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 毫秒
1.
余学《易》虽有年,然论收获则微之甚也.但也有些微感受:自治以乾,行以天健也已矣! 那么何以能做到更自觉地自治以乾而持之以恒地行以天健呢?对于这个问题,余有探究之意确有年矣.今时乘夕阳,不揣疏浅,而借《读易大旨》之论,以还此宿愿也! 生活于明、清之际则田园被清贵族圈占而无奈由河北容城徙居河南辉县的哲人孙奇逢(1585-1675),其晚年研《易》则结合明、清政权更迭所带给他的家国之痛,用时二十三、四年,孜孜以求,"偶据见之所及,撮其体要"(见《读易大旨》卷首《义例》),著成约九万言的《读易大旨》五卷.客观地讲,这部专著则有着不朽的价值,而给后世学《易》以正,研《易》以真者提供一个重要的范例,"学夫《易》以达天"(《读易大旨》卷5.以下凡引此书仅注卷次),则是其立论的最高旨趣或境界!  相似文献   

2.
余学《易》虽有年,然论收获则微之甚也。但也有些微感受:自治以乾,行以天健也已矣!  相似文献   

3.
评孙奇逢“以人合天”思想的理论意义——读《读易大旨》札记之十二李之鉴产生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其卦爻符号序列与文字序列结合为体系的整体《易》象,是对客观世界本质认识的理论成果。《读易大旨》云:“圣人之《易》,不过模写其象数而已,非有心安排也。”(《读...  相似文献   

4.
孙奇逢(1585—1675)字启泰,又字钟元,河北容城人。其于明亡后,因田园为清贵族圈占,而被迫于顺治六年(1649)十一月十一日,离开故里,徒步走走停停,于七年(1650)四月二十八日,终于来到河南辉县。《读易大旨》的写作,就始笔于此时此地,初稿四易,迨至康熙十一年(1672)定式,一部八万余言的书,他竟撰写了二十三年!客观地讲,若或不执意见,不泥成说,而细玩白文,那么则颇觉其思想之活泼与深邃,真可谓字字珠玑然,的确是中华历史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之瑰宝! 文论一点,其谓学《易》不明于我心之《易》,不动必循理,不求端天地,而徒问《易》  相似文献   

5.
《易》居六经之首,专讲变化发展,原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模写。因而,反转过来,又成为人们认识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然由于“天者一而人者贰”的客观原因,所以,人则往往不能与时同步,而具体地“绍天之一”,通志决疑,而济其行!孙奇逢学《易》有得,深深地懂得这一点,故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之卦、爻词中,仅只拈出《易·乾》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一爻之爻词,借为及时提醒人们跟上客观发展步伐,以无息而胜有息,来弥补“人者贰”之缺憾。乾乾夕惕,行以天健,及时地进德与修业,孜孜以求,而不稍懈也!  相似文献   

6.
生当明末清初社会大动荡时期的心学大师孙奇峰,在其《读易大旨》中,打出“天下为公”的大旗,以反对满清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黑暗君主专制。“天下为公”的主要内容是:“法弊而用革”,为适应人们生存需要,通过革故鼎新,除弊法,行新政,不断推动历史前进和发展。“尽人以合天”,只有“转世人”之坚决除去大奸,方才能真正行大政,而最终出现“政通人和”的新局面。“合理之为公”,“王道只是公。公则大,私则小,万古不能易此理。”  相似文献   

7.
自古以来,大易之学有象数、易理两大派系。象数为汉易,易理则为魏晋玄学易与宋明理学易两大阵营。理学易当中,程朱为道学易,船山为气学易,陆王心学一系的易学,则为心学易。南宋陆象山在江西,倡导心学,其中也有其易学的独到见解。象山弟子杨慈湖,本身便精研易学,留有《杨氏易传》一书,以及《己易》一文传世。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时,便是在贵阳龙场玩易窝当中悟道,其与易学的渊源,可谓关系匪浅。在他四十九岁揭示致良知之旨后,便有“良知即是易”的论说。龙溪是阳明的大弟子,对大易之旨与良知之道的融合与传承,在讲学当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阳明后学罗近溪,对于大易之旨的诠释,更是陆王心学一系的高峰。  相似文献   

