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计娟 《教育艺术》2005,(6):16-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这是我们当今语文教学的指导方针,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从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来设计教学。那么,如何把新理念转化为语文教育的实践,这是语文单元教学中的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主渠道。这一点应该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与地位”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更是明确“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等等。  相似文献   

3.
蒋晓龙 《学语文》2004,(5):49-4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教学目标,认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何谓语文素养?新课标是这样解释的:“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  相似文献   

4.
周存辉 《小学语文》2012,(11):23-25
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语文课标”)的基本思路之一。以语文素养作为新课程的核心概念,构建“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更加丰富了语文课程的价值追求,促进了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思想观念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如何将语文素养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学习祖同语言文字的运用的核心目标,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有感于此,笔者就“语文素养”的提法谈谈个人的浅见。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就指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方向,也指出了其最终目的。那么,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6.
王定安 《亚太教育》2019,(9):111-11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既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也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是时代对小学教育的召唤。对此,本文分析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提出了以下几点个人见解,仅供探讨。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素养,这一提法是语文教学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积蓄语文学习的后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持续提高。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提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由此可见,当今中小学语文教育的特殊使命,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落实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为主旨。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高了,就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反过来,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了,又会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从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听、说、写的关系来说,又当以“读”为本。  相似文献   

11.
郭洪芝  单寿波 《时代教育》2006,(12):128-128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等等,把“语文素养”放在语文教育教学中首要的地位。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的“语文味儿”,是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的本味,是学生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能力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要体现出“语文味儿”,就要注重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是语文课程能够体现“语文味儿”的根本出路。这条路应该分三步来走。第一步,设计语文教学目标,要以语文课程的学科立场为出发点,以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的发展为重点。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不能偏离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例如:《孔雀,八哥,母鸡》这篇课文,其教学目标的设计就应该如下:学生(行为主体)自读课文后(行为情景)找出(行为动词)孔雀,八哥,母鸡想搬进这…  相似文献   

13.
过去人们都提“语文素质”、“语文能力”,2000年修订试用版《语文教学大纲》第一次提及“语文素养”,2001年7月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则改“语文素质”、“语文能力”为“语文素养”,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置于四大基本理念之首,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据统计,在该文件不足5000字的文本中,“语文素养”作为核心目标理念,反复出现,频率达10次之多。到底什么是语文素养?它的内涵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如何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在目前课程与教学严重分离的…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是提高语言文字综合运用能力的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格外重要。因此,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语文素养对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和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改革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究竟具体是什么,我曾以为那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后来翻阅了一些书,也看了许多介绍这方面知识的文章,感觉还是比较糊涂  相似文献   

16.
“教育评价”是语文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的教学评价是否科学,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依据新课标建议,在语文教学评价中的策略是:  相似文献   

17.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李湘蓉 《湖南教育》2002,(17):36-37
《语文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四个基本理念。这四个基本理念,实际上是在总结了我国五十余年语文教学改革的经验后形成的对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的看法和思想。它是五十多年来语文教学改革中思维活动的结果。从整体上看,贯穿其中的重要思想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语文素养”这一概论,并将它摆在首条位置。我们首先就必须明确,这是语文教学区别于其他课程的重要理念。我们可以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看成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华中师范大学杨再隋先生有文章分…  相似文献   

19.
方丽敏 《考试周刊》2012,(86):29-3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观念的转变,无疑给遭受众议的“授受式”语文教学带来一片曙光。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民主平等的教育理念,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语文教学展现了广阔的碧海蓝天。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递增、涵育、展露的过程,需要语文教师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针对学生语文学习的实际有效施教。笔者和同事们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探索出“四书”教学法,即抓住学生“听书、读书、写书、出书”的关键环节,给予恰当引领,让学生沉浸在书籍的“柔波”里,促进学生语文慧根的增长、语文素养的提升,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