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大众传媒的日益发展壮大,儿童接触电视媒介等新兴电子产品的机会很多,大众传媒对儿童的生活方式、心理行为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大众传媒丰富了儿童的视野,但对他们的道德观念、行为能力等也产生着双方面的影响。本文从家庭和学校等方面提出建议,以期大众传媒对儿童能产生更多有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吴燕 《新闻知识》2008,(1):50-51
大众传媒亦称大众传播媒介,它是一种向大众传播信息的行业,包括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电影、广播及新兴电子媒介等。当今社会,大众传媒已成为除家庭、学校、同龄群体之外的影响儿童社会化的重要因素。无论传媒提供的信息对儿童的社会化成长起什么作用,不可否认,当代儿童比以往任何一代儿童都深受电视、广播电视、报纸刊物和网络等新兴电子媒介的影响,因此大众传媒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大众传播高度普及和广泛渗透为特征的信息社会,大众传媒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心理就其一般意义是指人们普遍具有的心理状态,而大众传播是影响社会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通过大众传媒进行有效的社会心理调控,就成为一个非常重要又亟待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儿童权利没有引起大众传媒足够的重视,大众传媒在传播过程中容易忽略甚至侵害儿童权利。本文在介绍儿童权利的同时,分析了传统儿童观的误区以及大众传媒在新闻报道中因忽视儿童权利而造成的偏差。  相似文献   

5.
环境因素对新疆大众传媒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定的物质关系和"一定历史形式"是大众传媒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即媒介生态环境.本文分析了新疆大众传媒的生态环境,认为自然地理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文化状况是影响大众传媒发展的最为基本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在审美文化功能愈发重要的今天,美育更是无所不在.大众传媒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育的社会性、自发性及愉悦性,都更为明确地彰显出来.今日的大众传媒以非常明显的态势担负了社会美育的功能,同时,还远比传统的社会美育更为集中,更为抢眼,也更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充分认识大众传媒所负载的美育功能,发挥其塑造"完整的人"的积极作用,是当代美学的重要任务.大众传媒中的艺术因素是真正使人们对其青睐的核心原因所在,能否真正开发人们的审美感觉,培养人们的审美趣味,正确引领时代审美风尚,大众传媒担负着主要责任.我们必须树立这样的意识,即大众传媒应该担负社会美育的责任,给人们健康美好的审美享受是大众传媒不可推卸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论大众传媒的“绿色传播”理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类正处在信息化的大发展时代,大众传媒以其深广的传播力影响人们的生活,并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我国大众传播事业在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少令人担忧的问题,影响了大众传媒的正常发展.本文提出了“绿色传播”的口号,并主张将其作为大众传媒的传播理念贯彻在传播实践中,以确保大众传媒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王倩 《青年记者》2012,(9):36-37
新时期以来,大众传媒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电视、网络、手机等媒介以其逼真、虚拟的世界和信息交流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形象性,成为纸质儿童文学难以企及的传播形式.文学语言是儿童进入文学世界的钥匙.与成人文学相比,儿童文学的语言水平如何,对作品传播效果的影响更大.在当前的大众传媒语境下,语言成人化、缺乏创新已成为影响儿童文学传播的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众传媒得到了迅速发展.目前电视、网络、报刊、广播等大众传媒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大众传媒时时处处都在影响着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大众传媒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和途径,无论对社会进步,还是公民个人社会化都起着积极促进作用:当然,大众传媒的不当引导也易于消解其传递主流道德文化资讯,对公民道德教育起着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当今社会,大众传媒的影响与家庭、学校和同龄群体的影响一样,已经成为影响未成年人社会化的重要因素。在世界范围内,未成年人接触大众传媒的频度和时间正迅速增长,有对学校教育形成挑战之势。据调查,我国中小学生最经常的课外活动是看电视,多数孩子每天看电视时间达100分钟。电视收视率调查显示,在晚上黄金时段,4至14岁的孩子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时段的平均收视率2002年为3.5%,也就是说仅这一个频道在这个时段就有约833万未成年观众。节假日收看电视的儿童还会更多。  相似文献   

