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彭泽华 《现代情报》2003,23(12):38-40
图书馆改革与发展离不开图书馆政策的指引,而图书馆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又受到政策观念的影响与制约。本文通过分析传统图书馆政策观念的局限性和改变图书馆政策观念的主要动因,提出图书馆政策观念的改变要围绕图书馆政策观念的科学观、过程观、创新观、国际视野“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
基于全创新链视角,从政策过程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出发构建企业创新政策生态系统理论框架。该框架从“政策制定—政策组合设计—政策网络与子系统—政策扩散与演进”维度刻画政策过程,从“知识生产—知识应用—知识扩散—知识反馈”维度刻画不同政策主体、客体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复杂适应关系,并基于此来分析不同政策过程中各组成成分如何支持全创新链协同发展。进一步地,基于功能论视角提出企业创新政策生态系统的评估框架。该框架从系统的活动出发识别政策过程系统与企业创新过程系统功能,指出企业创新政策生态系统内各子系统间的复杂协同具备完备性、协调性、连贯性和适应性的特点,最后提出评估分析框架对上述系统内与系统间的功能进行测度以实现对系统有效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3.
黄志雄 《科学学研究》2020,38(3):430-437
以2014年国务院颁布的《“十三五”国家创新发展规划》为标志,中国地方政府陆续制定并颁布了各自创新发展规划。但是从出台的规划方案来看,地方政府科技创新策略选择还远远没有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处理解决好国际、中央与地方,地方内部之间的利益统筹关系。为此,下一轮规划仍然需要统筹梳理国际间的创新要素博弈战略,国内创新要素流动安排,以及地方内部创新要素分配等利益关系为价值取向,围绕“突出中央政府的全面主导、创新政策国际化的衔接,推动创新载体改革为重点对象”等顶层设计,全面深化改革。  相似文献   

4.
政策制定过程是整个政府政策制定过程的第一和首要阶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政府在进行政策制定时,往往受到来自中央的或地方部门利益的制约.本文正是从这种现象出发,分析其出现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并就此提出自己的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关于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创新系统(NIS)作为分析国家层面技术创新的框架,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普遍关注。然而迄今为止,学术界对国家创新系统的认识还存在较多争议,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还很不完善。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解释国家创新系统演变的内在机理,以及政府政策和国际环境对于国家创新系统转变的影响。分析发现,影响“创新供给”的因素和影响“创新需求”的因素,都会作用于一国创新系统的变化,最终是一国的科技及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一国创新系统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试点政策已经成为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优势公共政策制定机制,科技创新试点为深化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发挥了引领性作用。从“增长极”到“创新极”的理论增进过程中,“创新增长极”成为符合中国现实的发展方向。然而科技创新试点政策的实施成效如何,试点能否成为创新增长极等问题仍缺乏系统性分析。研究界定了“创新增长极”的概念与内涵,并结合科技创新试点的政治运转逻辑搭建理论框架,最后基于实证分析验证了其特征。研究发现:中国实施的科技创新试点能够成为创新增长极,理论和实证分析都支持这一观点。科技创新试点伴随着“集聚创新资源—创新驱动经济发展—辐射带动邻近地区发展”的发展机理,通过强化综合优势成为创新增长极。此外,相比于系统性评估,单项试点政策的集聚效应和经济效应会存在约7%-19%和8%-26%的高估。研究基于中国实施的典型科技创新试点政策,旨在为优化地区资源配置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经济适用房制度发展动力和制度背景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林卡  高红 《中国软科学》2007,(1):23-32,41
住房政策的制定具有多重功能,它可以促进房地产业的发展,也可以用来作为提高人们居住水平或保障人们居住权力的手段。政府住房政策制定和运行势必要受到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政府政策制定的意愿;二是各利益集团的较量,从而使一些政策能有效地执行而另一些政策则无法执行(或被执行过度);三是制约各种利益群体政策影响力的制度背景。文章回顾了中国经济适用房政策的产生、发展及功能,并通过对介入这一政策运作各利益主体及其相关制度背景的分析,来解释这一政策执行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原因,并揭示推进这一政策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参与式政策制定是政策创新的重要方向。但以往研究多关注参与者、民主决策方式等“去政府化”情景。文章基于海关总署在全国推广的自贸区制度创新案例,研究在“有为政府”情境下参与式政策创新的深化过程。文章提出:(1)在中国的“有为政府”情境下,仅仅通过开放共治环境,并不会实现参与式政策制定的纵向深化,治理链嵌入才是参与式政策创新实现纵向深化的直接动因;(2)治理链嵌入是市场主体向治理主体嵌入的过程,通过目标和行为嵌入,政策创新的参与者间合作更加紧密,不同主体的专业优势有效发挥,促进了参与式政策创新的纵向深化;(3)市场主体通过治理链嵌入促进政策创新,实际上是一个企业创新的政策内生过程,通过提升政策供给的精准性,从而实现外部政策与企业战略之间的相互赋能。文章对于参与式政策制定的理论和“有为政府”情境下参与式政策创新的实践都具有较高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探索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制定影响因素对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开展更为务实的可再生能源领域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选取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32个发展中国家2000-2015年间176条可再生能源政策,基于国内和国外两个视角,从6个系统总计选取23个指标,运用面板Logit模型剖析并重点比较四类可再生能源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显示,一国的经济状况和能源储备状况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发展中国家制定可再生能源政策时的重要影响因素;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受到来自垂直系统的国际扩散效应更为显著;不同类型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受到的国内和国际影响因素不同,其中能源目标政策的制定主要受到国内系统的影响;框架政策和金融税收政策的制定主要受到国内因素和国际垂直扩散系统因素的影响;公共投资政策则受到了国内因素和国际水平、垂直扩散系统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壮  郑鹏  王洁洁  赵月光 《资源科学》2022,44(11):2356-2372
