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日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郭梅尼作品的生命之源》,介绍的是科技日报记者、《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的作者(和徐家良合作)、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郭梅尼“磨笔头”的故事。文中说,有次她到岳西一个贫困偏僻的山村采访,“是一家一家 地跑,打开碗厨看看剩菜,掀起床单摸摸铺垫”,“样样事都那么一腔热情”,“吃饭时还要和村干部聊天”。 郭梅尼采访为什么有“一腔热情”,被采访者为什么与她“心有灵犀”?在读她的属个人体会性的文章《在人生的跑道上》中,我找到了答案,她说:“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往往有一堵墙”,“这就要求记者掌握一把打开人物心灵宝库的金钥匙”,“尽快地推倒”这堵墙,“使自己的心和采访对象贴近”。  相似文献   

2.
去年12月,前苏联解体成为世界新闻界关注的热点。《今日美国报》记者杰克·凯利写的《饥饿迫使人们卖掉心爱之物》这条消息,可以说是别具一格。这篇消息朴实无华,主要写了一位年老的寡妇卖掉她心爱的牧羊犬的故事。“这位瘦小的孀妇一连4小时站在地铁通道里哭哭啼啼,想把她最好的朋友——一只瘦弱的牧羊犬‘恰帕’卖掉。”“那只狗是在她丈夫4年前患癌症病逝后朋友们送给她的。”“恰帕”虽是一只狗,但是在丈夫死后,马洛费耶娃早已把它当成了朋友,是她晚年须臾不可离开之物。但她每月的养老金240卢布,只够买几个面包,一些胡箩卜和一块熬汤用的骨头。为了“恰帕”的生存,也为自己换几个面包,她只好把“朋友”卖掉了。  相似文献   

3.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当处于婚姻附属地位的女方受到婆家非人虐待时,有些势力的娘家族人往往为其“出气”.而这一婚姻习俗学者鲜有提及,但在山东、江苏等地却又客观存在.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部分章节记叙了这一婚俗.  相似文献   

4.
俄国大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在其名作《沉默》一诗中说,“词啊,请回到音乐中去”……。这是一句并不突兀独立的诗行,因为此段诗中的内容一直在呼唤着音乐。“她暂时还没有诞生,/她就是音乐,就是词”,“但愿我的双唇能够/获得那初始的哑音”/。诗中之“她”是谁?是缪司,是诗神,自不待言——实际上,是曼德尔施塔姆对于诗之产生孕育时一种音调之没有发生——即将发生时,孕育与酝酿于胸的一种节奏感,旋律感  相似文献   

5.
从电视连续剧《华罗庚》中,知道了编剧之一顾迈南的名字,又在北京晚报连载了七十多天传记《华罗庚》中,加深了对作者顾迈南这个名字的印象。听人说,她应上海和河北两家出版社之约,用业余时间写了几十万字的《中国当代科学家奋斗之路》和《华罗庆传》两本书,一种钦佩、敬重之情,油然而生,而且萌发了访问她的强烈愿望。初识“迈男”去年初冬的一天下午,我在新华总社办公楼里找到了她。她中等身材,操一口普通话,言谈之中显露出山东人的豪爽、耿直。在静静的办公室内,只有她一个人在伏案疾书,神情专注。当她知道我是专程专来访她时,连连摆手说:“我没有什么好说的,你还是  相似文献   

6.
德国汉学家顾彬说:“我们汉学家要了解孔子,总不能通过于丹吧。”这个德国人,在最近一个时期,说了很多话,都有争议,这句话则不会,因为这是一句大实话。同时,这句话还有拨乱反正之功效。尤其是现在,于丹的心得把《论语》、《庄子》弄得面目全非,国人却以为她在推广国学,“能带动年轻人对国学的兴趣”,从而加深公众对国学的了解。这么  相似文献   

