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代白茶都被视为茶中珍稀上品,宋代宋子安《东溪试茶录》云:“茶之名优七,一曰白叶茶,民间大重……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宗赵佶《大观茶论》记载:“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英之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  相似文献   

2.
最恋书香     
有人问我平生所好,我一言以蔽之:"唯品茶读书著文而已。"品茶所亲者,茶香也;著文所近者,墨香也,读书所嗜者,书香也。人生有了这"三香"为伴,余愿足矣!不过就我而言,这"三香"之中,也有雅俗高下之别。茶香虽清雅,但除了提神醒脑之外,也常司待客酬酢之职,自然难以免俗;墨香虽馥郁,但往往  相似文献   

3.
姚森 《报林求索》2009,(1):76-79
中国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就将"喝茶"当作日常生活中的一件要事来看待。如今,市面上茶馆林立,茶叶店如雨后春笋,便是中国人崇尚"茶生活"的佐证。面对2008年的金融危机,我国的茶叶经济受到哪些影响?我们的茶企业又有何应对之道呢?本期报林有幸请到了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王庆,大益茶业集团品牌管理部部长华毅,元泰茶业总经理魏文生,八马茶业加盟部经理沈从一,理想茶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庭顺共同探讨金融危机下的茶企发展之道。  相似文献   

4.
沈培平 《大观周刊》2006,(45):60-60
普洱曾经是一座名山。因其产出的茶性温、味香、异于他产,喜爱者日众,普洱才成为茶叶的名称。也正是普洱茶的兴盛,清政府于雍正七年(1729)正式设置普洱府。今天。普洱已不仅仅是一个地名,一种茶叶,人们赋予它的含义,似乎更多地把它看成一种文化的符号。引领着一种生活方式。[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喝茶的人都知道,春茶是众人心目中的宠儿,在市场上也最为抢手。所以,春茶之贵,在四季茶叶里已成定论。但也有例外的,相比绿茶乌龙茶在秋天则受宠不少。所谓“春韵秋香”,秋季采摘的乌龙茶相对口感更浓郁、香醇。观音、黄金贵等乌龙品种在秋季都备受关注。作为云南的镇山之宝——普洱茶,9月份正是大收秋茶的时间,在规律上,价格不该超过今年春茶,而近年来,普洱茶在国内国际上价格上扬的趋势越演越烈。  相似文献   

6.
当茶叶这片小小的绿色植物不再只是人们生活中偶尔的点缀,而一跃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甚至是一种和精神需求有关的奢侈品。昆明,这座离世界茶源最近的现代都市,不知不觉已诞生了一个与茶有关、狂热的族群。  相似文献   

7.
香炉之中氤氲缭绕的香已成为李清照词中的典型意象,其出现频率之高、情状之丰富,具有典型性。文章考证了香在易安词中出现的物态和表现的特征,展示了香意象在展现女性细腻复杂情感体验、欢乐凄婉人生历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8.
刘玮  李扬 《兰台世界》2014,(1):94-95
香炉之中氤氲缭绕的香已成为李清照词中的典型意象,其出现频率之高、情状之丰富,具有典型性.文章考证了香在易安词中出现的物态和表现的特征,展示了香意象在展现女性细腻复杂情感体验、欢乐凄婉人生历程中所具有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9.
金坛县地处江苏茅山东麓,它西枕茅山,南怀洮湖,东连武进,北接丹阳,是长江下游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富饶的鱼米之乡,境内土地肥沃,林木葱翠,沟河纵横,物产丰盛。全县九百六十平方公里,正好是全国版图的万分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聚居着勤劳智慧的祖辈,据典籍记载,从殷商到隋初的二千七百多年中,金坛叫金山乡。商、周时代,属古扬州。春秋末期,金山乡属吴国的朱方邑。朱方邑就是现在的丹徒、丹阳一带。后来这里又属曲阿县(今丹  相似文献   

10.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两千七百多年前,茶就已经在中国这片神秘的土地上被发现,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茶从古老文化中的医学价值脱离出来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入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社会作用。茶从一件简单的事物扩展成了一种文化,一种处世之道,一种哲学思想。茶艺和茶道精神,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在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中由茶这个载体升华出来,成为一种精神内涵,茶与佛、道相通,与儒学思想相联系。中国的茶之道中饱含了"静、美"的中国古代文化精髓。道家思想讲究"天人合一"老子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一杯茶,一缕茶烟,饮茶需心平气静,讲究井然有序地啜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饮茶人的心灵与茶合二为一;佛家思想讲求"主体感受,非深味而不可"也同样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1.
用香与推动用香 早在先秦时期,香文化尚在萌芽状态时,文人就给予了多方推助。当时所用虽仅兰蕙椒桂等品类有限的香草香木,但君子士大夫们亲之近之的态度已有清晰的展示。可见于《诗经》、《尚书》、《礼记》、《仪礼》、《周礼》、《论语》、《孟子》、《苟子》、《楚辞》等诸多典籍。  相似文献   