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出境客源市场,出境旅游的国际影响力处于领先地位。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出境旅游流的动态影响并剖析其作用机制,对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发挥中国出境旅游影响力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理论分析,本文系统阐释了“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出境旅游流的关系,使用2001—2019年117个国家的国际面板和文本数据,以“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为准自然实验,检验“一带一路”倡议对中国出境旅游流的影响,并结合中介效应、文本挖掘与分析、三重差分法、调节效应模型探索影响的作用路径。研究发现:①“一带一路”倡议显著促进了前往参与国的中国出境旅游流,这种影响表现出参与当年的及时效应、较晚参与的红利缩减,且参与国出境市场潜力更大的特点。②“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加强参与国同中国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前往参与国的商务、文化及相关旅游活动,存在“因商而游”和“寻文而至”的影响路径。不同贸易和文化实力情境下,由于小规模贸易的经济理性和文化交流影响的边际效应递减,两种机制分别呈现出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差异性特征。③“因商而游”和“寻文而至”间存在良性互动,有着交互促进的正向影响。本文为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建设,提高中国国际影响力提供了新思路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1.
产业政策作为我国的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将如何影响资源投入力度及其配置效率?本文从双重要素——生产要素和研发要素——在行业间配置效率的角度展开分析。利用2006-2015年“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时期的生产和创新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方法的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我国行业间研发要素错配问题相较生产要素错配问题更为严重,然而相较于研发要素错配的持续缓解趋势,生产要素错配在2011年后却有快速加重趋势。因此从双重要素角度对产业政策的作用展开综合分析至关重要;(2)产业政策增加了政策支持行业的要素投入力度,尤其是对于研发要素投入的力度。而这样的支持更多体现在国有部门内部,对非国有部门的影响并不显著;(3)通过划分出不同行业要素投入过度和不足两种状态后,实证分析发现,我国的产业政策主要表现为加重了要素投入的过度,而并没有缓解要素投入的不足,也就是说我国产业政策恶化了要素配置效率。  相似文献   

12.
以1984——2019年国家层面上发布的298项专利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对我国专利政策的历史演进、发文府际关系、不同阶段的政策结构特征、总体演进逻辑和趋势等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发现:随着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专利政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自1984年我国专利制度建立以来历经了改革开放内需驱动下的初步确立阶段、迫于国际压力下的与国际接轨阶段、全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阶段和由专利大国迈向专利强国的全面治理阶段。整个演进过程也反映了专利技术在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重要性的变化过程、不同阶段专利事业发展重心的变化以及政府运用政策工具的特点和规律。在总体演进过程中专利政策的体系结构不断扩张,体现出与国家创新体系、科技管理体系、产业经济体系不断融合的特征,同时其自身功能定位从传统的权利保护鼓励创造向激励创新、促进产业化应用和经济体制变革等综合功能转变。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1-2019年美国对华发起的贸易调查事件,以我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检验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的影响。研究发现:受出口管制、进口竞争和市场压力的影响,贸易调查涉案企业会选择在下一期减少研发国际化活动。进一步检验发现,上述负面冲击在遭受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的企业,在美国或发展中国家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以及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产业中更显著。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了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冲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是为应对重大社会挑战而兴起的新政策范式,已成为许多国家解决“急、难、险、重”等科学问题的系统性政策干预方案。文章围绕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的概念内涵、要素构成、主要特征、理论解释与政策实践等不同维度展开全面分析。研究表明,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主要由政策目标、政策主体、政策工具和政策过程等要素构成,并具有方向引导、市场创建、协同参与和动态评估等特征。转型失灵理论为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干预创新活动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解释。现有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实践主要聚焦于保障国防安全、实现产业追赶和应对重大社会挑战三个方面。研究可为中国制定和实施任务导向型创新政策提供理论支撑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创业生态系统构建优化是当前我国创业实践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创业研究领域的热点论题。创业政策对创业生态系统优化具有重要推动作用,是认识创业生态系统的有益角度。构建基于政策视角的“主体-环境”中国创业生态系统发展演进理论分析框架,以改革开放40年来国家层面的4391篇创业政策为数据来源,采用政策文献计量和政策本文内容分析方法,从创业主体要素、创业外部环境要素两个方面研究中国创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和演进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创业主体经历了率性主体、精英主体、弱势主体向大众主体的演进;系统环境首位要素由创业宣传、社会创业培训向有形基础设施演进;系统外部环境要素多领域协同发展的格局初步显现。  相似文献   

16.
