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服务经济转型浪潮下,服务化是我国先进制造企业实现转型升级、摆脱全球价值链困境的重要手段。以动态能力理论为研究视角,引入技术多元化,并构建先进制造企业GVC升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以2015—2021年中国先进制造业101家上市企业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先进制造企业服务化、动态能力、技术多元化与先进制造企业GVC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先进制造企业服务化可以正向影响其GVC升级水平,动态能力在二者关系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技术多元化能够正向调节先进制造企业服务化与动态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对于指导先进制造企业通过服务化转型实现企业GVC升级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制造服务化转型是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路径。对部分装配制造商而言,涉足下游流程制造业是其制造服务化的选择之一。为何从制造转向制造可被视为制造服务化,当前文献并没有对背后逻辑进行阐释。因此,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选取服务化转型较为成熟和成功的杭州杭氧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对其制造服务化分类和转型路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装配制造业进入流程制造业这种服务化现象(从授人以渔到授人以鱼),正是服务经济思想新工业主义时期"制造业是服务业扩张的基础"观点的诠释和延伸,体现了制造企业价值创造逻辑的转换——从价值提供转向价值共创。基于此逻辑,按制造业分类(装配制造—流程制造)和服务化分类(基础服务—高级服务)2个维度,构造了一种全新的制造服务化分类体系,并强调了该分类体系下制造企业多业务组合的客观存在性(既授人以渔又授人以鱼)。  相似文献   

3.
制造企业只有构建与服务化转型升级相适应的能力,才能在向客户提供集成解决方案中避免出现“服务化困境”,实现价值共创。结合中国制造业的“二元”背景,界定了集成解决方案的内涵与特征;通过集成解决方案生成过程分析,从企业内部提供和网络集成两个视角,提出了集成解决方案提供需要构建客户关系能力、制造能力、服务创新能力、网络协同能力等关键能力。以陕鼓案例为研究对象,验证了四种关键能力构建的必要性,并发现风险管理能力的不可或缺性。研究表明,我国制造企业需要以实物产品为载体提供面向客户问题的集成解决方案,五种关键能力可有效支撑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4.
基于动态能力理论,揭示服务化水平、动态能力对服务化绩效的影响机理并且提出研究假设。在此基础上,以2016—2021年期间98家具有服务化特征的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上市企业为样本,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对服务化水平、动态能力和服务化绩效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化绩效随着服务化水平和动态能力的提高而提高;动态能力中的吸收能力、整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正向调节服务化水平与服务化绩效间的关系。本文研究结论为高端装备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提供了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从制造企业内外部环境出发,在战略视角下,通过引入战略导向,探讨动态创新能力如何影响制造企业的服务化战略。采用调查问卷获取315份中国制造企业的有效样本数据,利用SPSS19.0和AMOS17.0统计分析软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等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动态创新能力对制造企业服务化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战略导向在动态创新能力与制造企业服务化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其中技术导向起到完全中介作用;动态创新能力除了直接影响制造企业服务化外,还通过战略导向间接影响制造企业服务化。  相似文献   

