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学者影响力反映学者的学术水平,甄别综合影响力优异的学者有助于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通过构建基因编辑领域学者的学术文献影响力、学术合作影响力、学术引用影响力、社会影响力以及网络社区影响力间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多类指标对各维度影响力的作用程度,结果发现学术迹、合作引用强度、引文网络PageRank值、Altmetrics-h指数均在各层面影响力有更高的贡献作用,Researchgate类指标在揭示网络社区影响力中作用相当。利用天际线算法对基因编辑领域学者进行综合影响力评价实证,发现涵盖Researchgate指标的评价体系可帮助遴选更多学术水平优秀的学者,结果与领域研究的实际推动者较为一致,进一步证实了该多维综合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以及Researchgate类指标作为补充性指标进行学术评价的有用性。以上结论均可为科技评价理论拓展和应用实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魏明坤 《现代情报》2021,41(1):152-157
[目的/意义] 学者是学术知识的创造者,也是学术创新的主要推动者。学者学术影响力评价对学者学术发展具有导向作用,也是每位学者关注的焦点。[方法/过程] 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动态变化的学者学术影响力测度方法,以中国引文数据库(CCD)为统计工具,利用SIF测度模型对2019年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艺术和人文学科领域的中国高被引学者学术影响力演变进行分析。[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SIF测度模型弥补了h指数在评价学者影响力的不足,对学者学术影响力演变测度具有适用性,揭示学者学术生涯的学术影响力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余波  赵蓉英  邱均平 《情报科学》2021,39(12):105-112
【目的/意义】学术话语权的作用是保证学界说话的权利以及参与国际学术议题的制定,研究中国学术话语 权有助于中国学术地位的提升,进而维护好本国利益的权力。【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学术话语权的内涵,论述了学 术引领力、学术影响力和学术竞争力三个核心构成要素,借助Python等分析工具处理数据,综合运用相关分析、主 成分分析以及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学术话语权评价指标进行了定量分析和选取,构建了中国学术话语权评价指标 体系,并对中国生物医学领域的学术话语权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结论】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学者的学术话语权在 国际上具有一定地位和优势,这些学者主要来自中国科学院;但与大多数欧美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创新/局 限】从学术主体层面提出了学术话语权评价的核心构成要素,为学术话语权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不足之处在于,仅 从作者视角对一个学科的学术话语权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
"重实践轻理论"曾是我国翻译研究的一大特点,近年来已引起翻译界的反思。本文试从翻译理论的结构、作用及其开放性三个方面谈谈对翻译理论的认识,以说明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科学界的性别差异是科学社会学关注的重要问题,学术影响力的性别差异现象及其影响因素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论文立足于学者跨学科性这一知识分布的视角,探索其对学术影响力性别差异的影响。论文基于ORCID数据库及相应Web of Science论文数据,从跨学科性三维度(学科多样性、学科均衡性、学科差异性)出发,采用统计分析、中介效应分析和调节效应分析方法,探讨学者跨学科性的性别差异问题,及其对学术影响力性别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相比于女性,男性的研究成果表现出更高的学科多样性、学科差异性及更低的学科均衡性,这也是构成学术影响力性别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同等情况下,男性提升其研究的跨学科性所收获的学术影响力回报会高于女性。最后,在探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启示与不足。  相似文献   

6.
李梓涵昕 《科研管理》2022,43(9):99-108
    开放性有利于企业获取更多的创新机会,但开放式创新过程中也需要考虑独占性损失的风险,因为独占性对企业创新新颖性和效率等绩效存在重要的影响。本研究旨在剖析独占性机制和开放性对创新漏斗不同阶段的创新绩效的影响。整合企业跨界搜索理论与知识保护理论,基于332家广东省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探讨开放性与独占性机制对创新漏斗不同阶段的创新绩效影响。研究发现:正式独占性机制的使用负向影响创新漏斗创意形成阶段的创新效率,半正式独占性机制的使用有利于提升创新漏斗创意形成阶段的创新效率,而非正式独占性机制则有助于创新漏斗创意形成和新产品开发与商业化阶段的创新新颖性的提升;另外,创新新颖性通过创新漏斗整个阶段的横向合作开放性来解释,尤其是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与竞争对手合作开放性对新产品开发与商业化阶段的创新新颖性积极正相关,而垂直合作开放性则对新产品开发与商业化阶段的创新效率具有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交叉学科内的学术影响力评价是科学计量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其对探究跨学科知识融合趋势及科研人员影响力的测度与评价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的影响力度量方法普遍存在着论文引用的载体单一化、传播单向化,并且没有考虑学者领域交叉程度等问题。[方法/过程]通过提取学者自身的领域信息特征,把影响力双向传播引入论文引用网络中,提出了一种融合论文引用传播与学者信息传播的交叉领域学术影响力识别方法(IPCSI),该方法首先通过量化t时刻节点文献的学科交叉度,构建学者—论文交叉度矩阵,在此基础上将引证文献对节点文献的引用传播作为影响力连边,计算t+1时刻引文因子向量,利用图上排序算法实现学术影响力的后向引文传播。其次,从学者间合著领域相关性视角,通过增加以学者自身为传播载体的学者影响力连边,计算t-1时刻学者因子向量,模拟该时刻下学术影响力的前向信息传播。最后,通过同时建模论文引文传播与学者信息传播,客观再现学术影响力的前序与后序传播过程,并采用调和计量方法分配学术贡献度,最终完成学者影响力双向传播的量化分析。[结果/结论]在真实数据集上验证了IPCSI方法的有效性与可行性,实验结果表明通过...  相似文献   

8.
