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探析赣中吉泰地区"天门式"传统民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地域环境对赣中吉泰盆地地区的“天门式”民居形成的重要影响,比较“天门式”民居与赣其它地区常见的“天井式”民居的区别,论述了“天门式”民居的类型及其特点,试探传统民居建筑内含的“合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客家民居是客家文化的杰出代表,是客家民系昭示文化正统的象征.它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择中为尊理念,从客家民居的取向、选址、造型及建筑材料等方面昭示了客家民系对中原文化的传承理念.  相似文献   

3.
传统民居凝结了工匠们的集体经验与智慧,其中蕴涵的绿色营建思想是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现代绿色建筑提供参考.文章以湘南天井式传统住宅为研究对象,利用能耗模拟软件DSET对建筑室温与光照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天井式传统住宅冬暖夏凉的主要原因是大部分区域日照非常少,从天井进入的阳光不仅满足室内居住需求,同时也为天井的通风换气...  相似文献   

4.
实证分析表明:梅州客家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多种多样,具有传统风格、实用价值和建筑艺术相融合的特色;梅州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与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载体环境关系且其载体环境根植于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环境和中国传统文化三方面;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建筑形式的物质基础,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载体的相互作用是形成梅州客家民居文化景观的动因.  相似文献   

5.
粤东客家传统民居背山面水,外闭内敞,风格独特。本文从适应气候的地域性、适应灾害的防御性和适应人文的教化性三个方面论析了粤东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的审美属性。  相似文献   

6.
门榜是客家民居的一道特殊的文化景观.江西省上犹县客家民居现今仍然保存着原始的、丰富多样的门榜.这些门榜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延续了中国人祖先崇拜的古老传统、中原文化的传统,体现了历经漂泊的客家人崇文重教的人文精神,是客家文化的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7.
自西晋五胡乱华之后,来自中原地区的客家移民定居后在闽粤赣边区形成了民居聚落群。民居建筑忠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面貌,是城市记忆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变革与文化变迁的历史见证。为适应闽粤赣边区的特殊地域环境,客家民居在建筑材料、规模、形态上体现了坚固性、安全性、封闭性以及合族聚居性等特点。同时传统客家民居也体现出对中原汉文化的延续和继承,在住宅的基本结构、造型、空间布局、对外关系上承袭了中原民居的传统。  相似文献   

8.
中国某传统民居天井对夏季室内环境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民居中天井对夏季室内环境的影响,在2007年夏季对湖南张谷英村的传统民居建筑群进行了连续监测.监测项目包括室内外气温、室内外照度以及室内外风速,检测时间从8月5日至10日.结果显示:天井气温低于室外气温高于室内气温,表明天井作为"气候缓冲空间"能降低外界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天井照度低于室外高于室内,表明天井能改善室内光环境.但是室内照度低于国家标准,说明改善效果极其有限,也表明遮阳设计依然是当地气候条件下的首要考虑因素;天井风速稳定且与堂屋风速接近,说明天井能促进夏季由水平风压引起的自然通风,但其烟囱效应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据说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中央情报局在卫星照片中发现,福建西部、广东东部崇山峻岭间,有类似核反应堆的东西,引起白宫一阵恐慌。后来,美国情报人员决定亲赴探访,解开疑团,才发现原来是客家土楼。客家土楼为典型客家民居建筑,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栏杆式"、云南"一颗印"一起,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从此,已经存在千百年的客家土楼  相似文献   

10.
客家民居建筑的魅力可以从很多角度去探索与研究,地理学、建筑学、美术学和历史学、旅游开发与保护等学科领域早已深受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研究成果也颇丰。然而,客家民居独特的人文魅力却较少学者涉足,有待挖掘与探讨。作者走访过梅州地区与周边客家地区100多座客家特色民居与普通民居,对客家民居的人文作用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主要从客家民居的堂联、楼名、门联、对联、屏风和壁画等方面去考察,试图从另一个视角探讨客家民居建筑的人文魅力。  相似文献   

