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贤昌  王霞 《科教文汇》2024,(3):143-146
汉字、书法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汉字承载着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基因,是书法和语文教育的基础;其次,语文作为一门学科,是书法美与韵的载体;最后,书法与文学相互映衬,是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最佳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书法教育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重要意义:感受书法的形体美,有效加强学生对汉字文化的学习;鉴赏书法的内蕴美,有效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造书法的结构美,有效培养学生对书写习惯的掌握。鉴于书法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中小学语文教师可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合理融入:转变教学理念,提升教师书法教学水平;丰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书法学习兴趣;开发课程资源,优化学生书法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学观是语文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发展主体性是语文发展性教学的目标;语文发展性教学的观念是摒弃旧传统;语文发展性教学的过程是探求式模式;语文发展性教学的活动是主体性参与;语文发展性教学的课堂是合作性学习.  相似文献   

3.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这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传统文化依然有无穷的魅力,这需要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将传统文化的营养引进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让学生们读古文,吟古诗,吸取古文化思想的精髓,在语文学习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辟,传承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4.
余桂霖 《科教文汇》2010,(11):86-87
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都需了解、继承和发扬我们传统文化精粹。而语文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语文教学,我们点燃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火炬,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文化底蕴、培养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同时也可以促进青少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素质和人格魅力。本文通过论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提升初中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炎黄子孙,我们都需了解、继承和发扬我们传统文化精粹。而语文是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通过语文教学,我们点燃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火炬,不仅可以陶冶性情,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文化底蕴、培养高尚情操、塑造完美人格,同时也可以促进青少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心理素质和人格魅力。本文通过论述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提升初中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刘金霞 《科教文汇》2007,(3X):54-54
现代教学观是语文发展性教学的核心;发展主体性是语文发展性教学的目标;语文发展性教学的观念是摒弃旧传统;语文发展性教学的过程是探求式模式;语文发展性教学的活动是主体性参与;语文发展性教学的课堂是合作性学习。  相似文献   

7.
张云涛 《科教文汇》2020,(8):105-106
作为中国人,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应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中职虽然是职业学校,但和其他学校一样,都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能通过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历史,也能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精神力量。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做一名文化传承者和领路人。  相似文献   

8.
项丽 《科教文汇》2009,(28):83-83,93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朽的脊梁,是区别其他国家、民族的重要标志。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必须担当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不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更应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培养造就既珍惜传统文化,又富有创新精神、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人才。  相似文献   

9.
张薇 《科教文汇》2014,(26):48-49
幼师学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传播者和践行者,现在的幼师语文教学中常常出现没有发掘教材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语文教师本身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方法枯燥单调等问题。笔者提出了在幼师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几点策略,包括:依据教材,积极发掘传统文化元素;语文教师要积极提高自身传统文化素养;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开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语文活动。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对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重大意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使学生感受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可扩展学生知识视野,全面提升自身文学修养。本文首先阐述了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然后分析了现高中阶段传承传统文化的困境,最后根据相应问题提出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传承观念的重视、提高学生文化素养水平、深化教学方式的创新三点建议,突破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所处的困境,积极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进程。  相似文献   

11.
郑伟丽 《科教文汇》2012,(20):95-95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高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语文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通过课堂教学、书法教学、开展行之有效的语文活动等方式,努力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让学生通过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留给后人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譬如甲骨文、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敦煌壁画、民俗礼仪等等,对当今社会仍然有很大的启发。传统文化的传承不仅在于平时生活中的学习,很大一部分文化都是通过语文的学习而得来的,语文作为中国学生学习生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点在于通过语文的学习,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更加系统的理解与学习。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语文教学的意义正在偏离原来的设定轨道,渐渐发展成"为了有更好的分数体现,而忽略了对知识的理解"的现状,本文将针对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现状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的本体是指向语言的,不管语文教学要实现什么具体的目标,它都要通过学生与语言的接触来实现.课堂上,教师应注重学生充分有效的语言学习活动,立足读、说、写、听等最传统最常见的活动,进行艺术性的语言活动设计,让学生进行充分有效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等语文实践活动,这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着重点,也是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论如何全面推进政治教学的素质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政治课教学中要提高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在教学中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调动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注意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三是认真组织课堂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吴东军 《科教文汇》2009,(32):146-146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巧妙地将读写渗透在"三个课堂"之内,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堂学习、课外拓展、生活实践三个语文课堂教学体系,以"第一课堂"为主体,精讲细读;以"第二课堂"为扩展,读讲演议齐并进;以"第三课堂"为延伸,深入生活和实践勤写多练,有效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从而使封闭的小学语文教学变成开放的教学,扩大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能力,促成学生的主动发展,让小学语文焕发出生命的光彩。  相似文献   

16.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场所,承担着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任,特别是语文学科,在传统文化渗透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结合,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分析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的意义,提出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为教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可靠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传统初中语文课堂存在"重教轻学"、学生厌学、被动学等现象,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语文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手段、模式,通过开展语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效率。  相似文献   

18.
"翻转课堂"是一种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颠覆,把它应用于中职语文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分层教学和因材施教理念的实施,还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翻转课堂模式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用要抓住课前的学习、课堂的讨论交流以及课程结束的学习成果的点评和作业的点评三个环节,以学生的学习讨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叶献萍 《今日科苑》2007,(12):225-225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做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建立全新的课堂理念;规范使用教学语言;加强教学扩展活动,达到激活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20,(13)
中华文明是中国历史的见证,是中国人精神的传承。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有"衣冠上国,礼义之邦"的盛誉。经历了几千年时间的洗涤,中华文明才真正具有了比较完备的礼仪规范和传统美德,这项成就是令世人瞩目的。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学科,是我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也有利于唤醒学生的文化传承和弘扬意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本文笔者重点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中职语文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