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2 毫秒
1.
清初王士祯是大家所推重的一代宗匠。他标举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意境,也就是要求诗歌要清澄蕴籍含蓄,不可直写无余。王士祯对于做诗,有其鲜明的主张,这就是“神韵说”。他把神情韵味作为诗的最高境界,以清澄妙远的神韵为宗。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大诗歌理论,王士祯(王渔洋)的神韵说历来众说纷纭。论文从神韵说的产生、含义、在诗中的体现及对此说的评价等四方面重新解读神韵说。与成说相反,认为将《秋柳》四首作为王士祯神韵诗的代表作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大诗歌理论,王士祯(王渔洋)的神韵说历来众说纷纭。论丈从神韵说的产生、含义、在诗中的体现及对此说的评价等四方面重新解读神韵说。与成说相反,认为将《秋柳))四首作为王士祯神韵诗的代表作是不合理的。  相似文献   

4.
施愚山的诗学理论很丰富。他提出诗品与人品统一,主张诗当有从平地筑起的平实风格,显示出与王士祯"神韵说"的相异的趣向;又倡导清明广大,一唱三叹,温柔敦厚的诗风,表现出与王士祯的"神韵说"某些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5.
清初王士祯标举神韵,通过细读其论诗之语,可以将其神韵说的要义提炼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诗之美是传神与余韵的结合,第二个层面是诗之境是禅境与诗境的融通,第三个层面是诗之作是兴会与性情的共鸣。由此可以为神韵说建立一个包括作者、作品、读者、世界这四要素在内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
王士祯继钱谦益之后,执诗坛之牛耳,被称为一代正宗。其于顺康时期文化融合转型之际,迅速完成了诗风转变,找到了最适宜的表达方式。王士祯将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归纳为神韵说。在凭借诗名得到康熙帝赏识后,王士祯逐渐淡化诗中让遗民文人产生联想的伤感,自觉向正统靠拢,有意识地为盛世鼓吹雅音。王士祯诗坛领袖地位之确立与其官位密切相关,因而受到赵执信的质疑。赵执信以儒家诗教为准则对王士祯神韵说的批评,可以说切中其要害。  相似文献   

7.
王士祯是清初的著名诗人。他的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在当时产生过很大影响。今天看来,他的作品尽管有不少糟粕,但也确有值得肯定的一面。在文学理论方面,他的“神韵说”,也是有可取之处的。不过,目前学术界对王士祯的艺术理论和创作实践,都存在着不同看法。敏泽同志在他撰写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就曾这样阐述过他的观点: 王士祯是著名的神韵说的倡导者。 ‘神韵说’的特点是,回避和脱离现实生活,以艺术风格上的所谓‘含 蓄’、‘冲和’、‘淡远’等等。反对诗歌反映较强的现实生活。其目的是为 清王朝的统治粉饰太平,点缀升平。实际上是一种帮闲文学,正如王士祯自己 的创作实践表明的那样。  相似文献   

8.
祁见春 《德州学院学报》2001,17(1):44-47,59
田同之论诗"笃信谨守乃在新城王公"《沈德潜语》.他的论诗专著《西圃诗说》明确表述了心折神韵的美学祈尚,对兴会、根柢等创作论命题深入阐释,对含蓄蕴藉的审美标准集中解读,对宗唐、宗宋的核心问题反复辨析,成为王士祯神韵说的热情鼓扬者.  相似文献   

9.
清初王士祯标举神韵,通过细读其论诗之语,可以将其“神韵说”的要义提炼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诗之美”是“传神”与“余韵”的结合,第二个层面是“诗之境”是“禅境”与“诗境”的融通,第三个层面是“诗之作”是“兴会”与“性情”的共鸣。由此可以为“神韵说”建立一个包括作者、作品、读者、世界这四要素在内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0.
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辩》中提出诗之“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本文试对“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二词作纵向与横向分析,并进而结合严羽诗歌理论本身及后世尤其是清代王士祯的“神韵说”探讨其与“入神”之关系。  相似文献   

11.
王维“辋川诗”之《竹里馆》,意境清远、形象鲜明、语言自然精炼,以王士祯“神韵说”的三个层面对其加以品读,我们更能体会作品“兴会神到,天人圆融”之美,同时可以更为透彻地理解“神韵说”的精髓要义。  相似文献   

