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对教师备课的要求是“既要备课本又要备学生”,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既要研究与传统教材有了很大变化的新教材,又要了解学生对新课程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新课程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教师要花大量心思琢磨怎么个‘用’。新课程要求更新教学手段,教师就要学会使用多媒体做课件,还要动手制做新教具。新课程要求:课堂不能“满堂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把这些想法贯穿在备课中,贯穿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于是也就确‘了以下几点浅显的尝试。  相似文献   

2.
张玲 《沧州师专学报》2010,26(1):128-128
教学常规通常指备课、上课、作业留批、课外辅导等一系列工作。我们本着“备课求‘实’、上课求‘活’、作业求‘变’、辅导求‘效’、考评求‘真”’的原则,抓实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3.
陈峰 《辽宁教育》2011,(7):24-25
电子备课,即无纸化备课,与传统手写备课不同,是教师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备课、学校利用校内网系统进行管理,从而实现学校办公现代化的一项教学管理举措。虽然电子备课存在效率高、节约资源等优点,但仍然有人担心,电子备课是纯粹的“人机对话”,电子备课的管理更容易陷入“机”上谈兵的管理“真空”,从而让鲜活的人本化的管理表面化、机械化,失去备课管理中应有的人文内涵。那么,如何在电子备课管理中彰显必要的人文价值追求呢?笔者想谈谈自己的点滴思考:  相似文献   

4.
曾令华 《江西教育》2003,(12):16-16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教师们的备课开始“换笔”了:用纸笔备课改为用计算机备课。“电子备课系统”就是教师常常选用的一种工具软件平台。目前,所谓的“电子备课系统”林林总总、鱼龙混杂。因此,选择一种好的“电子备课系统”就成为必要。其标准只有一个:针对广大非计算机  相似文献   

5.
李玉民 《师道》2009,(5):43-44
备课,对教师来说,是最为基本的一项工作,是教师生涯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也是最为基础的专业素养。几乎所有教师都懂得,“教学的成功,85%源于课前的预设”(特级教师靳家彦);几乎所有教师都很看重备课,那是源于“它是教学的前奏,是课堂教学的‘战略’策划,‘战术’酝酿,  相似文献   

6.
近日在网上寻找备课资料,无意中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没有出版社的刻意宣传,更没有媒体的炒作,作者也不是央视《百家讲坛》精心打造的‘学术明星’,这本普通的高校教材一问世,迅即成了畅销书,在出版后的数月里始终位居学术类图书销售排行榜的前列。这其中的奥秘何在?一般来说,一部畅销书,既要‘好看’——写法吸引人,也要让人感到‘值得看’,即有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丁力 《宁夏教育》2014,(2):54-55
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多媒体教学在宁夏南部山区农村中小学已经得到了普及,教师们一改往日"笔耕"的传统做法而走入电子备课室进行电子备课。很多学校逐步完善电子备课信息资源库并储备了成套齐全的现成教学课件,教师们乐享其成。很多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教师直言道:"做好的课件就像摆在备课室桌面上的书本,方便简捷,让人进门就能‘拿’。"多媒体教学的关键在于课件,教师在备课室中大部分时间都是用来下载、制作课件。毋庸置疑,现成课件的确方便了教师备课需要,提高了教师  相似文献   

8.
苏瑜 《辽宁教育》2013,(7):65-66
随着网络的快速普及,集体备课逐渐失去了它的本质,教师备课能力也在减退:“下载一份教案,复印给大家”“你的发给我,我的发给你”“你备你的课,我上我的课”……那么,我们要不要集体备课?我们需要怎样的集体备课?如何让集体备课回归本质?带着这三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9.
备课是教学的重要准备活动,对教材的分析和处理是备课活动中要完成的中心工作之一.传统观念下,许多教师把教材视为金科玉律,认为:教学就是传授教材上的知识.因而备课中迷信教材,拘泥教材,照本宣科,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新课程标准要求广大教师树立课程意识,指出: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要求教师树立“教学活动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以发挥教材的最大功能”.新的课程标准对教师备课中对教材的分析、把握和处理(俗称“备教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备教材呢…  相似文献   