7.
蓦接《论坛》编辑部约写纪念文章的电话 ,大概是由于《论坛》乃我平日不释手的“良师益友”之故罢 ,杯水工夫 ,即敲定题目 ,为《论坛》写下了上面十六个字。我自认这十六字精当恰切 ,并非文饰或溢美之辞。即以《论坛》的“求实品格”而言 ,这是学界公认的 ,她设有丝毫的浮华和虚夸之气 ,切切实实地在干着为图书情报学的大厦添砖加瓦的工作 ,每期发文都是“实”味儿挺足的 ,以行动兑现“促进学术繁荣 ,推动事业发展”的承诺。再如“创新风范” ,也是大家所熟知的 ,《论坛》殊重刊物特色 ,刻意求工 ,切磋磨砺 ,不愧是图书情报学界创新刊物“一…  相似文献   

8.
中央电视台《为您服务》节目主持人张悦不只在屏幕上能说会道,“笔头子”也很来得。她应本刊之约,亲笔写了这篇文章,向读者诉说她的心愿,讲述她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目录学?根据《辞海》的定义;“目录学是研究图书目录工作规律的科学。”我国丰富的目录工作实践经验,经过全面系统地概括和总结,使之上升到理论,这就是目录学。目录学是以图书、目录和读者需要为研究对象,并通过目录工作这个手段来解决浩繁图书文献与特定读者需要之间矛盾的一门学问。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目录之学,学中第一紧要,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梁启超把目录学当作学者之顾问,鲁迅先生称目录学是“治学  相似文献   

10.
在新闻报道中,把好话讲过了头,似乎很少听到能引发新闻官司。《南方周末》因刊登一篇专访《从记者到“反角专业户”——访青年演员陈玛雅》,而成为被告。原告陈玛雅没上过大学,而报道说成是大学毕业;只在新华社体育部工作,说她是该部记者;她没演过某角色,说她演了;在某电视剧扮演的角色获提名奖,被说成是获奖……通篇充满了赞扬、钦敬之文笔,仅这几  相似文献   

11.
《史记》有载:“德自舜明”.舜帝“只为苍生不为身”的胸襟与无私,娥皇、女英“泪洒九嶷斑竹”的痴情与执着,一直在流传和感动着永州这块古老的土地.这里是湘江之源(境内蓝山县),仙山之地(境内阳明山),道德(即舜帝道德文化)传承之所,理学鼻祖(周敦颐)之故里,世界最早稻作产地(境内道县玉蟾岩),山青水绿,钟灵毓秀,孕育了永州人的坚毅、智慧、勤劳与朴实.人民银行永州市中心支行副研究馆员唐丽华同志就是长于这一方山水之地.三十余载的档案事业倾注了她所有的情、爱和心血,也铸造了她这顶“全国优秀档案工作者”的桂冠.  相似文献   

12.
初见姜敏,正是春天。短短的头发在她时而缓和,时而激烈的言语中飘动,那张“忧思型”的瘦小脸庞也渐渐红泛起来。听人说,身高1.65米的她体重才45公斤多一点,可平均每年采写的科技稿件竟达100多篇。轰动全国的《“星期日工程师”之死引起的风波》;令人叫绝的《三个神奇的“中国人”》;贴近生活的《科学技术与你、我、他》……这一篇篇为“第一生产力”摇旗  相似文献   

13.
海伦·福斯特·斯诺在《斯诺和我的写作生活》一文(载《新闻战线》1980年第一、三、四期)中说,中国今天几乎没有“写作心理学”的研究。她认为,这是现代中国“在一切艺术领域”没有产生象《战争与和平》那样“千古流传、脍炙人口”的杰作的主要原因之一。我们姑且不论她对中国现代何以缺少传世之作的分析是否正确,但是她指出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 ,国内许多报纸在报道已故男性的在世妻子时 ,屡屡使用“遗孀”一词。如《新民晚报》在一篇介绍《钱钟书林非打架事件始末》文章开篇时这样写道 :“钱钟书遗孀杨绛先生……” ;再如《舟山日报》一篇特写《社会没有忘记他们》 ,记者这样写道 :“今年68岁的顾美英是烈士李树章的遗孀。”“孀”是封建社会里男尊女卑、歧视妇女情况下造出的一个字 ,从女从霜 ,“霜”既是声符 ,又兼有表义作用。丈夫死了 ,妻子要“守节” ,不再婚 ,才像霜那样冰清玉洁 ,所以“守节”又叫“守孀”。其实 ,早在1988年施蛰存先生就撰文指出 ,不可如此使…  相似文献   

