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1年:千年转换已经完成,互联网上的贸易使越来越多的用户信服,尤其是在美国、日本和欧洲高效的线路上网,使音乐、书籍和照片在可以接受的时间内下载。波恩大学的研究人员认为,在2001年可能实现医学上的一个突破:第一次给人体植入一个电子视网膜,一部分失明者,即所有那些只是视网膜、而不是视神经受损伤的人,至少可以有限度地恢复视力。  相似文献   

2.
马怀忠  李强 《科教文汇》2010,(30):205-208
1492年,哥伦布发现北美大陆后,先是欧洲人,之后是其他大陆民族相继移民到新大陆。虽然美国从1776年宣布独立至今仅有200多年历史,但是来自世界各个角落不同文化背景的移民将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带到新大陆,使美国变成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大熔炉,从而使美国文化和民族特征变得复杂多样而难以界定。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在美国掀起了一场"美国研究运动"。美国历史学家们针对如何界定美国文化及民族特征展开了一场大讨论。本篇论文将介绍"美国研究运动"产生的背景及对美国民族和文化特征研究方法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3.
以前对瑞士这个国家知之甚少,只知道它是欧洲小国,钟表王国和班得瑞音乐的故乡。读完瑞士经济历史学家布雷丁的《创新的国度》一书,方知瑞士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国度,它的许多成功基因很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正书名:《耶鲁科学小历史》定价:42.00元作者:威廉·拜伦姆译者:高环宇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年11月ISBN:97875086557412013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医学史和科学史教授威廉·拜纳姆(William Bynum)在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了《A little History of Science》。今年中信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中文版,译为《耶鲁科学小历史》。意大利历史学家克罗齐(Benedetto Croce)有一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话是说,纯粹的历史事实固然客观,但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和认知,往往以历史学家生活年代的社会情况  相似文献   

5.
古罗马的经济是如何被拖垮的?古罗马文明是古代欧洲重要的文明,从公元前9世纪开始兴起于亚平宁半岛,经过王政时期、共和时期和帝国时期,到公元395年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甚至一直延续到1453年。在过去的历史学家眼中,古罗马最后是在奴隶起义和外族入侵的双重  相似文献   

6.
1988年6月,欧洲专利组织行政理事会决定实施一项新的欧洲专利信息政策,给整个欧洲带来了持续而广泛的变革。如今20年过去了,这一政策执行情况如何?欧洲专利信息工作又有哪些最新发展?欧洲专利局(EPO)《Patent Information News》2008年第3期刊登一篇文章,对EP0专利信息工作的历史背景、发展历程和工作现状进行了简要回顾和介绍。  相似文献   

7.
虽然17、18世纪的欧洲(尤其是法国)耶稣会士的首要任务是传播福音,但是他们注定要在中国与欧洲间的科学知识的转移中起重要作用。17、18世纪是科学突飞猛进的时代,以英国、法国皇家学会的成立为标志,科学已从个人的兴趣爱好转向一种集体的事业,如天文观测、大地测量、动植物的考察,已不是个人局限于  相似文献   

8.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曹操不是被诸葛亮打败的,不是被周瑜打败的,也不是被孙吴联军打败的。历史学家在考察赤壁之战时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趣味科普     
考古学家考古学家最懂得如何养脑健身的书生。他大约一半时间在书房里度过,另一半的时间扛着锄头远足野外当体力劳动者。他是历史学家的兄弟,遗嘱里写明:遗产均由历史学家继承。他这样做是因为歉疚:他经常使煞有介事的历史学家尴尬窘迫,丢人现眼。后悔莫及“对于考古学家来说, 100年不过是极短的一段时间。”“啊!我的上帝,昨天,我刚借给一位考古学家2000法郎。”文 物一位考古学家高兴地对自己的朋友说:“今天是我大喜的日子!在我今天收到的文物资料中,有一封拿破仑的亲笔信!”“有意思,他都跟你写了些什么?”建造遗址一位考古学家向一位…  相似文献   

10.
正翻开刚出版的李大光老师写的《科学传播简史》就可以看到世界级的科学传播专家。序者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传播教授布鲁斯·莱文斯坦认为"这本书将中国的概貌融入到美国和欧洲历史学家广泛探索的领域中,更将中国加入到世界科学传播史研究视野之中。"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与世界科学传播历史各有异同。不同:信仰与文化的差异早在公元前332年,希瞄就开启了科学家学术讨沦  相似文献   

11.
单位经济学     
有一天,一个人问另外一个人:你是哪一个单位的? 被问的人瞠目结舌:什么是单位? 于是,他们一路询问,最后在一个历史学家那里找到了答案:单位嘛,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历史学家为询问者追述有关单位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民族音乐学是音乐下属的一门音乐理论学科,在未使用这一名称之前,它曾被广泛地称为“比较音乐学”,至本世纪50年代初,作为学科名称的“比较音乐学”开始被“民族音乐学”替代。“民族音乐学”是一个复合词语,它是由“民族学”和“音乐学”两个概念复合而成。1、民族音乐学在世界范围内的形成与发展民族音乐学在本世纪50年代前称“比较音乐学”,大约萌芽于18世纪中叶,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欧洲殖民主义的兴起和扩张有关。以18世纪为开端,欧洲发达国家的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文化学家们感受到异国的新奇的音乐文化,并极力想把这些不为欧洲人鲜…  相似文献   

