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软科学》2015,(8):97-100
基于消费者认知视角和权变管理思想,利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慈善捐赠对广告营销与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以及企业善待员工状况在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深层调节影响。研究发现,慈善捐赠向消费者发出声誉信号,有助于提升广告营销投入的市场效果,慈善捐赠水平越高,广告营销促进企业销售增长的作用越强;然而企业善待员工水平较低时容易引起消费者对企业慈善动机真诚性的质疑,不利于捐赠行为增加积极的声誉资本,从而将削弱慈善捐赠对广告营销与销售增长之间关系的正向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2.
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是以技术标准及平台为纽带,由高科技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形成的具有类似自然生态系统特征的技术创新体系.定价使得协同收益在合作各方之间自由流动而成为创新生态系统利润分配的有效方式.在分析创新生态系统价格特征后,通过多案例分析论证创新生态系统的定价模式:以零价格获取蚂蚁经济效应并联动销售其他盈利产品的免费模式,借助交叉网络外部性捆绑销售相关产品的价格补贴模式,以专利交叉许可和专利组合许可为基础的技术标准定价模式以及包含单向定价和双向定价的平台定价模式.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传统企业面向互联网的创新关系的外在表征分析入手,对传统企业面向互联网的发展模式与企业升级的关系进行识别和分析,选取德国能源互联网产业链上的西门子公司和莱茵集团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显示,传统企业面向互联网发展可包括网状研发模式、星型生产模式和卫星型营销模式。三种模式通过协同创新、支配创新和嵌入互联创新网络行为,发挥网络、范围和规模效应,促进企业技术、产品和服务创新。面向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有助于解决传统企业内生性发展动力不足、产品结构单一、资源依赖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商业模式创新是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撑。基于商业模式创新视角,在阐明商业模式创新影响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理论机制的基础上,采用2011—2021年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内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商业模式创新对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商业模式创新显著提高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考虑内生性问题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成立。异质性检验显示,商业模式创新对提高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存在促进作用,且国有企业显著强于非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强于中小型企业、东部地区企业显著强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企业。机制检验表明,商业模式创新通过知识资本积累效应、研发产品需求效应和研发投入保障效应提高了企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能力。研究结论为促进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进而推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5.
化妆品的网络营销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化妆品的网络营销现状与特点,指出当前存在的问题,总结出了网络时代下的化妆品营销战略。化妆品企业必须重新审视网络虚拟市场,积极利用新技术变革企业经营理念、经营组织,经营方式和经营方法,搭上技术发展的快车,促使企业飞速发展。论述了无论是现代企业,还是传统企业,需要调整旧的销售思路,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开辟新型网络销售渠道,吸引企业产品新老顾客,充分发挥网络营销优势,创造营销市场商机。  相似文献   

6.
中美科技经济脱钩进一步凸显了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突破的紧迫性。本文从关键核心技术规律特征、我国该项技术发展水平这两个维度构建关键核心技术系统分类体系。并且从创新生态系统的角度,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类型关键核心技术适用的创新生态系统组织方式和研发模式。我们发现,集成型技术适用政府强力干预的新型举国体制模式;攻关型技术适用研究院所拥有更多自主权的放权型产学研合作模式;开放型技术适用企业家精神推动的核心企业领导模式;探索型技术适用灵活开放的非营利机构主导模式。研究结论为我国关键核心技术高效创新组织方式设计及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孟凡生  宋鹏 《科研管理》2022,43(4):37-45
   为加快制造业向智能制造转型,基于以产品为主线的智能制造合作网络,研究了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对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影响机理。提出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影响机理的研究假设并建立理论模型,基于结构方程模型对路径关系和中介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行为特性及演化特性的中介效应显著提升了制造企业智能化转型绩效;智造技术应用过程中,企业间开放感知以及智造联盟的形成推动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进化完善;合作网络动态性增强、生态系统复杂性提高、智造化标准逐渐形成等形式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进化显著促进企业智能化转型。充分利用智能互联推动智能制造生态系统进化,在未来智能化转型工作中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8.
企业知识网络中知识内容的差异和知识来源的差异所构成的知识网络双重异质性会对企业产品创新带来影响。通过对珠三角地区313家创新型企业的实证分析显示:技术、市场和管理知识的获取水平对于企业产品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三种异质性知识的获取水平还对产品创新绩效具有正向的三阶交互作用;技术和市场知识来源的异质性除了正向影响产品创新绩效,还分别在技术和市场知识获取水平对于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中表现出正向的调节效应;管理知识异质性在管理知识获取水平影响产品创新绩效的过程中表现出正向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9.