12.
比较江左三大家及其以后诗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的诗派别五花八门,有世人所称的“江左三大家”;有主张“神韵说”的王士祯;有与王士祯齐名的朱彝尊;主张做诗注重“性灵“的袁牧;渊源两宋,却独树一帜的龚自珍……,随着时代的变迁,旧的形式已不能与日益变化的社会生活相适应,诗界的革命便是自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先秦儒家提出的“诗言志”说,是我国古代诗学中一个影响极其深远的理论命题,也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早在东汉,经学家郑玄就说它是后世创作赞美或规谏的“诗之道”——所应当遵循的创作准则(《诗谱序》)。清代王士祯论诗标举神韵,却也赞叹它是“千古言诗之妙谛真诠”(《师友诗传录》)。现代学者、诗人朱自清曾称许为我  相似文献   

14.
刘曼丽 《文教资料》2012,(26):84-85
《唐人万首绝句》是清代王士祯晚年在南宋洪迈《万首唐人绝句》的基础上删定而成的一个唐人绝句选本。王士祯论诗标举"神韵","神韵"说也在其各个诗选本中得以彰显,单从《唐人万首绝句》的选本文本角度考虑,绝句这一文体本身"无言之言,若尽不尽"的特点就与"神韵"说相互映衬,互为彰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概述了清初诗坛遗民诗和“贰臣”诗的分野和情况,认为他们尚未显示清诗特色。而稍后的王士祯则开始体现了清诗独有的情趣和神韵。文章详叙并分析了著名诗人田雯(1635──1704)的创作实绩。其诗有民生疾苦、咏怀抒情、山水田园、民俗风情等类。风格奇伟,并以此同王士祯相颉颃。文中对田氏生平政治思想和活动的评述,订正了《清史稿》的一项失误。  相似文献   

16.
梁清标是清初一位有特色的诗人,他虽然是《贰臣传》中的人物,却与其他贰臣诗人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其诗歌创作中既没有故国之思,也没有失落之叹,更没有表现出江南贰臣诗人身仕两朝的负罪感。其诗大多表现馆阁之臣的闲适生活和对新朝、新君的颂美之辞,风格清平蕴藉,在创作上开王士祯的“神韵说”之先声。  相似文献   

17.
翁方纲论诗作诗 ,俱仗八股和学问为利器。其“肌理说”与乾嘉之学、八股之学、桐城派文论大有相通之处 ,且有修正“格调说”、“神韵说”之意。其诗最大的失误不在于以学问为诗 ,而是缺乏诗情 ,艺术表现呆板 ,原因是缺乏诗才 ,学诗太迟  相似文献   

18.
王士祯的“神韵说”在中国诗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对于“神韵说”与“兴”的关系,学术界一直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兴”是“神韵说”的理论核心,而“神韵说”乃是对作为中华民族基本艺术思维方式之一的“兴”的一种全新的理论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宋湘的诗论     
从清初至乾嘉诗坛,在诗的本质、诗的源泉、诗的表现、诗的风格等诗歌美学问题上,一直进行着壁垒分明的论争.王士祯“神韵说”片面标举王孟家数,沈德潜“格调说”恪守“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倡导诗必盛唐,翁方纲“肌理说”推重考据诗,向书本讨生活;而叶燮、袁枚性灵派诗人等则主张诗应抒发真情实感,诗离不开现实生活与江山之助,诗的表现应创新,诗的风格宜多样化.后者的观点显然大多符合诗歌艺术规律,具有更高的美学价值.本文所论的乾嘉时代诗人宋湘的诗学观,基本上是站在叶燮、袁枚一方,并且不乏独到的见解,对推动诗歌创作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相当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对爱国诗词的研究,以往多偏重于抗战派和遗民作家,这是中华诗词爱国主义长河的主流。此外,尚有涓涓细流汇入,不可忽视。某些处于异族统治较稳固时期的诗人词家,即使政治上已归顺新朝,但其作品仍会流露怀恋故国、崇尚民族气节、忧患民生疾苦的情愫。本文选择清初诗坛主盟人、“神韵诗”的倡导者王士祯为典型,探析其“折射式的爱国诗”,并从文化学角度作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