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师:同学们,今天我先讲一个典故,深山藏古寺是宋徽宗考察画家出的一道考题。当时画家中有的画青山丛中露出一个寺顶;有的在半山腰画一半古寺;有的则干脆在山中画一个寺庙。只有一位画家没有画庙,画面上只有山水和一条羊肠小路,一个老和尚在深山的泉边提水,最终  相似文献   

2.
相传宋徽宗曾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画家,有的画一座古寺在半山腰,有的画古寺在深山幽林里,有的画两边是悬崖峭壁的山谷中露出了古寺的一角,然而都未夺魁。令宋徽宗拍案叫绝的是这样一幅画:画面上没有古寺,只有一个和尚在山脚的溪边挑水,脚下是一条通往深山的小径。这则轶事说明了“虚”与“实”的艺术手法在绘画中的重要性。而夺魁画的高明三处正在于正确处理“虚”  相似文献   

3.
宋徽宗赵佶擅长书画,常亲临皇家画院主持开科考试。有一次,他出了个“深山藏古寺”的题目,把前来应试的画家难住了。有的画了高耸入云的山峰,再在山腰画一座古寺;有的画了深山老林,再画一座古寺置于其中;有的画两峰耸峙的山谷中露出寺庙的一角红墙……只有一幅画与众不同,画面上没有古寺,而是画了一个和尚在山脚下的小溪边挑水,一条石径由溪边通往山中。宋徽宗审阅画卷时,对那些画了古寺的画连连摇头,当看到和尚挑水这幅画时,不禁拍案叫绝:“用一个和尚点出‘藏’字,不画古寺,而古寺自在画中,构思有独到之处。当取此画为第一!”  相似文献   

4.
作画与作文     
作画与作文,似乎是不相关的事。其实,它们在审题、立意、构思、选材等方面有着相通之处。下面介绍的几则作画的故事就可以在写作方面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深山藏古寺从前,有个先生请四位画家以“深山藏古寺”为题作画。赵画家一看题目,便不假思索地在纸上画了深山,又画了古寺。出题先生说:“这幅画是‘深山和古寺’,不对题。”钱画家看了题目后,在纸上画了深山,没画古寺。出题先生说:“这幅画是‘深山无古寺’”,也不对题。”孙画家仿佛发现了其中的奥妙,他在纸上画了深山,并在深山中画了古寺的一角。出题先生说:“这幅画是‘深山露古寺’…  相似文献   

5.
谈虚实手法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任灵华相传宋徽宗主持翰林图画院时,常用考画取仕。一次,他出一个题目:"深山藏古寺",有的考生画了深山峻岭中的一座古庙,有的在山腰画了庙的残垣断壁,有的画庙的一角......,只有一位考生没有在庙上作文章,只是画了一个老态龙...  相似文献   

6.
作文和绘画一样,都要善于构思,从这个角度讲,二者是相通的。这儿有几则关于画家精巧构思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也许会对你们的作文有所启示。绘“藏”有人给画师们出了一个题目:深山藏古寺。画师们煞费苦心,精心制作———有的画出群山绵延,林木繁茂,露出古寺一角;有的画了群山逶迤,森森古木之中露出了古寺似的塔尖;有一位画师也画了山,画了树,却不见古寺,只在从山中流泻下来的小溪旁画了一位汲水的老和尚。小朋友,你说哪幅画最贴合题意?提示:第三幅。老和尚与古寺紧相关联,他下山取水,寺必在山中,“藏”的意思出来了。第一…  相似文献   

7.
<正>有这样一则经典的故事:宋代画院一次招募画家,出的考题是“深山藏古寺”。多数画家都是在卷面上借用山坡、峰峦、树林、云雾等物来遮掩古寺,仅露出古寺的一角来吻合考题。唯独一位画家没画寺庙,只画了一位老僧在深山泉边汲水,最终这位画家力拔头筹。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选择了一个巧妙的角度来体现题目要表达的意思,令人叹为观止。苏轼望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相似文献   

8.
<正>有这样一则经典的故事:宋代画院一次招募画家,出的考题是“深山藏古寺”。多数画家都是在卷面上借用山坡、峰峦、树林、云雾等物来遮掩古寺,仅露出古寺的一角来吻合考题。唯独一位画家没画寺庙,只画了一位老僧在深山泉边汲水,最终这位画家力拔头筹。他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选择了一个巧妙的角度来体现题目要表达的意思,令人叹为观止。苏轼望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记叙文的角度选择也一样,从不同角度切入,  相似文献   

9.
[小引]近年高考作文评分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发展等级的第二条要求是"生动形象",这一条的第二款则是"形象丰满"。一篇文章要做到形象丰满,尽管可用的方法很多,但"虚实相生"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虚实相生,原本是我国传统的绘画技法。中国绘画史上有不少运用这一手法的成功范例。如"深山藏古寺":据说笨拙的画家画的是一座古寺坐落在深山老林之中,稍微聪明的画家画的是山林间露出一角庙宇,只有高手画的是一  相似文献   

10.
杨文华 《广西教育》2012,(25):39-40
先来分享一个故事:古代有位画家以《深山藏古寺》为题考查三个学生的绘画能力。一个学生画了四面高山、悬崖峭壁,中间有座寺院,另外一个学生画了峰峦起伏、松柏挺立,并有古寺一角,唯有第三个学生未画山也未画寺,他画了数节石阶通向小溪,一个和尚在挑水,古寺藏而不露反而跃然纸上。三个学生面对相同的考题,所描绘的画面却大不相同。虽然构思有优劣之分,但画面却是他们对考题发挥不同想象获得的独特创作。  相似文献   

