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1 毫秒
1.
人生的三个关系有人问梁漱溟先生,人生应该怎样度过。面对这样一个宽泛的问题,梁漱溟先生说道:人的一生主要要解决三个关系,而且这个顺序不能错。第一要解决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幸福是什么?     
记得梁漱溟说过这样的一段话:他说人这一生总要解决三个关系:首先顺序是不能错的,先要解决人和物之间的关系,然后要解决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最后一定要解决人和内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史上,梁漱溟以特立独行而著称。终其一生,他坚持独立思考,表里如一,不趋炎,不附势,不妥协,不畏惧,是一位真正的大儒。程思远先生对梁漱溟的评价是:潜心行学,一代宗师;探索人生,无所畏惧。1941年,梁漱溟在香港创办《光明日报》。当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梁漱溟等人  相似文献   

4.
梁漱溟先生认为,在历史上有真假孔子之分:为了发现“孔子之真”,梁漱溟先生采用了多种解释方法,例如归整法,本体诠释的方法,基于心理事实探究伦理价值的方法,等等。然而,梁漱溟先生最终未能解决带着“前理解”去找“真孔子”的悖论。  相似文献   

5.
梁漱溟说,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就像一只出色的斗鸡,要想修炼成功,需要漫长的过程:第一阶段,没有什么底气还气势汹汹,像无赖叫嚣的街头小混混;第二阶段.紧张好胜,俨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轻人;第三阶段,虽然好胜的迹象看上去已经全泯,但是眼睛里精光还盛,说明气势未消.容易冲动;到最后,呆头果脑,不动声色,身怀绝技,秘不示人。这样的鸡踏入战场,才能真正所向披靡,不战而胜。  相似文献   

6.
梁漱溟的教育哲学思想是以其化理论为哲学基础的。在东西方化的交融冲撞中他提出了化三路向说,并进而援生命科学入儒,实现了对传统化的回归与重建。正是在此基础上,梁漱溟肯定了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并在科学教育与人教育之间作出了价值选择。梁漱溟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依然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冯友兰的人生哲学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他在前期提出了以欲望为基础的中道说,对人生取一种现实主义和理性主义的态度,既不否认人的欲望,亦不任其放纵泛滥,提倡一种以欲望调和为原则的合理的人生观。冯友兰在早期还对梁漱溟的"人生三路向说"既有吸收,也有批评。两人虽然都承认欲望对人生的作用,但梁漱溟以消灭欲望为人生之最终目的,而冯友兰以欲望的持中调和为人生之理想。  相似文献   

8.
修炼     
梁漱溟说,人一辈子首先要解决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就像一只出色的斗鸡,要想修炼成功,需要漫长的过程:第一阶段,没有什么底气还气势汹汹,像叫嚣街头的无赖小混混;第二阶段,紧张好胜,俨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年轻人;第三阶段,虽然好胜的迹象看上去已经全泯,但是眼睛里精气犹存,说明气势未...  相似文献   

9.
采用心理传记学方法,以历史文化名人梁漱溟为研究个案,探讨梁漱溟与其父之间融洽与冲突的关系:梁氏父子之间的融洽关系对梁漱溟的自主、自律、勇敢等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而梁漱溟在父亲死后由佛入儒,毕生致力于儒家文化的复兴,则与其潜意识中因与父亲的冲突所造成的对父亲的“负罪感”有关。  相似文献   

10.
梁漱溟的直爽张中行先生写了《梁漱溟先生》一文,写得十分有趣,言梁先生也属于歪打正着,因受压而名气反而增长的人。他记录了与梁先生的一次交往。他早年有重要著作《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我和他只通过一次信,是1940年后期,我主编一个佛学月刊,当然要约请北大讲佛学的前辈写文章,于是  相似文献   