8.
凡著书者,必重於立名义,立名以示其意而明其旨,名正方可顺言其意,读书亦然,知名义而后可知其文所言为何。如何理解《周易》命名之义,对於读《易》解《易》及知《易》为何书,实有重要意义,此仁见智见判然始分之初。汉以降,对《周易》命名义说有多种,其对“周”字的解释和理解基本有二种,而对“易”字的解释则较多,本文分而论之。先叙“周”字:一曰“周”指周代。《周易正义·序》云:“案《世谱》等群书,神农一曰边山氏、亦曰列山氏;黄帝一曰归藏氏。既《连山》、《归藏》并是代号,则《周易》称“周”取岐阳地名。故名之《周易》。……”又文王作《易》时,正在  相似文献   

9.
程朱改《大学》的原因 《大学》一篇,朱熹引程颐之言定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不知所据。又称“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亦属杜撰。因为皆不可考。 《大学》二字(大读若泰),曾见于礼记学记,所述为周代最高之学制(九年制的高等教育)。“保氏”、“师氏”则见于周礼地官大司徒篇都是说教师的任务。旨与《大学》篇意义不符合。《大学》一篇细味之,似为当时战国的人君说法。  相似文献   

10.
孙奇逢生当明清社会大变革之际,其学《易》研《易》、撰写《读易大全》,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社会人生。他认为研究天道地道,其旨趣在研究人道。其谓“自人用之总一人道”则集中反映其“《易》专责人事”的思想本质。他不仅教人认识斯人之生立难丧易、国家之兴成难败易、天下之治致难乱易的规律性,从而谨畏善治,既贞于终,防患于未然,而且提醒人们“戒慎不闻”,无时不兢惕,无刻不戒惧,从而随时随处,举止有法,既能自估以《易》,而行《易》于一身。所以他教人透过学《易》而为在“我”之《易》,“我”则立身于天地之间,而自觉成为认识世界和改造改造世界的真正主体,积极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评孙奇逢的象数观──读《读易大旨》札记之七李之鉴孙奇逢(1585—1675)字启泰,又字钟元,河北容城县北城村人,是明末清初一位著名的心学大师。其因田园为清之从龙诸贵所圈占,被迫携家带口,于清顺治七年(1650)四月二十八日避地来到了河南辉县。现实变...  相似文献   

12.
《史记》列传之编次问题,自司马贞始论之,其所疑者,在西南夷之安置,其他编章之顺序则未尝提及。然其所疑,千百载下,莫得其解。《太史公自序》自本纪以迄列传之缘由,详叙其始末,可以为一说。然所言乃概述著作内容,于承先启后之要素,未能提及,故论之者众,亦难释其疑。审司马迁于《太史公自序》中所言,与《序卦》体例相同,在世家中亦可见司马迁曾读《序卦》,故其序言或受《序卦》之影响。《序卦》将《周易》六十四卦分别部居,不相杂厕,并在其间通过意义的引申排比,作为今本《周易》卦序之导言,于六十四卦之了解,有莫大帮助。司马迁作自序,其体例与《序卦》同,皆是以陈一篇之旨,故其编次顺序,亦可由列传诸篇中得之。遍览七十篇列传,顺序似无固定法则,然自时间编排看,而得其要旨;复审其文,则可以知太史公当有编排之内在理路,而非"随得随编"。故于七十列传中,寻其连续之因,以申相继之理,得知在时序之外,或有以学风近似而相续之;或有事迹同类则串连之;或有处事相涉便贯通之;或有地域相近似故序列之。是皆可以见史公编排之妙趣,文中析七十篇,以察编次之理,试考史公之旨,以成一说。  相似文献   

