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能源短缺与环境破坏是全球性发展问题,这使得各国都加大了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力发电应用由来已久,是当前较为成熟的清洁发电模式。水力发电厂的一次设备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否安全稳定运行关系着整个输配电网络的可靠性。水力发电厂一次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工作是提高系统工作健康水平,及保证水力发电厂安全、经济运行的重要措施。如何根据水力发电厂的总体情况,掌握其一次设备运行规律,做好发电机的检修和维护工作,是当前水力发电厂工作人员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2.
水力发电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电紧张的局面,优化了能源结构格局,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水电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又有负面的,我们既要利用其正面的影响,还应设法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来消除其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大程度的降低危害性或消除影响因素。本文主要阐述了水力发电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也深入的分析了加快水力发电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科学生活》2013,(2):54-55
据2007年的数据显示,大约81%的冰岛初级能源指未经过转化的能源形式)来自国产的可再生能源:其中地热能约占66%,水电能约占15%。地热能的主要用途是通过广泛的地区建筑供热系统供给暖气。大约85%的冰岛房屋由地热能供暧。电力生产全部来自于可再生能源,其中约70%来自于水力发电,约30%来自于地热发电。大多数水力发电厂属于冰岛国家电力公司——冰岛电力的主要供应商。  相似文献   

4.
《科技风》2016,(8)
目前,我国水力资源稳居世界首位,开发潜力巨大。利用电力实现现代化工业生产和生活是必然的动力能源,第一考虑的应该便是水力发电,水电事业的成绩非常可观,在我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水力发电就是利用水资源,它不会对自然造成污染和危害,相信随着不断的努力,我国水力发电的前景无限。  相似文献   

5.
水电作为清洁、易于开发、具有多种效益的资源,在水利、能源、电力事业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水力发电工程必须得到重视。笔者浅要分析了水力发电自动化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也论水电站发电机组常见故障与排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地工业固区对于用电量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由于煤炭等资源为一次性能源,因此作为可持续利用的水力发电机组的建设在我国已经大规模开展。水力发电机组的投入使用也凸现了水电站发电机组常见故障问题,为了给水电站发电机组维修人员提供更多的资料,本文就水电站发电机组常见故障及其排出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人们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能源供求日趋短缺,对能源的节约和循环再利用,是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1]。文章主要论述发展小型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性,对水力发电及微水电的具体工作过程作一介绍,达到循环利用能源的目的,起到节能的作用,可以为建立低碳社会,做出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保的不断重视,水力发电这一环保能源的利用越来越多。作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力发电工程得到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水轮机安装作为水利工程施工重点,其安装质量对水轮机日后的运行及维护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就水轮机安装质量控制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科技风》2017,(11)
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发展对电力需求的扩大,水力发电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作为新型环保式发电方法,水力发电机自然是要比消耗自然能源发电更加有利,并且其中也具备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但实际上,水力发电设备在工作运行的过程中,也会经常性地出现一些问题。泥沙淤积成堆、机器运行过程中自身的碰撞与磨损等都会造成发电机故障,造成各种问题的出现。要想保障水力发电站的安全、保证水力发电机的正常运行,及时定期的检查与维修则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本文将通过探讨水力发电机常见的故障,分析其中的原因,为日后解决水力发电机故障问题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现有我国电力市场化的条件下,简单的电能平衡已经不能满足市场化的需求,节能环保低碳的能源利用,以及更低成本的电网运行,已经成为了目前电网调度的目标。在这样的环境下,本文提出了一种方法,根据目前我国主要以川流式水力发电、水库式水力发电和大量的火力发电的情况下,通过平均供电费用及各配电种类的特点优化调度,最终做到更低碳环保地利用资源。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的发电厂主要是水力发电和火力发电为主,在这两种发电场中,火力发电占主导地位。火力发电主要是指利用化石能源(石油、煤炭等)和天然气,通过将其燃烧产生的热能来将水加热成水蒸气,利用产生的水蒸气使得发电机运动发电的的一种发电形式。火力发电厂利用的装置就是锅炉,通过燃烧煤炭等能源使得锅炉中的水产生蒸汽,推动汽轮机转动来发电。  相似文献   