 影响因子是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最重要的一项衡量指标。本文首先设定分析的理论假设,利用期刊的相关引证指标,运用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固定效应变截距函数模型,对科学、科学研究类期刊影响因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期刊基金论文比、论文篇幅长短、期刊主办单位的实力和影响力、期刊的类型以及论文作者对于期刊的影响因子有着显著的影响。最后提出了提高科学、研究类期刊影响因子和学术影响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厘清智库高影响力的影响因素组态路径,对于智库提升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基于政治系统理论构建智库影响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框架,根据分析框架遴选7个变量作为智库影响力的前因条件,通过48个智库案例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识别智库高影响力的组态路径。[研究结论]研究发现,单个影响因素不构成智库影响力提升的必要条件和阻碍条件,但是低信息情报能力对智库影响力的提升具有一定阻碍作用,强管理能力对智库影响力提升具有强大推动作用。智库高影响力的组态路径包括信息驱动型、传播倡导型和研究资政型,不同的智库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影响力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10.
采用微观开放性视角,探究团队跨组织搜索与经验开放性对于创造力的多层次影响作用.在团队层次,发现团队跨组织搜索与团队创造力显著正相关,情景式学习和借鉴式学习两种外部学习方式在团队跨组织搜索和团队创造力之间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在个体层次,根据远端个性差异影响近端状态差异进而影响绩效的理论,提出经验开放性通过创新自我效能对个体创造力产生正向影响的假设并得到支持.跨层次研究结果发现,团队跨组织搜索负向调节了创新自我效能的中介效应,即创新自我效能在低团队跨组织搜索水平下起到显著中介效应,说明团队层次开放性和个体层次开放性对于个体创造力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1.
How do the effects of cognitive openness and structural openness on the research impact of business scholars vary over their careers? By analysing a longitudinal sample of 35,296 scholars who published i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journals, we show that the cognitive openness and the structural openness of business scholars have non-linear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research impact. In particular, we found that, whereas moderate levels of cognitive openness and structural openness are desirable for increasing young scholars’ citations, a high level of cognitive openness and a low level of structural openness contribute to senior scholars’ citations.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search behaviour across business scholars’ career path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scholars’ research impact.  相似文献   

12.
获评高被引学者对科研人员来说具有一定的内生促进作用和外部光环效应。那么获评是否能够提升学者的生产力及影响力?如果可以,该积极影响是否普遍存在于绝大多数获奖研究人员?该论文利用科睿唯安数学学科高被引科学家的产出数据,从整体和个体层面考察了获评高被引学者与学术生产力和影响力的关系。根据高被引学者整体平均产出与个人产出时间序列曲线,论文分析了我国高被引学者的四种职业发展路径。研究发现获评高被引学者对科研人员的影响力具有一定的促进效应。数学学科研究人员获得高被引学者称号之后,论文的产出量不升反降,但论文影响力则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高校科研人员的专利行为快速增长,如何有效平衡学术研究的公共属性和专利行为的私权属性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以2008-2017年112所“211”高校及省部级共建高校多专业科研人员的专利行为和学术影响力相关数据构建研究数据库,综合运用负二项回归和二元Logistics回归,实证分析高校科研人员专利行为在“申请-授权”和“授权-交易”两阶段特征对其学术影响力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高校科研人员的专利申请数量与学术影响力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随着专利申请数的增加,学术影响力受到的正向影响会增加,当专利申请数达到年均35项左右时,出现负向影响;当高校科研人员采用独占许可进行专利交易时,学术影响力会受到显著的抑制效应。为我国高校专利的全过程管理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结构维、认知维和关系维出发,研究科研合作网络中的社会资本对科学家科研绩效的影响。我们从web of science上收集了化学领域26.74万篇论文,基于这些论文作者合作数据构建了科学家合作网络,并从上述三个方面对其中的社会资本进行了测度。研究结果显示,认知维社会资本和关系维社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对科研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结构维社会资本对科研人员的科研绩效具有显著的非线性关系。本文为建立积极有效的科研合作网络,高效利用合作网络中的社会资本为科学家更好地开展科研活动提供了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5.