6.
在数字化经济时代,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将战略思维从产品主导逻辑升级为服务主导逻辑,以适应变化的外部环境。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基于能力重构视角深入分析3家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主导逻辑升级现象。结论显示:企业从产品主导逻辑向服务主导逻辑的升级可以解构为核心资源、价值创造以及创新模式的转变,能力重构在这一主导逻辑升级中产生了重要的作用机制,具体表现为适应能力重构、学习能力重构与创新能力重构。本文最终所形成的理论框架,填补了现有文献对于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主导逻辑升级现象关注不足所造成的理论缺口,并对实践中欲利用数字化实现主导逻辑升级的企业给出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7.
制造服务化是一个企业集合内外部资源构建服务创新能力的过程,内外部导向的资源管理是实现制造企业服务创新能力与市场需求和技术迁移动态匹配的基础。基于内外部导向的动态资源管理视角,通过对杭氧与杭汽轮的纵向多案例研究,探索制造企业如何通过内外部导向的资源管理实现服务创新能力构建及演进。结果发现:第一,制造企业内外部导向的资源管理可以划分为3个子过程:内源式和外源式资源配置、基于已有和新增资源的捆绑、SSP(支持产品的服务)和SSC(支持客户的服务)导向的资源利用;制造企业的服务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服务感知能力、服务开发能力和服务传递能力3个基础能力。第二,制造企业服务创新能力由低阶向高阶演进的过程中,对于内外部导向的资源管理的要求有所不同。探索阶段强调内部导向的资源管理活动,以形成交付式服务创新能力;稳定阶段多进行外部导向的资源管理活动,以形成延伸式服务创新能力;深化阶段强调外部导向的资源管理活动,以形成拓展式服务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围绕制造企业服务提供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现有文献强调了服务提供对企业绩效的直接效应,而对确保制造企业服务化绩效获得的边界条件没有予以充分的关注,即确保制造企业服务化绩效获得的关键情境变量是什么?本研究从制造企业服务提供的视角检验了组织战略一致性和社会技术能力对制造企业服务化绩效的调节影响。研究发现,制造企业服务化绩效的获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织战略一致性和社会技术能力的调节。论文最后讨论了研究发现的意义,并据此提出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9.
胡查平  汪涛  朱丽娅 《科研管理》2018,39(5):129-137
制造业向服务化战略转型已深受业界关注。但对制造业服务化战略转型过程中应具备何种企业特殊能力以支撑制造企业服务化战略成功转型这一问题在过往研究中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拟从企业能力理论出发,以制造业企业服务化战略转型过程中应具备何种相关特殊类型能力以支撑制造企业服务化绩效的实现为研究视角。通过对珠三角、长三角、华中经济区200家不同行业的典型制造业服务化企业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研究发现:与制造业服务化战略类型保持相对匹配的企业特定情境能力在对制造业企业服务化战略成功转型中扮演积极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制造企业“服务化困境”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未来的市场空间将主要来源于向高端的提升以及向服务的延伸拓展。但是,随着制造企业服务化程度的加深,往往会出现所谓的"服务化困境",企业绩效不升反降。以我国五个制造行业的518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对此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服务化程度与企业经营绩效呈"马鞍形"曲线关系,当制造企业初步实施服务化时,企业绩效有小幅度的上升,但当服务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时,企业绩效不增反降,直至企业服务程度再进一步加深,企业绩效才又呈现正向上升趋势。进一步,从社会文化环境角度讨论了我国制造"服务化困境"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选准服务化时机和提升心理准备、促进文化转型、坚持服务化投入等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江积海  沈艳 《科学学研究》2016,(7):1103-1110
制造服务化和服务产品化是制造型企业开展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趋势。本文引入服务主导逻辑的新理论基础,尝试从用户价值主张考查商业模式创新的新视角,即重点细分功能型与情感型的价值主张,构建它们与服务化程度、制造型企业绩效的关系框架,探讨制造服务化中情感型价值主张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同时,论文选取我国创业板上339家上市制造型企业为样本,通过文本挖掘和扎根理论方法,对样本企业的价值主张进行聚类,并建立联立方程模型实证检验三者间关系。研究表明:商业模式创新在制造服务化中起着正向的调节作用,即提供情感型价值主张会高于提供功能型价值主张的企业绩效,而服务化程度则与制造型企业绩效存在"U型"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12.
针对因企业忽视服务化阶段性特征而易陷入"服务悖论"问题,依据所需资源与能力的不同,将服务衍生分为基础性服务衍生和提升性服务衍生两种类型;探究两种类型服务衍生实现价值创造的机理,基础性服务衍生价值创造依赖于优势制造资源,而提升性服务衍生则需要构筑基于核心资源的整合能力;以海尔战略转型过程为分析对象,揭示两种类型服务衍生对海尔价值创造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承载服务价值的产品是服务衍生实现的基石;面向客户问题解决的服务在广度和深度上要有度的把握.  相似文献   

13.
结合中国制造业"二元"背景,界定集成解决方案的内涵与特征;通过其生成过程分析,从企业内部提供和网络集成两个视角,提出集成解决方案提供需要构建客户关系能力、制造能力、服务创新能力、网络协同能力等关键能力。以SG案例为研究对象,验证4种关键能力构建的必要性,并发现风险管理能力的不可或缺性。研究表明,我国制造企业需要以实物产品为载体提供面向客户问题的集成解决方案,其中,5种关键能力可有效支撑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  相似文献   