11.
“客商”的社会责任及其渊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客商"崇尚诚信,热心公益慈善,是近现代中国"实业救国"、支持民主革命和建设国家的主要力量。"客商"在创造财富的同时,承担起社会公民的社会责任,追求与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发展,给社会的贡献远远超过物质本身。"客商"社会责任意识的形成有一定的历史文化渊源,可以从文化、环境和时代三个方面追溯:客家传统文化的影响、生存法则的需要和时代进步的要求。社会责任意识为"客商"构建了和谐的经营环境、塑造了企业良好的形象,为"客商"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体现了"客商"管理思想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2.
对弘扬客家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先民吸收了各种文化的精华,形成了有显著特点的客家文化。客家文化具有地域性、农耕性、亚商业性、多元性等特征,弘扬客家文化有助于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应采取有效途径,弘扬客家文化精华。  相似文献   

13.
客家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客家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有着旅游开发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试从客家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客家民俗旅游资源的内容与评价以及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客家妇女的形象历来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赏。列女,作为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楷模,则集中、典型地体现了客家妇女的传统美德。本文着重考察乾隆《汀州府志》中的《列女传》,试图从列女这一特殊女性群体视角来加深对客家妇女形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赣南客家文化审美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富有历史积淀的地域文化只有从特定历史、当下现实和地域风貌等视角去审视才能对之作出更准确的定位。客家文化亦然。从审美角度看 ,客家文化是在儒家文化基础上建立自己的价值中心 ,并以侠义为主导来构建家族文化群落组织 ,呈现开拓进取与隐忍保守相交织的文化心态 ,而以妇女儿童为重心的人际关系构成模式又反映出赣南客家文化雍容大度的品格  相似文献   

16.
简要介绍了"3S"技术的概况,分析总结了其在历史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方面的应用,特别指出了GIS技术应用于客家历史文化研究的方向,并由此提出基于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建立大型客家历史文化资料数据库的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运用人类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解析客家族群原乡民间“三山国王”信仰在台湾宜兰地区的变迁,提示此种变迁在文化移植问题上具有的现象与意义。汉人移垦台湾自17世纪中叶以后,移垦的居民多数来自中国东南省份,如闽南、粤东等地区,由于客家族群文化习性遵守先人之法观念较为执着,因此生活中保有许多原乡之习俗。台湾宜兰地区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后,嘉庆年间再次由官府配合民间开发的典型案例,由于资料完整,历史发展与目前社会环境变异不大,且田野调查便利等研究条件具备,因此作为本论文研究客家族群民间“三山国王”信仰变迁“王爷公”的时空区域,企图藉明显的历史发展说明客家文化中民间信仰变迁的“土著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建构客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客家地区发展经济、带动旅游观光的主要策略。客家文化产业的建构必须将客家传统产业转变成文化产业,配合适当的产业发展策略,加上文化观光形式,才能促进客家地区经济振兴;客家文化产业经济必须加入客家历史与人文资源,结合客家文化图像,呈现更多客家特色,成为具有客家精神的文化产品。建构具有历史意义的文化商品、文化特色产业以及文化符码旅游意象,是客家地区发展文化观光、招睐人潮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9.
客家祠堂是客家宗族祭祖的首要重地,也是客家人的情感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三明作为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的重要地区,拥有大量的客家祠堂,其堂号、楹联、建筑格局反映了客家人崇祖观念之深;其族谱、祠碑、楹联反映了客家人移民道路之艰;其祖训、功能反映出客家人耕读思想之重;其选址、布局反映出客家人风水文化之盛。客家祠堂是研究与理解客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20.
钟肇政是台湾乡土文学"承前启后"的小说大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客家生活经验的展示和乡土情怀的抒发著称。其中《台湾人三部曲》的第一部《沉沦》,通过客家观念的融入、客家民俗场景的展现和客家词汇的使用,展示了客家人爱土爱乡、生生不息的精神。《沉沦》对于台湾客家人客家意识的提升和客家文学在台湾文坛的彰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