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旨在了解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现状。结果表明:与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性方面存在更大的问题;公办学校流动儿童的适应性优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适应性;在人际适应即同伴交往方面,流动儿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优于男生;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同伴交往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同伴交往是影响学校适应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流动儿童学校适应性现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旨在了解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现状.结果表明:与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在学校适应性方面存在更大的问题;公办学校流动儿童的适应性优于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的适应性;在人际适应即同伴交往方面,流动儿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优于男生;流动儿童的学校适应与同伴交往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同伴交往是影响学校适应性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我国流动儿童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而出现。流动儿童学校融入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产生的原因有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方面。需要通过政府部门进行相关政策的调整,加强流动儿童学校的办学管理,重视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帮助流动儿童积极、主动地实现融合等办法解决流动儿童学校融入问题。  相似文献   

4.
对3714名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进行了调查,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对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效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家庭背景因素后,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效能之间存在明显的组间差异,其中有7.14%的学校效能差异来自于这种组间差异,而且城市民工子弟学校效能的组内差异要明显大于公办学校,这反映了流动儿童的学业成就低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学校层面因素的影响;而在考虑学校层面与班级层面的因素后,学生的性别因素、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家庭教育支出水平以及学生个体满意程度对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效能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改善流动儿童个体及其家庭社会经济状况是提高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效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陈燕宏 《江西教育》2024,(15):13-15
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泾渭分明”的问题,二者各司其职,互不打扰。家庭、学校都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是主体,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的场所;家庭教育是基础,是对学校教育的必要补充。家校之间的有效合作能滋养儿童的灵魂,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对此,教师可以立足“和润”视角,推进家庭教育与学校德育的融合,为学生的成长奠基。  相似文献   

6.
王颖 《现代教育科学》2012,(10):138-139
通过对包头市流动儿童家庭教育资源的调查结果,分析流动儿童家庭教育的特点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建议,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资源的优势,促进流动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中学教育》2021,18(3):78-88
利用江苏省2018年年度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数据,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个体非认知因素、家庭背景以及学校条件对小学阶段随迁儿童与本地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并通过Shapley值法揭示两者学业成绩影响机制的差异。研究发现,1)在小学阶段,随迁儿童与本地儿童存在显著的学业成绩差异,且家庭背景、学校条件和个体非认知因素是解释两者学业成绩的重要变量。2)两者学业成绩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家庭背景对本地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最大,且明显大于随迁儿童;学校条件对随迁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最大,且明显大于本地儿童。3)个体非认知因素对随迁儿童学业成绩的解释力度明显大于本地儿童。据此,重视非认知因素对学业成绩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尤其是加大对城市薄弱学校的资源投入和配置是有效提高小学阶段随迁儿童学业成绩的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8.
如何促进教育公平尤其是流动儿童群体在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公平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以流动儿童在上海市小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及课堂表现的性别差异为切入点,分析导致流动儿童受教育过程性别差异的原因,以及影响不同性别儿童受教育质量差异的因素,有助于缩小流动儿童群体在城市学校教育中的性别差距。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及课堂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对上海市10所小学进行的实证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群体尤其是低收入且以体力劳动为主家庭的流动儿童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最大;这部分儿童所在家庭中传统的"重男"观念对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分工产生了初次影响,而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与教师评价再次强化了其性别角色差异,并逐步导致学生课堂行为和受教育质量的性别差异。为缩小这一性别差距,除学校教育外,更需要流动人口提升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意识,加强与学校教育的沟通与合作。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寄宿制学校的大背景下,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其家长接触减少,其家长对儿童家庭教育的责任意识减弱。受隔代教育、家长文化水平、家庭教育的传统观念,以及家庭教育的功利性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家庭教育问题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对公办学校和打工子弟学校中的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公办学校的各种学校因素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中探索与顺应、整合与融入两个阶段都有积极促进作用,除学校安置因素外,流动儿童的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同样影响家长对两类学校的选择,也影响着流动儿童在两类学校的城市适应。  相似文献   

