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天,突然有一个曾经在泥土里滚了20年的男人坐在你的对面:年过而立,身矮,肤黑,眼睛不大,你绝对不会在瞬间把他跟书、跟新闻、跟文化产生联想。然而,等他唇张,你没准吓一跳:‘’别看我矮,我矮得匀称;别看我黑,我黑得透亮;别看我眼小,我小得聚光!”这时,你也许会在揣摸不定中瞥他一眼,心里噙咕:“此生狂妄,自不量力!”是的,这个“狂妄者”就是棒桶。樟境是这样一种人:自中原大地来到新疆戈壁军营,他的心里就贮藏了足够的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誓将今生赌明天!这种自信,使他浑身是胆:无论台上台下有几千双挑剔的眼…  相似文献   

2.
我的朋友张飚,是国内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有一次,我向他求字,他问我写什么,我说就写“少吃长寿”吧。几天以后,他把字送来了,果然写得好,挥洒自如,苍劲有力,呼之欲出。不过,他好像没有完全理解我的意思,他把“寿”写得特别大,“少吃长”3个字写得特别小,像是给我祝寿的条幅。其实我的意思主要是强调“少吃”,“长寿”是“少吃”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所乡村小学的民师,业余时间,喜爱写点新闻。1985年春,我去同行郭老师家陪客,喝酒的时候,客人露出黑牙根,他说:“俺村的黑牙根病,祖祖辈辈都治不好.县卫生防疫站说是含氟量高病。现在国家拨款万把元,俺村又集资几千块,打了眼深机井,安上了水管,家家都吃自来水。下辈人再也不得黑牙根病了!”我听后,连续三次去他村采访,写了报道  相似文献   

4.
脑力激荡     
《大观周刊》2011,(1):F0003-F0003
今天无事,我吃了饭后出门晒太阳,碰到大哥,他正眯着眼睛看着天空,见到我,他忍不住对我说:“三弟,你看那云。”我抬头一看,顿时欢呼道:“好大的一团棉花糖呀!”大哥白了我一眼,兴趣索然地说:“什么东西都能让你想到吃的,倒也难得。”  相似文献   

5.
《新华日报》在今年第一季度发起短新闻竞赛活动,从奖励写短新闻入手,大力改革新闻报道,这是值得称道的。早在三十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就要求我们“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列宁把新闻称作“电报文体”、“电讯体裁”,并且毫不掩饰地说:“写长了我根本不看,一定不看。”胡乔木同志在一九四六年曾建议。报纸上的新闻要有五分之四是五百字左右的。《新华日报》举  相似文献   

6.
杨天庆 《新闻三昧》2006,(11):44-44
陈忠和是哪位?他就是最近荣获2004年度中国十大风云人物称誉的现任中国女排主教练,率领中国女排重夺失去17年冠军的那个人!一次,陈忠和先生在电视屏幕上回答女主持人关于“你对媒体有什么要求”的问题时,郑重地声称:“当我比较顺利,带领女排取得好成绩时,你别把我说得什么都好;当我们遇到挫折和苦难,球打得不好时,你别把我说得什么都不是。”他是在“比较顺利”的情况下提出这个问题的。因此,就更值得咱们深思辩证唯物主义者承认,世界任何事物都不会十全十美,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而我们的某些新闻采编者,却总习惯用形而上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标题是新闻报道的“眼睛”。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新闻报道的眼睛——标题就应该及时准确地报道新闻事实,反映对人物事件  相似文献   

8.
西方不少新闻记者或新闻学者喜欢把新闻报道与戏剧联系起来。美国著名记者休·A·马利根回忆他当学生时,教授对他的作文的批语就是“要有戏剧性!要有戏剧性”!经过几十年的记者生涯之后,马利根说:“我认为这两句话在写作艺术方面。特别是在报纸新闻的写作方面告诉了我  相似文献   

9.
每一种职业都是“一碗饭”。每一个人从事一种职业叫作“吃这碗饭”。 一碗饭有一碗饭的味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吃法。 当了几年的记者,常有好友带有几分羡慕和几分真诚的玩笑送我:老杨,行啊,混上了记者这碗饭!  相似文献   

10.
端上新闻这碗饭,“染”上一种“新闻癖”,见了报纸,读到自认为好的新闻、好的标题总要多看几眼,多读几遍。手头的活儿多时,先把好题好文的报纸悄悄藏起来,稍有空闲,抽出来细读,赏析一番,吧咂个中“滋味”。 “品”报纸,可以从中学到新闻写作方法。比如:1993年12月,首都钢铁公司自办银行开张。《中国青年报》的消息导语,写得就与众不同:  相似文献   

11.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同志可能会感到很奇怪:“这不是荒唐吗!去采访,谁还能把眼睛搁在家里?”这种惊奇我也有过。我刚开始搞报道时,同一位老同志去采写一位电话员。临出发,他正儿八经地对我说:“可不要忘记带‘眼睛’啊!”我当时心想:“莫不是看我年轻,故意戏弄我?”不过我很快意识到他是对的。采访时,我的脑子里本子上记的都是“听”  相似文献   

