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外流,传统农村家庭教育的双系结构、乡土性、双系抚育主导性受到了冲击。传统农村家庭教育功能的变迁给子女社会化带来了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流动儿童的乡土认同减弱、自我评估普遍偏低、留守儿童的情感生活出现很大缺陷等。要减少和消除这些不利影响,政府和社会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包括化解城市社会中对流动儿童的排斥和边缘化,为农村流动人口家庭“团聚”创造有利条件等。  相似文献   

2.
李寅滢 《考试周刊》2008,(2):228-229
留守儿童现象的出现使中国传统的农村家庭教育功能呈现了新的特征,本文尝试从家庭教育功能这个纬度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并找出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民工潮"下农村家庭教育问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处于自发和盲目阶段的农村家庭教育,在“民工潮”的冲击下,涌现出新的问题:1)家庭教育的缺失:家庭教育“量”的减少,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进一步被忽视。2)隔代教养的普遍存在及其弊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加强社会和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和监护力度;提高父母家庭教育的责任感;正确、充分地发挥老年人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透过两种现象探讨山区农村的家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教育是儿童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石,目前山区农村出现的打麻将、赌博、打工潮等现象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要使山区农村家庭教育发挥出正常的育人功能,需要探究这些现象出现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努力改变现在山区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相似文献   

5.
农村困境儿童家庭教育存在家长缺乏改善家庭教育的自觉性、家长的家庭教育理念较为落后、农村困境儿童家庭与学校互动较少、家长与困境儿童的感情比较疏远等诸多问题,影响了家庭教育的实效性。以下实践路径有助于提升农村困境儿童家庭教育功能:加强家庭教育制度建设;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凝聚教育合力;建立农村社区家长学校;构建家长学习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教育,对儿童成长产生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缺位导致家庭教育功能弱化,从而出现亲子关系疏远、安全得不到保障等问题。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学校教育的补位功能,让儿童不再"留守",才能有效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育人是家庭教育的本体功能.然而,在现实的家庭教育中,呈现出功利化的家庭教育育人理念、边缘化的家庭教育育人地位、规训化的家庭教育育人行为等现象.究其缘由,功利化的竞争筛选机制扭曲了家庭教育育人的初衷,缺位的家庭教育立法模糊了家庭教育育人的职责主体,程式化的家庭氛围固化了家庭教育育人的方式.因此,家庭教育育人亟需丰富家庭教育理论支持,完善家庭教育法规体系,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推进家庭教育育人功能的回归.  相似文献   

8.
"隔代教育"是中国现阶段农村普遍存在的一种家庭教育方式,体现了农村家庭教育的问题:重养轻育,祖孙辈隔阂深;亲子关系被动,亲情心理矛盾;儿童人际交往存在障碍;学习途径单调、自主性差.通过原因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正确认识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家庭教育方面加强沟通,学校教育方面正面引导,社会教育方面营造温馨氛围,以改善隔代教育现象,尽量降低隔代教育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农村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农村家庭教育研究更是薄弱,研究农村家庭教育对丰富和完善我国的农村家庭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家庭教育在农村中又事关"三农"问题,事关农村人口转移问题和家庭健全功能的发挥,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建设新农村的高度,重新审视农村家庭教育对家庭成员的影响,探讨如何加强和改进农村家庭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谭敏 《教育评论》2020,(5):22-28
与城市家庭教育呈现出的习得性、理性化、相容性、筛选性和学习型等文化特征不同,农村家庭教育由于经济水平、成员背景、教育理念、成员互动等多方面的特点衍生出一套文化逻辑。随着社会结构与功能变迁,我国农村家庭教育的文化内核发生剧烈动摇:家庭双系抚育受到巨大挑战,家庭教育主观认知模糊,教育内容方法无所适从,面临传统教育资本失落和现代教育资本匮乏的双重危机。建立起承继与突破并重的农村家庭教育系统,重塑农村家庭的文化场域,搭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桥梁,充盈农村家庭教育的传统资本与现代资本,完善构筑农村家庭教育的社会支持体系,有助于避免文化性断裂引发的叠加式和循环式后果,实现农村家庭教育文化逻辑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1.
肖红 《昆明大学学报》2008,19(3):103-105
农村教师在远教工程项目的教育技术环境下,对教学设施、教学资源、教育信息技术和学科课程整合运用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通过实践反思,针对一线教师的理论学习、学科实践和有效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有关促进农村教师教学理念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2.
对“教育理论指导实践”命题的追问实出于对当前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互割裂、甚或相互对立的现状而对传统教育理论功能观的一种前提性的反思。其意在说明:不能用简单的、线性的思维看待教育理论的功能以及简单地处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复杂关系。从曹文的反驳来看,当前发挥教育哲学对传统教育认识的前提性反思和批判的功能实在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家庭及其社会功能发生了巨大改变,其中家庭社会实践活动的功能经历了重大变革,特别是家庭的教育功能在家庭与社会发展变革的联系和作用中发挥着重要功效,以不断满足人们生存和社会适应的各种需要以及适应和改变社会环境的需要。在家庭社会功能发展与变迁的过程中,人们依然在不断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即接受均等的教育,尽管人们对"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认识和努力存在着一定的文化、传统、观念上的差异,但是追求和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仍是社会各级各类教育所要达到的教育目的之一。以女性主义的社会性别理论为依据来反思和分析传统家庭社会功能发展中所充斥着的男性中心思想和意识,可以重新审视家庭社会功能变迁对教育机会发展的影响,不断思考并解决家庭社会功能发展和教育机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努力促进社会教育机会平等发展。  相似文献   