11.
充分重视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在儿童各方面发展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场所.父母是儿童心理发展最重要的资源,是心理健康发展的起点和基石.本文从以下三方面系统梳理相关文献,揭示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首先,从心理学的生态系统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家庭系统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等相关理论出发,说明家庭是儿童青少年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环境,家庭中父母自身的特征及与孩子的人际互动等等对孩子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其次,揭示家庭因素中诸如家庭环境、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等因素对孩子发展的影响.最后,阐释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起着中介与调节作用.这充分说明应重视家庭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并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2.
基于融合教育的视角,运用因子分析、回归分析等技术探讨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师生关系及其对流动儿童校园适应的影响.研究发现大部分流动儿童与教师间的师生关系良好,但存在性别和就读年级的差异.师生关系影响流动儿童的教学活动参与、学习适应和同伴关系适应,教师转变态度接纳流动儿童、转变角色构建朋友型师生关系、关注初中后教育需求建立稳固型师生关系都是融合教育中良好师生关系建构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李勇 《凯里学院学报》2009,27(1):142-144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形成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通过对影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因素:家庭影响因素,学校影响因素,留守儿童自身因素分析,提出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留守儿童随父母外出就读,取消借读费;改革户籍、学籍制度,将农民工子女纳入城市教育体系;建农村寄宿制学校,加大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等等。  相似文献   

14.
文化资本不足导致了城市流动儿童无论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区教育中均处于困窘境地。政府要为城市流动儿童的家长提供更多发展平台,以提升其家庭教育质量,增加城市流动儿童家庭的文化资本;学校应树立公平的基本价值导向,保证城市流动儿童能够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全社会都应有关心弱势群体的心态,充分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推动城市流动儿童社区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关爱流动儿童,让流动儿童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和社会和谐的目标能否实现。学业表现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通过梳理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相关文献,总结了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的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据此提出了提升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的五条教育对策: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大力提升家长的教育素养;培养流动儿童的积极学业情绪;引导流动儿童设定恰当的成就目标;增强流动儿童的学业自我概念。  相似文献   

16.
家庭教育是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入城市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农民工聚居地的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家庭教育总量、学习环境、教养行为和亲子关系方面存在明显不足。研究分析影响农民工随迁子女家庭教育的因素,从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层面提出构建农民工随迁子女融合家庭教育的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7.
从比较角度探讨流动女童家庭教育的研究鲜见于文献。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分析流动女童的家庭教育情况。由于家长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加上家庭普遍育有多个孩子,流动女童的家庭教育环境并不太理想。性别因素、流动跨度、家庭收入水平和家长文化程度均会影响流动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类型。由于生计压力和自身能力有限,家长疏于辅导流动儿童学业,在家校配合方面处于被动状态。政府和社区应提前介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提升流动家庭的家庭教育水平。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地向城市转移,形成了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文献法、深度访谈等收集资料。通过对影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因素:家庭影响因素、学校影响因素、留守儿童自身因素分析,提出解决留守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儿童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在影响儿童社会化的诸多因素中,家庭因素最为重要,家庭教育不仅为儿童智商发育搭建平台,也为儿童情商发展构筑基础。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新生群体,由于其家庭教育的缺失对其社会化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需要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通力合作,从改善国家制度环境和改善农村教育环境两条主线入手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北京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公立学校本地儿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教育期望、教育投入、学习投入对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发现:(1)在父母教育投入与自己的学习投入、学业表现上,三类儿童存在显著差异,公立学校本地儿童在父母教育投入上得分最高,而公立学校流动儿童在自己学习投入和学业表现上得分最高,打工子弟学校流动儿童各项得分都最低;(2)三类儿童自己的教育期望与感知到的父母的教育期望存在显著差异,儿童感知到的父母的教育期望显著高于儿童对自己的教育期望;(3)教育期望差和父母教育投入影响流动儿童的学业表现:期望差越大,父母教育投入越多,流动儿童的学业表现越好;(4)流动儿童学习投入在教育期望差、父母教育投入和自己的学业表现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