12.
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匮乏,煤炭储量相对丰富,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仍将占主导地位。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是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的主要内容,而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文章分析了国内外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技术的研究现状,以及未来我国煤炭高效转化的布局、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以期为提高我国煤炭清洁高效转化水平、加快推进我国能源消费革命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声音     
《科学中国人》2023,(1):8-9
<正>实现以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关键问题之一。清洁能源中风能、太阳能都和大气状态有关,风能的产生取决于大气的状态(风速、风向等),太阳辐射也受大气中云和气溶胶等的影响。因此,要更好地利用清洁能源,需要建立精细化大气数值模式,开展太阳辐射和风场预报。大气状况还涉及能源安全,比如水力发电与大气降水密切相关,气温高低又影响能源消耗。此外,与大气科学有关的极端天气事件也对能源生产和供应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到目前为止,世界水力发电的潜力只开发了13.6%。这一事实表明,这种能源能够满足第三世界在本世纪后的大部分需求。社会和经济因素导致决心开发水力发电,而且在促进小型水力发电方面,发挥地区积极性的余地是巨大的,正如中国和巴基斯坦已经显示出的那样。  相似文献   

15.
碳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进入工业时代的基石。人类大量使用含碳资源产生的二氧化碳(CO_2)不应给人类社会带来威胁,更不应是碳资源利用的终结者,而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善加利用的资源。文章在国内CO_2利用技术研发取得了可喜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未来可能适合于中国的以CO_2规模化利用技术为核心的碳减排方案,包括化石能源耦合CO_2的转化利用技术、零碳能源耦合CO_2的转化利用技术以及温和条件下CO_2直接转化利用技术等。基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短中期化石能源的主导地位以及可再生能源日新月异的发展,化石能源的易获取性和低成本使得其耦合CO_2的转化利用技术方案近年来飞速发展,并可能将在近期带来巨大碳减排潜力和经济效益;零碳能源发电技术的突飞猛进有利于核能/可再生能源发电耦合CO_2生产燃料化学品技术的发展,成为中期最具竞争力的CO_2大规模利用技术;远期来说太阳能驱动的CO_2温和转化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态碳循环,是远期最有前景的CO_2还原技术。  相似文献   

16.
大城市的空气污染、酸雨、地表和海洋表面的石油斑、核能源的危险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迫使人们去寻找新的能源。虽然,从生态角度来讲,各种新能源并非全都是“干净的”,但可以选用一些“干净的”或“较干净的”新能源,使上述大气污染等问题得以缓解。人们普遍认为,最有前途的新能源是太阳能。其实,所谓的可再生能源(水力发电、风力发电、海浪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实质上也都是太阳能。看来,利用风力、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电的技术在90年代就可以达到经济上有效的水平;而利用太阳能的光电系统以及利用生物质制成液态燃料的技术将在21世纪初产生经济效益。水力发电是利用太阳能的最成功方式。太阳能使地表水蒸发,变成雨下落,汇集到江河水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与管理》2009,(4):F0002-F0002
<正>山东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10月,是以新能源和常规能源研究开发为中心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在生物质能热转化及生化转化、清洁燃料、太阳能利用、工业节能、环境保护、机  相似文献   

18.
水电厂是水力发电厂的简称,它主要是依靠水能发电。水能是现代五大能源之一,它和电能之间实现转化主要由水电厂完成。为了更好地使电力系统发挥最优经济效益,就必须完善和改进水电厂的经济运行模式。本文就来谈一谈我国水电厂经济运行方式的准则和特点及其包括的主要方面,更好地实现水利发电厂经济运行这一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最近,美国科学家在热带雨林中发现了一种粉红色的霉菌。这种霉菌有一种奇特的功能,可以让植物枝叶发酵,转化为燃烧值特别高的柴油气。这个发现为植物能源的利用开辟了新途径,是科学家在寻找可再生能源过程中的一项重大发现。  相似文献   

20.
《科技风》2017,(22)
太阳能是一种环保无污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型能源,关于太阳能的利用,已经成为了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问题。太阳能光伏光热能源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利用太阳能光伏光热能源,可以将太阳能辐射转化成为电能。本文就太阳能光伏光热能源的利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