11.
<正>梁漱溟一生研究人为什么活着这样一个深奥的人生哲学课题。最终,他得出结论:"人的一生要解决三个关系。首先是,人和物的关系;再次是,人和人的关系;最后是,人和内心的关系。"他研究这个课题,与他的父亲有关。1918年11月7日,父亲60岁生日前夕,问在北京大学当哲学讲师的儿子:"这个世界会好吗?"儿子回答说:"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能好就好啊!"父亲说罢离家,三天后,自沉  相似文献   

12.
青少年是我们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的人生价值观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到其道德风貌和个性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个人与社会集体、人与人之间关系等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念,它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人生价值观主要表现在人生目标价值观念与人生价值手段观念上。  相似文献   

13.
论生活与生命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现代社会的人类生存危机已经变成为由生活意义的丧失到生命价值的隐去,它将成为新世纪人们面临的最大最严重的人生问题,为此,我们必须解决好人之生活与生命之间的关系,所得与所欲之间的关系,个我化与类我化之间的关系、解决好生爱死三大人生主题,而这一切问题的解决,又必求之于“由死观生”的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14.
梁漱溟与乡村建设运动●郭祥增卢伟梁漱溟先生是我国现代史上一个颇有影响的人物,他于30年代在山东省推行乡村建设运动,在当时可算个创举,令人瞩目。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广西桂林人,1893年生于北京。他的曾祖父、祖父和父亲都是举人或进士,也都做过清廷的...  相似文献   

15.
作为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梁漱溟对西方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也是极力赞同的,不过,依据化系统三层次说,他认为西方“奋往直前”的精神忽略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的伦理情谊,必须借助儒家化加以补充,使之更“纯洁化”,以便使资本主义在中国更好地扎根,生长,在中与西,传统与现代之间,梁漱溟的内心是矛盾的,透过矛盾,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西化的理解,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梁漱溟的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漱溟以“生命”“自然”为根本观念,生命观是梁漱溟思想的核心。梁早年笃信佛学认为欲望是人生的一切,由于有限的人生不可能满足无限的欲望,所以人生基本是苦的。受其父亲和当时西化浪潮的影响,他又从佛入儒并认识到,苦与乐与欲望无关,而全视乎生命的活泼流畅。生命是动的是活的相续,人生的意义在于创造,人能创造是因为人有“心思”,但“心思”仅作用于外在世界,对人的内在生命不起作用。梁的生命观受柏格森的影响甚大,但将生命归结为意欲却有失偏颇,而意欲与理智也很难分开;强调人生应向内追求固然不错,但任何生命意义的设置和实现都不可能离开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与自然,且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内在于人的生命之中。  相似文献   

17.
梁漱溟教育哲学的理论局限主要在于人文与科学的分离、传统与现代的两难。形成这些局限性的深层原因是梁漱溟偏颇的教育观,他以“中体西用”为基础的教育方案无法解决传统教育在现代社会的不适应性。如何实现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相互融合、正确处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依旧是当今教育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探讨梁漱溟教育哲学的理论局限,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也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梁漱溟教育思想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梁漱溟人生经历的变化和思想的成熟,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也经历了三个较为明显的阶段:前期是对东西文化和教育从学理上进行深入细致的对比分析;后来从个人经验和现实出发,对当时中国的学校教育进行批判性反思;最后是构建极具个性特色的乡村教育理论和实践,以教育促进乡村建设。通过梁漱溟教育思想的梳理和评析,我们从中可体悟最后一代儒家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民族和教育的思考与追求。  相似文献   

19.
清白的良心     
梁漱溟说:"人一辈子要解决好人和物的关系,再解决好人和人的关系,最后解决好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人终其一生的学生和老师都是他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地驾驭自己,说服自己,波澜不惊地适应和改变世界,解决好"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你就是自己最终的老师。以"我"为师具有稳定而恒久的价值,这种价值在于自己随时可以调节自我状态: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全面评价梁漱溟先生、促进对中国心理学史薄弱环节的研究、推动心理学本土化三个方面确立了作为20世纪新儒家代表人物梁漱溟在本土心理学中的地位;揭示梁漱溟 "从心性论到心理学"的本土心理学研究进程;阐释了他对心理学本土化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