11.
留有余地     
传说我国古时候有一位画家,他教了三个学生。有一天,画家为了检查学生学习的情况,就出了一个题目"深山藏古寺",叫学生们据题作画。第一个学生画了一座完整的寺庙,周围是巍峨的高山。第二个学生只画了寺庙一角,周围峰峦起伏,松柏挺立。第三个  相似文献   

12.
伍小红 《湖南教育》2000,(17):43-44
作文是用来交流思想的重要方式之一,是一种综合性的脑力劳动。在小学作文教学中,除了训练学生精于基本文法外,还应培养他们创造性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养成创新思维的习惯。为此,可采用以下方法。一、隐图显像法有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北宋皇帝兼大画家赵桔,曾用“深山藏古寺’为题来考画院学生。第一个学生画了整个寺院以及寺院四周的崇山峻岭。第二个学生画了古寺的一个檐角,背景上画了起伏的山峦、密林。第三个学生没有画古寺,只画了深山阴谷中的一条石板路,路的尽头有个和尚在溪边打水,大树参天,不知古寺在何处。这三个学生的…  相似文献   

13.
一群考生被要求画一幅与“深山藏古寺”的画。一个考生没有画古寺,只画了一个和尚在林中担水。最后,这幅面摘取了桂冠。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这位考生在画中架设了一座供人联想的桥:画中有和尚担水,自然就会让人联想到这座山中藏着古寺。  相似文献   

14.
张志盛 《新作文》2004,(11):25-25
据载,宋徽宗时设画院,每年以考画录取新生。有一回。主考官以“深山藏古寺”命题,让考生们精心构思,挥笔作画。结果,有的画面上画了高山峻岭.山下一座古庙;有的画面上是苍山幽径.深山丛林中闪现一个古庙的塔顶。其中有一幅画既没有古庙,也没有塔顶,只在云山缭绕的山脚下溪流旁边,画着一个汲水的老和尚。主考官对这幅画大加赞赏.认为这幅画充分表达了“藏”的意境,技法高超。不落俗套。  相似文献   

15.
古时候,有一位地方官组织本城画师考试,并设立了很高的奖项,让大家都来作同一幅画。考题是:深山藏古寺。大多数画师一看题目,乐了,这还不简单?就立即画了起来。只有一位画师深思了良久方才下笔。最后,画作收了上来。猛一看,大家确实是匠心独运.功力非凡:有人画的是群山绵延,林木繁茂,露出古寺一角;有的群山逶迤,森森古木之中露出了塔尖。而经过深思的那位画师也画了山,画了树,却不见古寺的影子,只在丛山中流泻下来的小溪旁画了一位汲水的和尚。比赛结果:画汲水和尚的那位画师荣登榜首。  相似文献   

16.
画家作画很讲究虚实笔法.清代画家方熏说:"所谓画法,即在虚实之间,虚实使笔,生动有机,机趣所之,生发不穷."(《山静居画论》)宋代画家郭熙说:"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林泉高致集》)这里说的烟霞锁高山,断脉映远水就是以虚写实的笔法.有这样一个故事:宋代画院招生曾出过一个画题,叫做"深山藏古寺",有的应试者画  相似文献   

17.
宋徽宗擅画,曾开设国家画院,以考画取士。一次,画院以“深山藏古寺”为题,于是出现了三种画法:一是画古寺屹立山下,背后众峰层迭;二是只画古寺飞檐一角从崇山密林中闪现;三是画一和尚于云雾缭绕的山下小溪旁汲水,不露寺院形迹。考官们一致认为:第一种画法门户洞开,一览无余;第二种画法以飞檐代古寺,略胜一筹;惟有第三种画法没有直接去表现“深山藏古寺”的命题,而是借助和尚汲水以暗示,因而就显得“深”、“藏”俱出,余韵无穷,自然是独占鳌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有人曾以“深山古刹”为题,请了三位画师作画。第一位淡墨浓笔画了深山、古寺的全景;第二位则画了深林掩映的古刹一角;第三位却别出心裁地只画了一老僧在山脚下汲水。稍加比较,第一幅画将“深山古刹”和盘托出,一览无遗;第二幅以一角暗示全景,似含蓄而实浅露;而第三幅,似乎离题,但从老僧汲水于山脚,可以使人联想到深山中的古寺,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19.
<正>传说宋徽宗赵佶喜欢"以画取士",有一年的考试题目是"深山藏古寺",魁选之作中,崇山峻岭之间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一个老僧正在取水。这幅画并没有画古寺,而是通过侧面烘托的方式引发观者的联想,巧妙隐晦地表现出古寺藏于深山这一主题。同理,文学作品如能很好地运用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饱满,想象空间更大,意蕴更深厚。  相似文献   

20.
有人曾以"深山古刹"为题,请了三位画师作画。第一位淡墨浓笔画了深山、古寺的全景;第二位则画了丛山深林掩映的古刹一角;第三位却别出心裁地只画了一位老僧在山脚下汲水。稍加比较,第一幅画将"深山古刹"和盘托出,一览无遗;第二幅以一角暗示全景,似含蓄而实浅露;而第三幅似乎离题,但从老僧汲水于山脚,可以使人联想到深山中的古寺,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