张泰瑞  陈渝 《现代情报》2019,39(8):92-102
[目的/意义]探索式学术信息搜索是科研工作者科学研究过程中重要一环。结合有限理性理论,探究用户对信息复杂性刺激的应对,进而构建学术信息搜索行为理论模型。[方法/过程]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初步提炼影响因素,采用线上专家学者访谈方式确定研究采用的具体影响因素,并基于外部刺激(S)—机体认知(O)—行为反应(R)3个层次,通过二阶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结果/结论]研究显示信息维度和方法维度刺激显著增强期望确认,而期望确认促进学术信息搜索行为,但是感知示能性会显著减弱外部刺激对期望确认的影响。结果证明学术搜索行为不是简单的需求-搜索行为,而是受到认知期望与认知能力影响的有限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16.
李峰  唐莉 《科研管理》2022,43(1):192-199
    随着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日益深化,科研人员的国际流动日益频繁,海归学者群体内部的差异性也日益显著,但这一议题尚未引起学界广泛关注。本文聚焦我国高层次人才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以1999—2017年间入选的科学技术领域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为研究样本,以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时的年龄为职业发展速度指标,分析了不同类别和不同层次的海外经历对高校科研人员职业成就进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海外经历对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时间的催化剂作用具有异质性。获得海外博士学位即归国以及海外经历仅为短暂求学/访问的科研人员在职业发展中均不具优势,而全职海外经历缩短职业成就时间的效果明显。此外,海外经历的加速效应因科研人员所在研究平台的不同呈现异质性。入职“双一流”高校的海归学者往往更快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基于研究发现,论文对我国公派访问政策和高校当前的人才引进实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鲁晓  李正风 《科学学研究》2018,36(2):202-210
本文从“究竟什么因素影响中国高水平大学研究型教师岗位的就职”这样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问题出发,考察普遍规范和特殊因素如何影响高校教师的学术入职。通过对就职前科研成果、博士毕业院系、导师声望、海外经历、留校任教等因素的定量研究,本文发现体现普遍规范的学术产出的影响具有学科差异,反映社会文化等影响的特殊因素对高校教师入职有显著作用。文章具体分析了中国的文化背景、社会结构、学术劳动力市场对于高校教师学术任职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8.
《Research Policy》2023,52(9):104855
In this study, we use embeddedness and boundaryless career perspectives to investigate the extent to which Britain's withdrawal from the European Union (‘Brexit’) led business,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cademics to consider emigrating. Using a representative survey of two partially overlapping groups, we find that the impact of Brexit was surprisingly broad and nuanced. In particular, individuals who were born in the UK, but had obtained citizenship of another country, and foreign-born academics who obtained UK citizenship prior to the Brexit referendum have considered leaving the country, implying a broad discontent from mobile and less embedded individuals. Surprisingly, we did not find that the reputation of the institution where participants work, or differences in levels of academic seniority, influenced whether they were considering emigrating. More productive researchers are more likely to have considered emigrating, suggesting that Brexit may lead to a ‘hollowing out’ of UK research in the long term. However, personal circumstances, such as having children, or length of tenure, also entered into scholars' intention to emigrate. The results imply that managers should act to address the potential losses, and policy makers need to support the higher education sector, to ensure its sustainable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9.
针对学者群体创办企业的微观过程,研究这类创业企业的成长路径。选取6家学者创业企业的发展历程作为研究案例,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提出技术路径、资源路径、补短路径、扬长路径、资本路径、人才路径6个主范畴及其对应的20个子范畴,构建学者创业企业成长三级动力火箭模型,归纳出学者创业企业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6条主要成长路径:在初创期可通过技术路径和资源路径打下生存基础;在成长期可通过补短路径和扬长路径取得快速发展;在成熟期可通过资本路径和人才路径持续迸发生命力。根据研究发现,建议创业的学者群体在自身擅长的技术领域开展创业,在筹备期积极争取课题或项目资源、在初创期重点加强校企合作、在成长期着力克服旧路径依赖并放大核心优势以及在成熟期预先储备资本运作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