15.
霍伟 《大观周刊》2012,(14):217-217
一、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 ①先s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周刊》2006,(16):72-73
作为国粹的京剧,是一种符号化了的文化,但是,京剧和《红搂》总是“人不托戏,戏不托人”,当年鲁迅就曾“刻薄”过梅兰芳在《黛玉葬花》中的扮相,“万料不到黛玉的眼睛如此之凸,嘴唇如此之厚的。我以为她该是一副瘦削的痨病脸,现在才知道她有些福相,也像一个麻姑。”(梅兰芳演过《麻姑献寿》)虽说鲁迅虽与梅兰芳有过节儿,但是,到以男旦著称的京剧里去寻“千红同杯”“万艳一窟”的大观园,的确难。  相似文献   

17.
前不久,包括新华社在内的众多媒体报刊纷纷披露了一个消息:女作家张海迪在推出长篇小说《绝顶》之后便封笔不再继续进行长篇小说的创作。对此,张海迪说:“我从没有说过要‘封笔’这样的词。”张海迪说,身体状况是她暂时不写长篇的原因之一,其次写《绝顶》动用了大量的知识积累,她要开始再一次学习和思考。“我真希望自己的身体能恢复得好一点,让我再一次尝试一种新的写作。”目前,她已开始写一本作家出版社约她写的书“How to study English”。《中华读书报》6月5日载文明确指出“《绝顶》不是张海迪封笔之作。”  相似文献   

18.
《新闻战线》的编辑约我谈写仉伟一稿的体会,我很感谢,却觉得没有什么好谈的,或者准确地说不应我一人来谈。这并不是过谦之词。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几篇较有影响的获奖稿件,如《山里女孩如歌》、《反腐败斗争中的“沈阳现象”》、《白春兰和她的“绿色庄园”》、《苦土丰碑》等,无一不是记者与编辑的眼光、功力与追求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这里,就谈谈我在采写《唱响“人民公安为人民”的旋律———记辽宁大石桥市分水派出所所长仉伟》等稿件中,作为党报记者特别是作为人民日报记者的感受与追求,那就是:怀“平民”之心,思“平民”所想,为…  相似文献   

19.
许多人喜欢上海文艺出版社陆震伟同志设计的书籍,他们说看了那新颖诱人的封面,不由得就想买书。许多中青年作家寄来热情的信和赠书,表达他们对这位青年书籍装帧艺术工作者的感激之情。冯骥才在他的中短篇小说集《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一书扉页写道;“震伟同志正之,感谢你的封面设计”,并表示要专门为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写篇文章。张抗抗在她的第一本散文集《橄榄》的卷头写道:“小陆:感谢你传递了我心中的诗情。”她还在信中说:“今天收到《橄榄》,真是高兴极了。我翻来复去地把书看了好几遍,午觉又没有睡成……因为我很偏爱这些散文,这是我最心爱的一本书。果然,它的‘外套’做得十分合身,既生动又端  相似文献   

20.
王化云 《新闻前哨》2003,(10):78-78
近日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郭梅尼作品的生命之源》,介绍的是《中国青年报》记者、《生命的支柱——张海迪之歌》的作者(和徐家良合作)、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郭梅尼“磨笔头”的故事。文中说。有次她到岳西一个贫困偏僻的山村采访,“是一家一家地跑,打开碗厨看看剩菜,掀起床单摸摸铺垫”,“样样事都那么一腔热情”,“吃饭时还要和村干部聊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