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拾贝百字篇     
讲《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学生很不易接受,教师可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首先教师把重量相同的铁块和用铁片做成的船摆在学生面前,然后放在水中进行比较,学生很快发现  相似文献   

2.
本课是在学习了《怎样认识物体(一)——水》,初步认识水的性质的基础上,认识水有压力和浮力的特点。本课又是为第十六课《船怎样行驶》和第二十一课《水力和风力》打基础的。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识水有压力和浮力,并初步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 2.进一步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动手能力和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通过揭示物体的沉浮规律,向学生渗透“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科学自然  相似文献   

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自然(人教社版)第五册第十四课《水的浮力》。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在水中浮着的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水的浮力。 2.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教学重点: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教学难点: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教具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水槽、泡沫塑料、充气的气球、皮筋、直尺、铁锁、石块、玻璃杯、乒乓球、烧怀、木  相似文献   

4.
一、诱导学生产生顿悟教师在进行小学自然实验教学时,诱导学生观察,让学生悟出实验现象反映出的科学道理。例如《水的浮力》的教学,为了让学生悟出“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同样受到水的浮力”这一科学道理,在学生已经有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的认识基础上,提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  相似文献   

5.
1设计思路本课是继《水的浮力》之后,指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有关系。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本课的重点有两个:一是指导学生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物体的沉浮与它受到浮力大小的关系。二是通过实验获取大量的感性材料之后,引导  相似文献   

6.
自然教学应注意增强趣味性。针对小学生年龄小、好游玩的特点,以游戏形式组织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教《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在游戏中渗透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融合趣味游戏.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物体在水中沉浮的规律。课前,教师拿两个装眼药水的玻璃瓶,用胶布  相似文献   

7.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和运用知识,是学好自然课的关键.首先教师要确定教学目标,能在教学中起导向作用,下面以<水的浮力>为例,分析、说明:①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水的浮力,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以及浮力的应用.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利用实验测定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了浮力.  相似文献   

8.
我备《水的浮力》课时,再次翻阅了1999年第3期《小学自然教学》发表的李春莲老师的文章——《沉浮实验的巧妙教具》,读后有点想法。 文中说,田老师设计的四个乒乓球装着不同的物体投入水中。装满水的球悬在水中,我把装满水的乒乓球投入水中。发现每次都是沉在水底,不会悬在水中。另外,物体的沉浮,只有重量等于浮力时才会悬在水中,根据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量,装水的乒乓球重量不可能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量。我想要使乒乓球悬在水中,首先要称出排开水的重量,再称出与排开水的重量相等的装水乒乓球的重量,这时球能悬在水中的任何部位,即不上浮也不下沉,装水的球只能作为比较的对象  相似文献   

9.
一、本课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理解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知道水的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初步学会做水有浮力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推理能力。 二、本课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重点:任何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水的浮力”这一课,如何让学生感知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的作用是个难点。对此我做了如下设计: 让学生在空气中称量在水中下沉的物体,然后把物体放到水中再去称,对比两次实验的结果,学生会发现,“在水中称,物体变轻了”。同一个物体,在空气中和在水中重量不同了,秘密在哪里呢?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进一步感知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知道在水中上浮和下沉的物体都受到了水的浮力,了解水的浮力在生产、生  相似文献   

12.
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行探求知识和运用知识,是学好自然课的关键。首先教师要确定教学目标,能在教学中起导向作用,下面以《水的浮力》为例,分析、说明:①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水的浮力,各种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水的浮力,以及浮力的应用。②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利用实验测定...  相似文献   

13.
一个设计得比较科学的实验,应具备:1.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3.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4.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良好心理品质和科学素质。 例如,自然第三册《水的压力和浮力》一课中,沉入水中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作用的实验的设计:教师一开始让学生将各种大小、轻重不同的物体投入水中,要求他们仔细观察,以引起学生对沉入水中的物体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1 让学生初步学会做水的浮力的实验 ,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任何物体在水中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并知道浮力的应用。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 :指导学生初步学会做水的浮力的实验 ,通过实验理解水有浮力。难点 :指导学生认识沉到水底的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三、教具、学具准备教具 :水槽、弹簧秤、砝码、乒乓球、泡沫塑料块、录像带。学具 :水槽、弹簧秤、砝码、玩具潜水艇、乒乓球泡沫塑料块、铁块、小石块、钥匙块。四、课时 :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观看录像 ,引入新课。让学…  相似文献   

15.
根据人类认识的一般规律和教学过程的特点,学生掌握知识一般包括四个阶段。感知教材——掌握知识的初级阶段。教材是由概念、定理和法则组成的知识系统,它是用高度概括的语言形式表现的,学生没有具备与之相应的感性认识作基础,要理解这些语言符号是很困难的。如自然第二册讲水的浮力,目的是使学生建立“水的浮力”的概念,明确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规律。如果不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各种物体在水中上浮和下沉  相似文献   

16.
《水的浮力》是自然第五册的第十四课,这一课是继学生在一年级第二册中认识了浮和沉的现象之后,认识水的浮力的又一课。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认识水的浮力;教学难点是使学生明确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水的浮力。认  相似文献   

17.
鄂教版小学自然第一册第12课《沉和浮》的内容是根据《自然教学大纲》总目标“使学生经历一些典型的认识事物的过程”而编排的。沉和浮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地认识与沉和浮有关系的自然事物 ,为学习水的浮力和物体在水中的沉浮规律打下基础。教材的编写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沉什么是浮 ;第二部分是指导学生分清哪些物体放入水中会沉哪些物体会浮 ,让学生想办法改变物体的形状使其在水中的沉浮发生变化 ;第三部分是小船载重的选学内容。教材的编写是以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为基础的 ,小学一年…  相似文献   

18.
“水的浮力”(人教版《自然》第三册)的教学重难点是物体在水中的浮沉规律,即引导学生探究出“比同体积水轻的物体上浮,比同体积水重的物体下沉”。学生们在探究过程中,做了把木片、塑料、泡沫、牙膏皮、石头、橡皮、硬币等常见物体放入水中的实验,一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轻的物体上浮,重的物体下沉。我们看到,许多自然教师到此为止,没有引导学生领会“在同体积的情况下与水  相似文献   

19.
《水的浮力》(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自然第五册)一课,按教材要求,第一部分要指导学生认识什么是水的浮力。这部分内容分四层进行教学: 1.用泡沫塑料做实验,感知水的浮力。 2.用其它在水中浮着的物体做实验,感知水的浮力。 3.思考以上实验说明了什么? 4.指出物体在水中受  相似文献   

20.
教学分析 《沉与浮》是大象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三课。在前面研究盐的溶解特征后,引领学生进一步探究“其他的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由此引导学生发现,放到水中的物体除了溶解外还有其他的情况,从而引出沉与浮的内容。首先,让学生亲身感受浮力的存在。接着又通过实验探究“沉到水底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然后再引导学生应用和拓展,让他们设法“改变鸡蛋的沉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