13.
孙奇逢科学地将《易》区分为天地之《易》(“本来之《易》”,“《造化之《易》”),圣人之《易》(“圣心之《易》”,“《易》书之《易》”)和“在我”之《易》,主观模写客观。天地之《易》则化而为圣人之《易》。“我”学《易》求端天地,正为打开《易》书《易》的大门。从而,不仅是化《易》书之《易》而为“在我”之《易》,亦势必化天地之《易》而为“在我”之《易》。“我”则以之为指导,具体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系辞上》)探寻事物之纷繁,求索事物之几微;钩取深奥,推致远大。借为治身治家而治国平天下也!  相似文献   

14.
简诂拾零     
读《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一九七八年十一月第一版),其释文、注释、翻译,或有可商,亦有可补,于是随手摘录,得十有五事。大抵循声义相因之旨,“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今不揣冒味,胪列如下,以就正于海内通人。间私《语书》:“故腾为是而修法律令、田令及为间私方而下之。”注:“为间私即为奸私。”按:“间”为“奸”(实为“奸”)之借字,当在释文中标明。  相似文献   

15.
中学《语文课文》所选的篇目里,常常出现数目字。本文打算结合这些篇目以及有关作品,探讨一下在文学作品中的数目字的规律。 清代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中,提出过虚数和实数两种类型,他说: 生人之措辞,凡一、二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所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此言语之虚数也。实数可稽也,虚数不可执也。……推之,十、百、千、万,固亦如此。故学者通其语言,则不胶其文字矣。 汪中的立论是正确的。如“三岁贯女”。(《诗·硕鼠》),“昏鸦三匝迷枯树”(叶剑英《远望》),“茫茫九派流中国”(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面壁十年图破壁”(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毛泽东《七  相似文献   

16.
“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经传往往假借。学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强为之解,则诘屈为病矣。”高邮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所论声转、破假借的理论.历来为后人所称道,其以声音通训诂的实践集中体现于其作《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中。若将其中的某些结论验之于荆门郭店出土的楚简献资料,。其考据之缜密,论说之精确,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17.
夫《大戴》,儒经也。其最佳之注本则为王聘珍之《大戴礼记解诂》,故中华书局刊而布之。余今所校《主言》、《哀公问五义》两篇二十则,即以中华书局印本为底本,于正文之误及《解诂》与各注之非,皆作校正,以求其是也。《主言篇》十四则 (1)孔子曰:“参!今之君子惟士与大夫之言之间也。其至于君子之言甚希矣。 (第一页第四行) 王聘珍《大戴礼记解诂》(以下简称《解诂》)曰:君子,在位者之通称。《白虎  相似文献   

18.
余少好读《易》,老而未倦。尝见历代《易》家多诡奇好怪,意颇不谓然。盖《易》之为书,世俗恒不免以神秘视之,益以《易》家好怪,则不独其书神秘,将学《易》之人亦若带有神秘性者,此大为《易》学之障碍者也。如《三国志·虞翻传》,注引《翻别传》口:“翻初立《易注》,奏上曰:‘又臣郡吏陈桃,梦臣与道士相遇,放发被鹿裘,布《易》六爻,挑其三以饮臣,臣乞尽吞之,道士言《易》道在天,三爻足矣,岂臣受命,应当知经,  相似文献   

19.
李实     
李实,字如石,别号镜庵,四川遂宁人。关于他的生平,见《遂宁县志》张鹏翮所写的传。根据他在清顺治二年(1645)辞官后所写的《岁暮感怀》诗中有“齿到知非方学《易》”,得知他时年五十,古人以虚岁记年,上推四十九年,则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传》说他“享年七开有八”,则卒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  相似文献   

20.
1895年2月严复在《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与《救亡决论》等文章中完整地提出了自成体系的自由观。他认为,自由不仅为“天之所畀”,而且,“人人得以自由、国国得以自由”,“以自由为体,以民主为用”是西方富强之本源。但自由又是有前提的,其前提是,国民素质高,人人具备自治能力,条件不备而遽行自由,则属“取乱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