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乐乐 《美育学刊》2020,11(2):116-120
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一批无款写真头像《明人十二像册》,是中国写实画的一座高峰。对于这个像册的绘画风格,现当代学者多半都偏向认为是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但经与西方圣像画比较研究,像册仍属于中国本土的绘画传统,受到了宋代山水画和花鸟画高度写真精神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绘画"再现物象"的观念自战国开始萌发,到晚唐、五代逐渐明晰,经历了从追求外在形似和色彩描摹到呈现事物内在"真实"的过程。荆浩提出"画者,画也,度物象取其真"的论断,预示着绘画作为一门造型艺术的观念的确立。但由于对事物的认识缺乏客观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知识的支撑,绘画以抒情达意为主要目的,造型始终流于概念化和表面化。当代环境美学倡导的科学认知主义理论,将有助于深化对自然物的认识,从而可能开拓出艺术的新境。  相似文献   

3.
花鸟画最早可追溯到距今六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唐朝绘画题材从宏观的山水画进入微观的花鸟画,花鸟画独立成科,五代是工笔花鸟画发展的关键阶段,被称为“黄家富贵,徐氏野逸”的黄筌和徐熙代表了当时的绘画风格。宋朝设立画院,画家深入生活,高度的写生制作技巧,表现神妙富丽的图式,成为世界绘画史上灿烂的一页。元、明、清工笔画逐渐衰落,水墨文人画兴起,近代受西方文化影响,新材料、新技法运用给工笔画带来了新的生机。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是不同的绘画体系,其产生的时间和地域都相差甚远。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都是以自然风景为描绘主体的绘画形式,然而它们各自形成了不同的绘画体系和审美态度。探讨相差一千多年的两种绘画产生的原因,可以促使我们从更广阔的范围去认识理解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并为艺术家们去继承、发展和创新今天的绘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绘画形式,深受魏晋时期以老、庄思想为核心的玄学影响,以时人宗炳的《画山水序》和王微的《叙画》两篇山水画理论文献最为重要,他们提出了画山水就要写山水之神的自然美学观,倡导以形写神的创作方法,从而确立了山水画的艺术特质和审美取向。宗、王二人的山水画理论具有极其丰富的文化意蕴,不仅指导了古代山水画家的创作实践,对今天的山水画创作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宾虹的山水画是我国传统山水画的集大成者,表面上看,画面蓬头垢面,但在纷乱复杂的画面后面,更多的是他向我们陈述了他的人生,传达他对绘画的观点,讲解老庄哲学的精髓。他的绘画向后来者传递了他的山水世界的众多的绘画符号。黄宾虹绘画的面貌是“黑团团中墨团团”,黑、密、厚、重,厚到透不过气来,密到透不进风去;其次,他用笔的千变万化,乱草一堆,但笔笔分明,每一笔都严格遵循着绘画的法度。  相似文献   

7.
我国绘画表现物象,传统的美学法则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采用的方法是:"目识心记,以形写神".绘画思想的核心是: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感情移入.用线造型,是我国绘画技法的重要表现手段,不论描写任何物象,画家创造出明快、犀利多变的线描,以适应不同的物象与质感.构图上,采用运动透视的构图法.中国画家运用色彩,从来不是"自然主义"的,他们根据主题思想的需要,配备增强感染力的色调.他们敢于突破"自然物"固有的色彩,代之以感情中酝酿的色彩.近些年来,中国画"变形"之风较盛,风靡全国.  相似文献   

8.
临摹画是培养学生绘画基础的主要手段,这种形式的绘画教学要求学生正确而真实地描绘周围环境中各种现象和事物的形象为主要特征,以写实再现客观物象为重点的训练。学生通过训练可以提高造型的基本规律,掌握对客观物象的正确认识、理解能力和敏锐的观察力、生动的表现力,使学生在基本功训练过程中感知、观察、想象、技能诸方面能力都得到发展。一、临摹画能提高学生的绘画基本功(一)对比例估计的认识比例关系是对各种物象之间或同一物体各部分之间大小、长短对比的一种量度关系,对比例正确的判断是衡量是否有造型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二)对…  相似文献   

9.
中国写意花鸟画内涵深刻,对自然物象的客观描述是其基本表现手段,而"缘物寄情"更是中国写意花鸟画家寄寓情感的表达方式。在当代写意花鸟画的创作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情感表达因素缺乏、缺少精神内涵表现的创作现状。文章结合当代写意花鸟画创作情感缺失的现状,分析当代写意花鸟画创作中的情感因素,提出在当代花鸟画创作中,画家应在突破传统表现模式的同时,更应重视作品情感因素的表达,构建情景交融、缘物寄情、意在画外、含蓄表达的当代花鸟画创作情感表现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0.
宗白华的绘画美学思想博大精深,其对古典绘画空间问题的研究则开近代画学之先。他明确指出中国古代画家是根本躲避和反对焦点透视的,表现出一位学贯中西学者的理论自觉和自信。通过梳理其理论成果,不仅可以观其研究之脉络,对当代古典山水画空间话语体系的建设更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