11.
曾娅妮 《当代传播》2011,(5):104-106
儿童伴随着长大在现实成长环境中进行着自我的社会化进程,但对于在电视机旁长大的他们而言,还有一个无处不在、无可回避的成长空间,这就是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所营造的媒介环境。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曾指出":今天对  相似文献   

12.
张立 《传媒》2021,(13):70-72
大众传媒时代的议程设置在人工智能时代有了巨大改变.本文从传媒业演变历史的角度,全面介绍了大众传媒时代议程设置的由来及其功能,又从议程设置进一步介绍了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算法设计原理及其功能.研究认为,新媒体的算法设计是互联网时代影响内容传播的重要因素,应引起传媒从业者和国家相关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们已进入信息化社会,在这个社会里。大众传媒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信息化的时代就是大众传媒的时代。而所谓大众传媒,就是信息传播的载体。眼下的大众传媒像是一张无形的巨网,笼罩着现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种无远弗届的笼罩。影响甚至改变着现代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心理。这种影响有良性的一面.也有不良的一面.本文侧重于批判当前大众传媒中的低俗和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呼吁大众传媒努力承担起社会良知代言人的使命及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历史责任。  相似文献   

14.
大众传媒的舆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它们的信息力量对高校师生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文化生活、心理状态等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充分认识并有效利用大众传媒,是高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张帅 《新闻传播》2005,(6):61-61,68
伴随金融市场的发展,对金融市场进行专门报道的大众传媒日益增多,它们与金融市场相互影响,已经构成金融监管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大众传媒对于金融监管工作来说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作用。它的正面影响体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6.
<正>在传播界,对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经典传播学理论认为“大众传媒的传播效果是受传者对信息刺激反应,这种反应表现为认知的、情感的、态度的和行为的四个层面。”这种判断暗含着这么一个假定前提:大众传媒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是恒定的,或者说这一互动关系的变化是微小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事实上,AC尼尔森、央视索福瑞等收视视听调查权威机构的数据表明这种关系本身就是一个因变量,其变化情况与不同受众的社会经历、教育文化背景、生存状况、所处社会阶层等因素密切相关。要使这个因变量正向发展,就必须去了解大众传媒是怎样在情感上和价值定义上将受众和大众传媒所传播的语境联系起来。英国传媒学者约翰·汤姆林森、梅罗维茨及霍舍斯等认为是体验的能量将受众和大众传媒的语境联系起来,受众是通过体验大众传媒提供的语境而产生效应,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和生活方式,即传媒体验是大众传媒构建国民价值观念的中介环节,影响着大众传播的功效。  相似文献   

17.
蒋万胜  杜鹃 《东南传播》2010,(11):51-53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与制度有着密切的联系,它的运行和发展要遵循一定的制度规范。正式制度变迁促使我国大众媒介进行功能转换。非正式制度与大众传媒具有明显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非正式制度决定着大众媒介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大众传媒又反过来塑造着非正式制度的实施氛围。大众媒介在日常生活中缓慢地影响着非正式制度,进而影响正式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8.
人的社会化关键时期在儿童阶段,"媒介童年"是影响儿童社会化的主导因素之一。良好的社会舆论、传播效应和影响力,使儿童和社会之间交互作用,确立最初的语言、思维和情感等能力,并形成完善的了解社会、应对社会、掌握社会生存能力的行为方式。大众传媒如何着眼于多元媒介环境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社会化功能研究,塑造并完成重要的文化传达与构建,是电视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9.
陈莉  胡启林 《传媒》2015,(10):64-66
体育与大众传媒是一种互动共生的多向关系,二者密不可分.大众传媒体育信息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养成、体育课堂的学习动机、体育消费、体育价值观等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建议加强大学生的法制和纪律教育,培养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提高主动参与体育的意识,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莫鸿雁 《新闻战线》2015,(4):119-120
本文在阐述大众传媒对大学生影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大众传媒舆论引导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的利弊两方面的影响,进而提出在大众传媒舆论引导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与策略。什么是大众传媒进入信息化时代以来,大众传媒在我们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所谓大众传媒,是指现代社会中那些承载传递着各类社会信息,并通过交流思想感悟公众能够对信息反馈的载体和工具,可以是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