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红 《保定学院学报》2012,25(4):49-51,78
节院使在辽代得到了大范围长时段的设立,它属于辽双轨制政治体制的南面官系统,沿袭唐制并具有唐代节院使的职能。石刻文献中的节院使材料丰富了辽代官制研究的史料基础,有助于对辽代官制的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霍光是西汉朝前所未有的权臣,他长期担任大司马、大将军兼领尚书事,是中朝官之首,也是实际上的执政者。对霍光秉政局面的确立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汉武帝为加强皇权、限制相权,创置了中朝官制度,直到汉成帝设尚书分曹办事,中朝官逐渐取代了外朝公卿参决机要的职权,进而形成了中朝掌决策、外朝掌执行的政治体制。这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转型的开始,对隋唐中央政治体制的形成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政治中充满了引用故事和实施故事制度的行为,成为许多政治事件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皇帝和官僚在政治斗争中利用故事作为实现个人或集团利益的工具,并凭借政治实力的密切配合取胜。故事之争使政治斗争公开化,政治派别明朗化,这是古代政治斗争的主要公开形式之一。故事制度的政治作用完成了古代政治体制的许多重要机制,从而使得几千年来的政治体制、政治制度和政治行为能够延续、重复和演化。  相似文献   

4.
唐中后期宦官参预司法是唐代中后期宦官专权在司法领域的具体表现,虽然在不同时期宦官用不同的名称和形式进行参预,但与唐代中后期宦官势力的消长是相辅相成的.宦官超越其职掌而参预司法,不仅打乱了原有的中央司法系统,侵夺了大理寺、御史台、刑部的司法权,还直接破坏了唐中后期的法律制度,加深了政局的不稳.  相似文献   

5.
《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重要讲话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它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深刻地探索了"文革"发生的体制根源,全面剖析了我国政治体制存在的弊端并指出通过制度改革路径来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为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发展描绘了蓝图。三十多年重温讲话,其中许多精辟论述,对我国欲改难行的政治体制改革仍然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唐代的和籴,是唐王朝征购粮食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很早以前就实行过,至唐得到普遍推广,其后宋、元、明、清相继沿用,实为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财经制度。然今人对唐代和籴制度渊源的说法不一:有的认为和籴之法于唐开元二十五年前不可详考,其后才由西北(主要指河西)一隅之地方制度转变为中央政府之制度;有的认为始于北魏,唐贞观以后自京师推广于西北;有的认为开元、天宝以前,唐政府无论在中原内地还是各边州地区,均推行了和籴制度;有的认为和籴不始于北魏,汉武帝时于西南边郡的和籴,比起北魏的和籴供军约早六百年;有的则认为魏相李悝就实行过平籴法,汉代以后,也屡行和籴。  相似文献   

7.
信访作为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制度,其发展经历了源远流长的历史演变。时至今日,它依然在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之内焕发着勃勃生机。信访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在哪里?新时期的信访制度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相似文献   

8.
西魏末年宇文泰改行六官制度,这种制度不是简单地模仿原来的尚书省,而是全面合并三省、御史台、太常等九卿、国子祭酒等四卿以及部分宿卫军机构而成,它有一些创造,对隋唐官制有一定影响,但是隋唐官制最重要的渊源还是西魏,特别是西魏大统十二年整顿以后的制度.那些认为隋唐职官制度主要源自北齐或北周的看法并不妥当,学术界对北周六官的一些模糊认识需要廓清.  相似文献   

9.
起居制度早在秦汉时期就已经产生了。五代时期的起居制度虽沿袭唐制,但却比唐制更加繁复,其内容主要包括内殿起居、外官问起居、巡幸起居、外命妇问起居以及一些不定期的起居活动等。五代起居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变化较大,起伏波动,废置无常,然亦有新创,如五日内殿起居等,并对宋代以及后世诸朝的起居制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明朝中后期,随着内阁制度的完善,文官集团早已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皇权的极端集中与专制、文官集团的双重性格、宦官专政、以伦理道德为规范的一元化政治体制等使得文官集团与皇权的冲突愈演愈烈,最终加速了明王朝的衰落.《万历十五年》再现了皇权与文官集团的冲突这一微观政治图景,从中可以窥探明朝衰落之因.  相似文献   