12.
墙外开花墙内香,看起来与"墙内开花墙外香"意思相反,其实道理一样。杭帮菜先是在墙内香起来,不过墙内人熟视无睹,等到杭菜馆在外面越开越多,越开越香,杭州人才发现:原来我们的杭帮菜这么吃香。杭菜馆在北京取得的"北京经验"即将返销杭州。  相似文献   

13.
《大观周刊》2006,(43):98-98
由于现代普洱茶创始人吴放英先生发明的普洱茶“渥堆技术”将云南的普洱茶生产从山间的茶马古道升级为现代的高速公路。从此,云南普洱茶的发展进入了大规模、高速度、质量稳定、保健功能提高的阶段,吴放英先生成为了有卓越贡献的划时代的历史人物,因此,吴放英先生的遗作《现代普洱茶创始人吴放英亲制茶品》绝版纪念套茶也成为普洱茶藏家争购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细辨围绕普洱茶的种种神话,也能窥见其中的幕后之手老茶53岁的台湾人黄传芳,现在出品一种“传芳普洱”。而他最早进入云南普洱茶产区时,是在1999年。2002年左右踏足此地的北京茶商胡旺  相似文献   

15.
“国色天香”形容牡丹花的颜色和香气不同寻常(国色:冠绝全国的美色;天香:天然的芳香).语本唐·李正封《咏牡丹》诗:“天香夜染衣,国色朝酣酒.”例如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物产不常》:“又如牡丹,自唐以前未有闻,至武后时,樵夫探山乃得之.国色天香,高掩群花.”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四:“水仙冰肌玉骨,牡丹国色天香.”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茶的源产地,利用茶叶的历史也已有四千多年.自唐代陆羽著<茶经>后,千余年的用茶经历,使人们对茶的起源、栽培、制作、功效、文化等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然而,在档案研究领域,迄今为止,对茶叶样品档案(以下简称"茶样档案")的研究尚未真正展开,有关研究文献也相对贫乏.有鉴于此,笔者就自己多年的园林文物档案管理工作实践,从中国茶叶博物馆目前所陈列、所保管的茶叶样品的实际管理情况出发,对茶样档案的建立及其相关问题作尝试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人在草木间     
跟随著者的笔触和镜头,让我们探访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区,与中国茶文化的继承者面对面,体会真正的"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关于茶的书籍、故事源远流长,有这样的一个传说: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认为英国人离不开茶叶和大黄,只要禁止茶叶和大黄出口,就可以导致英国人死亡。虽然有些夸张,不过茶叶在清代就已经成为英国乃至世界的重要饮料这一点是不争的事实。茶叶究竟是如何从山间一片小芽  相似文献   

18.
水茶壶     
《中国新闻周刊》2009,(18):86-86
这是一款专为懒人设计的一款龟背茶壶(Turtle TeaKettle)。这种茶壶跟我们通常用来烧水的水壶非常接近,不过它的壶口阔且深,壶口处专门配备了一个茶叶浸泡器,放入茶叶,插进壶嘴,加水煮熟,一壶浓茶就煮成了,拿开浸泡器,就能立刻品尝到茶的芬芳。  相似文献   

19.
<正>清乾隆时期,进献方物已成为一项严密、系统的制度,是地方总督巡抚的一种政治义务,是公开向皇帝送礼的行径。一般有春节年贡、万寿贡、端午贡、中秋贡等,名目繁多,每年"例贡"总督有183项、巡抚有277项,还有制度之外的"非例之贡"。方物,本为地方特色物产,但为了博取皇帝欢心,并趁机贿赂朝中重臣,变为收罗奇珍异宝、文物古玩进献,是引  相似文献   

20.
11月23日,初冬时节,花城广州的天气有些阴凉,琶洲中洲国际商务展示中心却热得让人受不了,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广东省茶叶行业协会举办的“2006中国(广州)国际茶叶博览会”会场却人声鼎沸,佳茗流香。置身其间,拂面而来的是无法阻的云南普洱茶刮起的阵阵热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