12.
曹罡 《视听界》2001,(5):58-58
从高校退休的邻居张教授是个特别认真仔细的人。一次他突然问我:“你们记者的‘身后’是什么?”我一时被问得糊里糊涂。他见我搞不明白又笑着说道:“你们在搞新闻报道,常常有个记者对着镜头作一段开场白。”“那叫现场报道,”我插嘴解释。他说:“对!就在这个现场报道中,十有八九的记者都说,‘我的身后’怎么怎么着。”张老怕我不信,边说边拿出他的记录给我看:某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淡》播出的《悉尼——另一个赛场》,报道北京在悉尼申奥情况。记者张洁面对镜头介绍说:“观众朋友,我‘身后’就是  相似文献   

13.
“新闻要好看”的提法错在何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要好看!”这个听起来不错的提法正在一些新闻单位内悄然流行.一些主管领导这样要求记者,记者为把新闻做得好看而冥思苦索。如果说.在保证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力求把新闻报道写得可读性强一些、趣味性多一些、文采美一些,使读者更加喜闻乐见.那么这个提法没有什么毛病。然而.不加任何前提.单纯提倡“新闻要好看”.把“好看”作为新闻的一般要求和普遍特征.甚至把“好看”作为衡量新闻价值、取舍新闻稿件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这个问题就有些严重了。  相似文献   

14.
杨进 《新闻采编》2009,(4):35-36
“榨干吃净。”“榨干吃净。”“榨干吃净!”这两年,这四个字几乎成了报纸总编的口头禅。这里的“榨干吃净”乃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所指的对象是新闻资源,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素材。“榨干吃净”,就是把新闻报道做深,做透。或者说,做大,做足,做充分,在一定程度上,最大限度地做出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这不是吹牛     
我们搞新闻工作的人是靠实事求是吃饭的,当然不能靠“吹牛”过日子。但是社会上总有那么一部分人有这样的偏见,即使你的稿件内容完全真实,他也会说你是“吹”。所以如果你要问我最反对的是什么?我就会说:“我最反对的是先进人物的事迹见报后,有人嫉妒他!”我们的新闻报道是要扶正祛邪,宣传先进人物的动人事迹,如果说是“吹”的话,我就勇敢地宣布:“该‘吹’的我就要‘吹’!”请看下面三个例子。山阴县岱岳镇先进巷有个转业军人叫张占成,原是下喇叭乡  相似文献   

16.
我有一位要好的朋友,乃“无冕之王”。一次闲聊,他说;“如今人们思想解放了,写文章再也不像文革时期那样‘禁区重重疑无路’了。可咱吃这碗饭的,展纸提笔之际,心里总有点惴惴然,生怕下笔不慎,出现失误,损害了党的新闻工作。”我相信这是他  相似文献   

17.
作为爱好新闻写作的初学者,我很想看看引我走上新闻写作之路的南京化学纤维厂宣传科长凌大同志的作品剪贴集。“听说有好几大本呢!”我曾经私下暗暗咋舌。一天,他如我所愿,带来了他精心装订好的剪贴本。“嗬!厚厚5大本!”我如得珍宝,迫不及待地打开剪贴本,翻呀,看呀,直看得入了神,爱不释手。  相似文献   

18.
樊成 《新闻爱好者》2006,(10):39-40
新闻标题是对新闻事实的概括,是新闻内容的精华。俗话说“看书看皮,看报看题”,新闻标题对受众是第一视觉冲击波,对传播信息、引导舆论、表现主旨、沟通受众、刺激受众感官、调动受众的注意力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国新闻理论家贝尔纳·瓦耶纳在《当代新闻学》中指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也可以说是一半搞新闻、一半搞诱惑。新闻的好坏还得看他吸引力的大小。”胡乔木同志说:“首先要讲究标题,报刊上那么多文章,谁知道哪一篇好,都要先看标题,标题好就能吸引住人。”标题常常被喻为新闻的眼睛,哪双“眼睛”最明亮,哪条新闻也就最能吸引人。为此…  相似文献   

19.
我到江苏省江阴县访问养猪模范李仁林。我说:“猪为六畜之首,养猪工作太重要了!”他说:“养了三年猪,田里旺得不可知。养猪,可以肥田。”“种田不养猪,等于秀才不读书。不养猪,就要荒田。”我说:“养猪,饲料问题是第一位的。”他说:“养猪,首先要抓饲料。人不给猪吃,猪就不给人吃。”我说:“这猪养得真好!又肥又大。”他说:“你看这猪,滚瓜溜圆,肚子拖地。看见人走到跟  相似文献   

20.
新闻界有一种观点:新闻报道只需要信息不需要文采。某报一位新上岗的记者沮丧地告诉笔者,他的领导一脸正色地对他喝斥道:“记住,新闻要的是信息,别卖弄什么文采了!”而笔者一位同事的博客上.也为此话题一度引起争论。那么.新闻报道除了新闻信息之外,还要不要文采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