11.
唐五代的助礼钱与诸司礼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助礼钱是唐五代时期藩镇进献给朝廷用于举行重大祭祀活动的经费。诸司礼钱包括光署钱(光省钱)、光台钱、光院钱、光学钱等,是唐五代时期的三省、御史台、翰林院与国子监等机构,向新任职的官员、检校或兼任本司的官员以及从本司升迁的官员所征收的礼钱。诸司礼钱主要作为这些部门的公使钱使用,如用于公廨维修、食料开支、购置办公用品以及其他各种开支。唐五代的这一制度实际上是一种弊政,是唐后期及五代时期财政开支紧张的一种折射,对后世尤其是两宋时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并为其所沿袭。  相似文献   

12.
618年,唐高祖李渊灭隋,结束了当时四分五裂的割据状态,建立了唐朝.高句丽原是东北地区的古代民族之一,后来不断扩张,势力逐渐发展壮大,并与唐王朝有政治和经济上的来往.高句丽荣留王高建武登基后,多次派遣使臣赴唐.唐朝奉行以"和"为主的外交政策,与高句丽确立了宗藩关系.唐高祖时期是双方关系最为紧密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斯巴达军事体育教育代表了古希腊城邦制时代一种不同于雅典的教育观念和实践。从斯巴达的政治体制、生活方式、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妇女教育等方面论证了斯巴达的军事体育教育具有原始性。  相似文献   

14.
终唐一世营建了许多行宫别苑,而与行富有关的书法、绘画、乐舞、杂耍、佛教、旅游等文化现象,使传统文化又有了新的载体,展示了唐文化辉煌灿烂的瑰丽篇章.灿若群星的行宫是唐文化的渊薮,颇具光芒的行宫文化是唐文化的缩影.  相似文献   

15.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政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面落实了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发展了党际民主和基层群众自治,干部人事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然而到目前为止,政治体制改革所要达到的目标还未彻底实现,政治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相似文献   

16.
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大潮中,如何建立相适应的现代企业教育体制,这是摆在企业教育工作者面前急待研讨的课题。由于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所以本文仅据学习与实践的体会,对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教育体制作粗浅的探讨。一、现代企业教育的特征现代企业教育是现代企业制度的组成部分。依据现代企业所具有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等基本特征,其主  相似文献   

17.
枢密使初设于唐中后期,由宦官担任,皇帝分割相权而设的内廷差遣.至五代始用文人担任,逐渐走向外朝,其权力也伴随五代武人掌权的特征而膨胀到极点.宋循唐、五代之制,置枢密院,与中书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枢密使正式成为一种制度,但在枢密使的任选及其职权上有了限制.至明朝,丞相的废置不设,枢密使制度也随之走到了尽头.枢密使制度从内廷走向外朝的过程,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也是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斗争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对冀豫鄂三省农用地的标准粮产量及其等别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一方面检验三省农用地分等成果的科学合理性和成果相关性,一方面为三省农用地等别调整思路的形成和汇总试点的完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孟德斯鸠曾长期关注、研究中国问题。他探索了中国封建王朝兴衰的内在因素;指出中国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特点是以礼治国、以儒家的治家思想为基础治理国家,有惩恶扬善的法律制度,并实施了设置藩属、御林军、监察等行之有效的制度。孟德斯鸠的错误观点是把中国政治体制、法律制度等看成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孟德斯鸠把中华文化溶化、纳入他的思想宝库,成为他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任何一项社会制度都是某种价值理念的体现,反过来讲,任何一种价值理念的客观存在必然体现在相应的制度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理念必定客观体现在经济体制上、政治体制上、文化体制上、社会体制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