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是中国制造业从“制造”向“创造”转变的重要前提,也是破解“卡脖子”难题、应对“科技脱钩”的根本举措。本文基于资源编排理论,探究了初始创新资源紧缺的中小制造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路径与机制。研究发现:(1)依据驱动因素与资源条件不同,中小制造企业分别采取集聚型资源结构化、重构型资源能力化、开放型资源杠杆化的资源编排方式,内外资源编排行动匹配差异化机制有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2)中小制造企业采取正向适应性逻辑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趋向间隔性突破式创新与持续性微创新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路径,企业在技术网络深度的精耕与市场运营广度的拓展中实现快速成长与高质量发展。本研究丰富了技术创新理论与资源编排理论,为中小制造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0.
赵立龙  魏江 《科研管理》2015,36(5):118-126
本文以华为公司为案例,基于资源基础理论探索了制造企业服务创新战略与技术能力的战略匹配关系。研究发现:当企业技术能力较弱时,实施渐进式服务创新战略为顾客提供完备的产品支持服务,能有效增加产品价值提升市场绩效。当技术能力较强时,实施突破式服务创新战略,能够与技术能力形成知识溢出效应,更有助于市场和财务绩效提升。本研究拓展了制造企业服务创新研究的理论边界,研究结论对中国制造企业选择和实施服务创新战略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近十年来,中国光伏产业迅速发展,并成功追赶和超越其他发达国家成为全球光伏产业领导者。基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本研究探索中国光伏产业追赶与超越的机制。通过对中国光伏企业的案例分析发现,在进入阶段,中国光伏企业利用国际市场需求机会窗口,通过嵌入全球创新生态系统进行技术引进、建立合法性、获取国际资本来提高企业绩效。在追赶和超越阶段,中国光伏企业利用创新生态系统互补性技术机会窗口,通过选择性地知识共享、上下游合作创新、形成全产业链及集聚效应、互补性技术创新来建立本地创新生态系统,以提高绩效并实现追赶和超越。此外,在超越阶段,中国政府帮助光伏企业培育本地下游市场需求,中国光伏企业利用制度政策机会窗口稳固了本地创新生态系统,有效协调生态上下游企业共同创新,保持了中国光伏产业的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2.
孙冰  徐晓菲  姚洪涛 《科学学研究》2016,33(8):1244-1254
基于多层分析框架(multi-level perspectives)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模型,结合技术生态位、市场生态位、社会技术范式的特征,将创新生态系统演化阶段划分为技术保护期、市场选择期、竞争扩散期。以深圳市新能源公共交通创新生态系统为研究样本,采用案例研究方法,对创新生态系统演化模型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新能源公共交通创新生态系统经历技术保护期、市场选择期、竞争扩散期,进行了有序演化;核心企业的发展战略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政府的支持在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创新生态系统的演化是系统内成员间协同合作的结果。研究结论对于深入推进并发展中国新能源公交战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顾洁  胡雯  胡安安 《科学学研究》2019,37(9):1721-1728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面临技术与市场的双重不确定性,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以上海1966家云计算企业为样本,从地理空间集聚和社交网络嵌入两个维度,运用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研究企业外部因素对技术创新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空间集聚与企业技术创新间呈现U型关系,结合上海云计算产业城市空间分布情况可知,空间集聚对上海云计算创新的正向激励效应目前尚未显现;此外,以董事兼任构建公司社交网络,发现在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云计算市场,网络中心度对企业创新呈现一致性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对云计算产业技术创新激励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薛捷 《科研管理》2019,40(3):10-20
为厘清技术推动力和市场拉动力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破坏性创新的影响机理,本研究基于技术和市场领域中探索与利用的组合分别探讨了单一探索、单一利用、技术双元、市场双元、技术开发和市场开发六种可能的双元性组合策略对科技型小微企业低端破坏性创新和新市场破坏性创新的影响。通过对佛山地区364家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调查研究,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基于“技术利用×市场利用”组合的单一利用策略和基于“技术探索×市场利用”组合的技术开发策略对科技型小微企业的低端破坏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基于“技术利用×市场探索”组合的市场开发策略和基于“技术探索×市场探索”组合的单一探索策略对于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新市场破坏性创新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彭新敏  吴丽娟  王琳 《科研管理》2012,33(8):137-145
当前对企业选择网络中心位置还是网络中介位置进行产品创新仍存有争论,而同时引入技术战略导向和市场动态性两个调节变量分析两种网络位置对产品创新绩效的权变效应有可能破解这个难题。通过对浙江省208家制造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两种网络位置对产品创新绩效都有正向影响,且企业技术战略导向越高,这种正向效应越显著;市场动态性越高,网络中介位置对产品绩效的正向效应越显著,但市场动态性对网络中心位置与产品创新绩效关系负向调节作用并不显著。研究结论不仅明确了不同网络位置发挥效用的具体情境,也为企业选择合适的网络位置进行产品创新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6.