13.
<正>公元536年,在欧洲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太阳忽然从这一年开始变得昏暗,在盛夏竟然出现了霜雪。此后,全球范围经历了长达10年的严寒天气。这10年也正是历史上的多事之秋,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干旱、饥荒、瘟疫和战争。在欧洲,公元541~542年的一场黑死病使东罗马帝国失去了近1/4的人口,帝国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在中美洲,公元6世纪一场特大干旱让那里的巨大城邦特奥蒂瓦肯濒临毁灭,那里的人们似乎对传统宗教失去了信心,有计划地把位于梯形金字塔顶上的神庙烧毁了。然而,导致这次气候反常的原因始终是个谜。  相似文献   

14.
今年夏天的一个傍晚,在五四大街的书摊上偶然买到一本书:《陈寅恪的最后20年》。晚上,本想随手翻翻看,没有料到,这一看就没能停下来,到次日凌晨,竟把30万字的一本书读完了,不仅毫无倦意,而且感到心情无比沉重。这本书是历史学家、文学史家陈寅恪后半生的传记。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历史,勾勒出一个学贯中西的学问家同时也是一个清高、自傲、自负、倔强而又孤寂的老人的形象。为一个著名学者作传,而且仅是  相似文献   

15.
波斯是古文明发源地之一,大多数历史学家都认为波斯是世界上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随着战争和商业活动的频繁发生,酿造葡萄酒的方法传遍了以色列、叙利亚、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葡萄酒的消费习惯也由希腊、意夫利和法国传到欧洲各国。欧洲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徒把面包和葡萄酒称为上帝的肉和血,将葡萄酒视为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饮料,所以葡萄酒得以在欧洲国家发展,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成为当今世界葡萄酒的“湖泊”,  相似文献   

16.
苏联欧洲部分的草原区域,今春共种植了七十多万公顷的防护林带。虽然苏联一年的造林计划已经完成,但是各集体农场和国家农场在秋季还要继续进行这一工作。集体农民们正在搜集树木和灌木的种子。今秋要  相似文献   

17.
到了21世纪中叶,中国极可能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科技强国。一、1400—1600年——中国落后于西方古代许多重要的发明都起源于中国,这是人所共知的。其中最著名的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和造纸。极力推崇这些重大发明的不是别人,正是欧洲近代科学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虽然他并不知道它们是源自中国的:“纵观今日社会,许多发明的作用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印刷术、火药和磁铁。这些都是近代的发明,但是来源不详。这三种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面貌和一切事物。印刷术使文学改观,火药使战争改观,磁铁使航海改观。可以说,没有一个王朝,没有一支宗教派别,没有任何伟人曾产生过比这些发明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相似文献   

18.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先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尖锐地指出:“在人类了解自然和控制自然方面,中国人是有过贡献的,而且贡献是伟大的,象伽利略和凡萨里乌斯等一类人物之所以都出在欧洲,很可能完全不是因为欧洲人有什么内在的优越性,而是由于欧洲有一些有利的环境因素,而这些有利  相似文献   

19.
2012年12月20日出版的《自然》杂志推出2012年度回顾专刊,盘点了这一年科研及了科学政策方面的起起伏伏.其中,十大年度人物分别是: 罗尔夫-迪特尔·霍耶尔(Rolf-Dieter Heuer)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理事长,他让世界认识了"上帝粒子".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通常被简称为CERN,是世界上最大型的粒子物理学实验室,也是全球资讯网的发祥地.它整个机构位于瑞士日内瓦西部接壤法国的边境.成立于1954年9月29日,为科学家提供必要的工具.他们在那里研究物质如何构成和物质之间的力量. 北京时间7月4日下午3时许,欧洲核子研究组织(CERN)粒子物理实验室举行的两场特别研讨会上报告了对希格斯粒子质量的测量值,置信度为5σ.  相似文献   

20.
正很多人都听过这句话:"早餐是一天最重要的一餐"。现代人即使再忙碌,早上也要匆忙地吃点东西,否则一整天的工作都会没精打采。其实,古代人类的早餐不规律不固定。历史学家发现,古罗马人一天只吃一顿饭,中世纪时,欧洲历史记录中基本没有早饭的影子,偶尔出现,也只是富人们的享受和谈资,或者是苦力们不得已的体能补充。在北美,土著印第安人吃饭时间不固定,有时一天内只吃少量食物,有时连续几天禁食。中国人倒是在战国时期就有了"一日三餐制"的记载,但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