关书  成力为 《科学学研究》2020,38(4):627-637
本文基于反射法测算了中国制造业出口企业能力积累指标,依据测算结果展示了中国微观企业能力积累的差异与分布情况,并以2000-2006年工业企业数据库与海关数据库的微观数据为样本,构建实证模型考察了企业研发投资、能力积累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企业研发与能力积累都有助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中国企业在总体上表现出了产品创新生产模式的特点;对于异质性企业样本估计结果,非国有企业与税收优惠企业表现出产品创新生产模式的特点,国有企业与补贴企业表现出过程创新生产模式的特点;中国在高技术行业与中高技术行业尚未表现在出产品创新模式的特征。中国应减少选择性产业政策,采用更具普惠性的税收优惠政策,更好的发挥市场竞争作用,激励企业的产品创新模式与生产率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7.
近20年来,中国企业创新活动陷入一个两难的困境,企业“不愿”甚至“不敢”进行创新活动。为改善创新的制度环境,2008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本文旨在评估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第一,中国知识产权战略激励了企业的创新活动,能够保护企业创新。知识产权战略通过提高企业间知识侵权的违法成本来达到“保护创新”的目的,不过,行政保护和产权保护环境这两种保护机制很难对创新成果起到改善的作用。第二,中国知识产权战略并没有明显的改善创新质量,企业发明专利数量和新产品产值率均没有明显的提高。若长此以往,企业可能会陷入“不愿创新”的怪圈中,反过来亦会“伤害创新”。第三,相对于非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质量的改善强度更大。需要注意的是,知识产权战略抑制了非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质量,也就是说,非高新技术企业干扰了中国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效果。那么,一方面中国政府应当继续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特别是重点落实知识产权争端的司法惩戒力度;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应当关注这一战略实施对非高新技术企业所带来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主动扩大进口是新时期中国外贸政策的重大转变。基于H-K三元边际分析框架,测度了2001-2018年中国对58个主要贸易伙伴高技术产品进口增长的扩展边际、价格边际和数量边际。在此基础上,构建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增长的“投入—产出”机制,并采用三阶段DEA衡量了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增长效率。最后,从制度距离层面考察了影响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增长技术效率的内在因素。研究发现:(1)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增长主要依赖于种类增长,“价高量低”是当前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面临的主要问题,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增长具有显著的国别间异质性,且其进口增长扩展边际和价格边际的极化现象不容忽视。(2)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增长的效率水平较高,规模效率增长是其技术效率增长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纯技术效率比规模效率更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3)经济制度距离和政治制度距离是影响中国高技术产品进口增长技术效率的重要内部因素,中国政府需高度重视国家制度及治理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改善要素配置效率和提高技术进步水平是促进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以下简称TFP)增长,进而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通过将要素错配和自主创新引入异质性企业垄断竞争模型,提出了要素错配如何通过影响自主创新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间接作用机制。继而,采用2007-2019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城市经济社会数据和微观土地出让数据进行经验探究,综合考察资本错配、劳动力错配和土地错配等多维度要素错配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资本错配和土地错配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有直接抑制作用,而自主创新直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值得关注的是,资本错配还会通过抑制自主创新,间接阻碍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本文的研究从多维度要素错配角度明确地指出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困境之源。因此,系统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优化要素配置效率,从而激发自主创新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能够加快制造业TFP提升步伐,推动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摘 要:文章以中国、美国、英国、德国、印度等主要人工智能大国为研究对象,通过钻石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五国人工智能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分析。总结借鉴其他国家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劣势与形成原因,从人工智能经历的 “概念化——商业化——产业化”发展三阶段周期入手,明确不同发展阶段起着关键作用的有利要素类型,提出了三种不同实现路径下的分类政策思路。最后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提出在“双循环”战略下提升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依据与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