Recent studies have advocated differen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TICs) and discussed their impact on a firm’s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This paper introduces a study framework of innovation audit and examines the relevance of seven TICs to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firms. Empirical data was acquired through a recent study of 213 Chinese firms in Beijing, China. Regression analysis was employed to examin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ICs and innovation rate, sales growth, and product competitiveness among these firms. The findings verify that R&D and resources allocation capabilities are the two most important TICs. A strong R&D capability could safeguard innovation rate and product competitiveness in large and medium-sized firms, whereas a resources allocation capability would enhance the sales growth in small firms. However, the impact of learning and organising capabilities on a firm’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has yet to be investigated.The findings of this paper suggest that Chinese firms should consider a more balanced focus on their TICs’ harmonising enhancement.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plan and implement their innovation strategies as well as enhance their whole innovation capability, Chinese firms should closely relate their TICs to the formulation of technology strategy and harmonisation of innovation and R&D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7.
陈晓红  于涛 《科学学研究》2013,31(4):585-595
在营销能力与市场绩效的关系研究中,引入中介变量技术创新,从技术创新的视角出发,为技术创新构建3个维度,研究营销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对市场绩效的影响作用,并对我国340家中小上市企业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营销能力对于市场绩效有显著影响,同时,营销能力会通过企业技术创新的2个维度(研发投入和技术投入)对市场绩效产生显著影响,然而专利对二者关系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研究结果丰富了企业对营销能力的认识,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以后的发展策略都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后发企业进行创新追赶时,推动企业价值网络演变逐渐成为其开展颠覆式创新的重要方式。本文基于价值网络理论,将颠覆式创新划分为进入期、追赶期和破坏期。进一步研究发现,价值网络演变聚焦于市场、技术和合作关系三要素,颠覆式创新视角下后发企业的价值网络演变主要经历识别组建、迭代更新和拓展深化等过程。最后,本文借助小米手机案例探讨了后发企业开展颠覆式创新过程中进行价值网络组建和升级的具体路径。随着颠覆式创新的阶段性演变,后发企业应围绕市场和技术的互动关系制定价值网络演变应对策略,通过强化合作关系促进价值网络融合以构筑庞大的企业生态系统,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顾客角色的重大变化,企业营销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变化,营销的功能正加速向以顾客为中心的互动营销转变。互动导向是现有互动营销范式中一种稀有的获取竞争优势的资源,培养互动导向的企业会表现出卓越的绩效。本研究将顾客参与创新这一反映企业认同度和顾客能动性的变量纳入到互动导向理论的研究范畴之中,重新构建互动导向与创新绩效之间关系的研究框架,并通过对浙江地区151家服务业企业的调研实证检验了该框架。结果表明:(1)企业执行互动导向战略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绩效;(2)互动导向对顾客参与创新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顾客参与创新对创新的过程绩效和结果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通过创新的过程绩效对结果绩效产生间接影响;(4)顾客参与创新在互动导向与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8-2011年中国创新型(高科技)企业数据,从横向参与和纵向参与两个维度深入研究政府参与对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不仅考察政府参与对企业创新的直接影响,还探讨横向参与对纵向参与的调节效应,进一步揭示政府参与影响企业创新发展的复杂机理。结果发现政府参与并非总是与企业创新发展正相关。基于纵向参与的研究表明,政府参与的机构数与企业创新发展正相关,而经费投入作用不显著;基于横向参与的研究表明,技术交易市场活跃度与创新发展正向相关,而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与创新发展负相关;进一步研究发现纵向政府参与受横向政府参与的调节影响,对企业创新发展影响不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