14.
现今,农村教育非常薄弱,家庭教育也显不够,开发有创新性的教育资源是当今农村教师和家长的重要任务之一。农村拥有的家庭教育资源十分丰富,有一定的教育价值,我们如何有效地把农村家庭教育资源开发并且利用起来。这需要多方努力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近期各地频发的校车事故并不是孤立事件,这是长期的城市中心论、教育资源不公平配置、社会阶层分化的必然结果,也是农村阶层固化在教育领域的反映。校车事件表明农村阶层分化与教育分化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已经形成,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的发展环境持续恶化,已经造成严重的社会危害。只有尽快废除不合理的城乡二元体制,纠正不公平的教育投资机制,大幅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农村地区贫困家庭的教育补助,我们才能确保基础教育阶段教育机会的相对公平,促进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缓解社会危机,实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沈伟 《教师发展研究》2020,4(1):116-124
杜威的若干思想为发展乡村教师、改良社会提供了有益的视角,理解其关于教师发展的思想,必须超越单纯的技术论。在杜威的社会改良思想中,教师应促进适当的社会生活的形成,教师的培养应以中小学为中心,中小学是检验和证明教育原则的实验室。这一思想经陶行知的发展,成为中国乡土社会培养具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和改造社会的精神”的教师之有力途径,并进一步在美国服务学习中实现未来教师课程学习与国民责任的统一。鉴于此,需以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培养具有探究品质的乡村教师,这蕴含着发展乡村师资、改进乡土社会的承诺。  相似文献   

17.
农村教育效益是关系整个农村教育发展的重要议题,建构农村教育效益指标体系对于科学测评农村教育效益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在深入剖析农村教育发展效益理论内涵的基础上,对教育效益与教育效率、教育经济效益与教育非经济效益、教育效益与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必要梳理。我国农村教育发展效益指标体系的构建,主要体现在农村教育发展的贡献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学校标准化建设以及农村家庭教育支出4个维度。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constructs an intertemporal substitution educational model based on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and examines the rural education, farmer income and rural economic growth problems in China. It shows that the households originally with the same economic endowment but different education endowment take different growth routes, the income difference between low- and high-income families can be enlarged as they take different educational growth routes, and the low-income family has the chance to get into the “poverty trap”. In the mean time, urban and rural, developed and underdeveloped rural areas, as they take the different education growth routes the difference of economic growth tend to be expanded for the flow of high-quality labor and different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y also have the risk of “poverty trap”. The key to solve this problem is the active public policies that promote the equal education, rational income and equilibrium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