14.
制造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众多组织障碍,本文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视作数字主导的逻辑被引入组织,与原先的制造主导逻辑实现更替,从而在组织和场域层面逐渐获取“数字化”合法性的动态过程。通过对正泰的纵向案例研究,构建了制度视角下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在数字化转型合法性构建与扩散的过程中,试点试验、集体试验、催化这3类机制扮演了重要作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伴随了组织层面和场域层面的相互促进,形成了一种“共时变迁”的双向互动。研究结论既对制度视角下的数字化转型文献有重要启示意义,同时也对技术和能力视角下的数字化转型文献有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制造企业高水平服务化是避开同质化竞争并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重要举措选择。但到底哪些因素能够有效驱动制造企业实现高水平服务化的问题尚未达成共识。研究从制造企业高水平服务化是一项战略选择的视角,基于决策过程中企业对内外条件进行权衡的参照框架,首先构造出制造企业服务化水平的测量指标,通过文献梳理并基于重要性原则选取影响制造企业高水平服务化的内部因素和外部条件,利用CSMAR数据库中2018年我国592家上市制造企业的服务化相关数据,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uzzy-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fsQCA)方法,对影响制造企业高水平服务化的前因条件进行组态分析。发现:高水平服务化是制造企业基于对外部行业机会及威胁与内部资源及能力的综合评估与权衡匹配后的一种主动选择;无论是受到行业发展机会牵引,还是受到行业内竞争压力的推动,吸收能力与人力资源柔性共在的(动态)能力组态存在是制造企业高水平服务化的内在条件中的共有基础;竞争压力推动下,制造企业高水平服务化的内在条件组态中,“市场经验”与“冗余资源”间具有替代作用;高水平与非高水平服务化的前因条件组态间呈...  相似文献   

16.
胡查平  汪涛 《科研管理》2016,37(11):119-126
成功实施服务化战略转型的制造业企业究竟是怎样适应性的对服务化战略进行转型升级的?其基本演进路径又是怎样的?既往研究没有做出充分的解释和回答。本研究对3家本土服务化战略转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演进路径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总结归纳了制造业企业服务化战略转型升级路径的理论模型。理论模型表明:制造业企业服务化战略转型升级的过程,即是制造业企业在其"核心能力"介入市场竞争过程中存在诸多竞争性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升级其"服务化战略"的过程。与过往研究相比,本理论模型重在突出了战略升级阶段的核心能力是如何演进,以及每一演进阶段存在的问题又是如何推动制造业企业基于顾客视角对服务化战略实施升级的进行了总结和归纳,为传统制造业企业实施服务化战略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制造企业实施商业模式创新进行服务化转型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广州广电运通金融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为例,从三种创新进程分析制造企业基于商业模式创新进行服务化转型,阐述广电运通如何成功进行服务化转型。验证商业模式创新理论的同时也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并以期为我国制造企业进行服务化转型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从制造企业服务化中内外部管理相结合的视角,本文基于价值链管理向服务延伸的事实,提炼出四种制造服务化分类——“水平价值链基础服务”、“水平价值链高级服务”、“垂直价值链基础服务”和“垂直价值链高级服务”。特别是,基于“美克供应链协同交付项目” 、“云天化智能化肥微工厂制造项目”、“基于工业机器人的智能化全自动高速包装生产线研发生产项目”、“社会化金融综合服务外包整体解决方案”等四个服务型制造国家示范项目进行了例证。本文将价值链管理引入制造企业向服务延伸的研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制造服务化活动日益跨越企业边界的现实,丰富了制造服务化类型划分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基于资源编排视角,通过艾默生与奥的斯的纵向案例研究,探索制造企业如何通过资源动态编排构建服务创新能力及其演化路径。研究结果显示:(1)制造企业资源编排包含三个过程:构建资源组合、资源归拢整合与资源转化利用,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资源编排有不同的表现形式;(2)环境动荡性引发企业能力与其所嵌入情境之间的冲突是企业培育服务创新能力的前提,对关键资源的编排是企业构建服务创新能力、提高市场适应性的基础;(3)服务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服务覆盖能力、服务流程化能力和服务开发能力,资源编排的不同方式导致服务创新能力的跃迁和序列效应。  相似文献   

20.
制造企业服务转型并非简单的"脱实就虚",服务固有的特点决定了其价值需要依托实物产品体现。针对因资源或能力不足以支撑服务转型而出现的"服务悖论"现象,依据产品与服务的耦合度,将服务转型划分为基础性、增强性及集成解决方案三类策略;提出了不同服务转型策略实现所需的能力要素,借此构建了服务转型策略与能力的匹配关系模型;最后,以海尔服务转型为分析对象,验证和修正了匹配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类服务转型策略实现需要与不同的能力相匹配;制造企业的服务化进程受基础和关键能力的影响。研究结论可为实施服务转型的制造企业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