10.
集体备课是促进教师互助合作和专业发展的有效形式。前段时间《中国教育报》刊发了一组文章,就“集体备课”进行了争鸣和讨论。有的教师认为“集体备课是一种教研幻想”,“如此集体备课,还是‘革掉’的好”。“集体备课为什么会处于尴尬境地?”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对集体备课的理解有失误,功能定位有偏差,目的认识不明确。要使集体备课真正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就需要对其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反思。为此,本文试对集体备课进行重新审视,以引发人们对集体备课的深刻反思,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下的电子教案可以让教师分享到更多资源,从而提升教师备课能力。电子教案带来快捷的同时也滋生了教师的拿来主义、唯心主义和虚无主义,削弱了教师的备课能力。为此,学校在英语备课组内进行了电子教案调研,目的是让执教多个班级的英语教师能够重审互联网下的电子教案,提高备课质量,提升备课能力。  相似文献   

12.
胡银弟 《上海教育》2007,(11B):54-55
新学年伊始,我连着听了十多位教师的随堂课。听完之后,感慨颇多。我想,作为教师,我们首先要尊重和敬畏课堂,带着准备——学识、激情等的充分准备,走进课堂;探究课堂的真相;追问与反思课堂的细节……自然想到一个“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话题——备课。著名特级教师斯霞说:“要上好课,首先要备好课,我常常把备课比作指挥员在组织‘战役’,我总是反复思考反复推敲,直到自己认为比较满意的设计方案为止。”[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顾德松 《广西教育》2013,(46):54-55
备课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首要环节,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质量的高低。“有备而来”,才能“成竹在胸”,有效备课是实现课堂高效的前提和基础。那么,教师怎样备课才能使课堂更高效、更精彩呢?在此,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和实践。  相似文献   

14.
备课得从解读文本开始,要让学生进入文本,教师首先要进入文本.走近作者,才能走进文本;如何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需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透过这些关键的词句,去打动孩子们的心.  相似文献   

15.
备课得从解读文本开始,要让学生进入文本,教师首先要进入文本。走近作者,才能走进文本;如何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需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透过这些关键的词句,去打动孩子们的心。  相似文献   

16.
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功。”然而,由于当下电子教案资源共享、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教辅用书泛滥成灾,教师们用于备课的时间越来越少了。在许多教师那里,备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结果备课变成了“背课”,或者变成了“抄教案”。不言而喻,这样的备课目标发生了偏离,形式陈旧单一,质量和效益低下。如何才能改进备课,使之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源头活水呢?笔者试以语文学科为例作一些初步思考。  相似文献   

17.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来是新课改的目标之一,在众多方法中,备课无疑是最基本的。只有充分强化课前备课,才能打造高效课堂。备课要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才能避免教学的随意性;切实把握教学重点,才能避免面面俱到;充分考虑学生实情,才能强化教学效果;更要在教后认真反思,积极撰写教学日志,开展二次备课,切实为今后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8.
作为教学一线工作的老师,对备课和上课应该是耳熟能详的事,可现实并不令人满意.结合自己多年教学实际,谈谈如何进行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要切实敞到哪“八备”,备课怎样实现“熟、准、精、活、新”的基本要求,备课有哪“十问”,对上课的基本要求和不同的上课模式进行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19.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可持续发展。走近新课程,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更要重视教师备课模式改革。新课改背景下,备课方式需要进行大胆创新,要敢于面对学生的质疑和问题,要突出“双主体”备课,为传统的备课内容注入新的内涵,让课堂实现师生共赢。  相似文献   

20.
备课得从解读文本开始,要让学生进入文本,教师首先要进入文本。走近作者,才能走进文本;如何才能让学生进入文本,需要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关键句。透过这些关键的词句,去打动孩子们的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