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本文提出,刑罚的固有属性是惩罚性,刑罚的价值是刑罚固有属性所决定的能够满足人类需要和人的需要被满足的一种效益关系;由此得出我国刑罚的目的应当是预防犯罪和惩罚犯罪的统一。同时,对如何发挥刑罚的功能和确立我国刑罚适用的基本原则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2.
刑罚目的犹如国家刑事活动的“中枢神经”,在刑法中明确确定科学的刑罚目的已成为刑事立法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加强对刑罚目的的理论研究,探讨符合我国实际的刑罚目的,从而为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提供理论借鉴,对于推进国家法制化进程具有必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随着世界背景下刑罚轻缓化趋势不断深化,我国刑罚体系亟待调整和完善。我国现行刑罚体系的调整和完善应当遵循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确保各种刑罚方法相互区别又相互衔接,进而达到刑罚目的。立足我国立法和司法实践,从死刑、自由刑、财产刑、资格刑等方面不断调整与完善我国刑罚体系,促进刑罚体系自身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4.
刑事责任的实现方法是实现刑事责任的关键,本人对刑事责任实现方法的内涵进行了主要论述,指出我国刑事责任的实现方法包括刑罚和刑罚外制裁两种。  相似文献   

5.
刑罚目的论     
刑罚目的在刑罚理论中居于核心地位,它对于刑罚的创制与适用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西方的刑罚目的理论源远流长,大致可以分为报应刑论、目的刑论、折中刑论。我国关于刑罚目的的争论及评述较多,无论是公正惩罚的刑罚目的、预防犯罪的刑罚目的或保护包括犯罪人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基本人权的刑罚目的,都有确立我国刑罚目的之借鉴之处,单独取任何一个作为刑罚目的都不够完全。我国应该有的刑罚目的是公正惩罚犯罪及预防犯罪,保护包括犯罪人在内的全体公民的基本人权。  相似文献   

6.
刑罚作为对犯罪嫌疑人最严厉的社会惩罚措施,与剥夺、限制人身自由有着最直接的关联,案件当事人乃至社会公众对其关注的程度远远胜过对定罪的关注,这种关注将随着社会主义法制的普及与深入而日益提升。审判实践中量刑问题因时间、地域以及办案法官的素质不同而产生迥然差异的现状,已经成为人们扭转对司法不公不理智认识的一种障碍,成为传递适用法律不准确的信息源。因此研究如何公正刑罚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基础和根本目标,也是实现刑罚目的的关键。本就公正刑罚的意义及如何公正刑罚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我国刑罚目的的选择。兼容报应观与预防观,不仅具有理论方面的可行性,也具有实践方面的必要性,具体如何兼容需符合我国的国情。将我国刑罚目的分为根本目的、直接目的和间接目的是合宜的,因为这三种目的蕴涵了报应观和预防观,并且使报应和预防得到完美的结合,它们构成了我国刑罚目的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刑法对贪污贿赂犯罪在刑罚设置方面存在着一些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的内容相脱节的情况,这势必影响到国际社会以及我国国内预防和打击腐败的实际效果。因此,有必要以我国同意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为契机,以此为新的视角审视我国刑法规定,达到完善我国有关贪污贿赂犯罪刑罚体系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刑罚存在有其正当性,即惩罚犯罪和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但刑罚本身具有“双刃性”,用之不当,则侵害公民的人权。而且,刑罚预防犯罪也是有限的,它不能消灭犯罪,还给罪犯带来消极的影响。因此,要对其进行法律规制,通过宪法明确国家的刑罚权和公民的人权,刑法明确罪与刑,刑事诉讼法明确刑罚的程序,监狱法明确刑罚执行的方法,从而保证刑罚的惩罚犯罪、预防犯罪和保障公民人权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罗明华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2):38-39,70
我国盗窃罪的刑罚上限为死刑,世界各国盗窃罪的刑罚上限一般都为有期徒刑,刑罚目的的实现应该更多关注刑罚的必定性,而不是刑罚的严酷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迫切需要对盗窃罪的法定刑罚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1.
我国颁布的多部教育法律法规都明确规定,禁止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但在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对什么是体罚和变相体罚,一直存在模糊的认识,从而导致部分教师仍继续犯体罚学生的错误,而另一部分教师又不敢大胆地管学生,甚至放任学生,降低自己工作的责任心。所以,必须明确处罚、体罚、直接体罚、间接体罚(变相体罚)以及侮辱学生人格的处罚等概念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同时,还必须明确,禁止教师体罚学生是教育发展和人类进步的要求,以杜绝中小学教师的体罚行为。  相似文献   

12.
我国中小学教师无度惩戒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我国教育活动实践中 ,本是用于教育目的的惩戒被当成了纯粹的惩罚而大量滥用着 ,存在着严重的教师无度惩戒学生的现象。这种无度惩戒现象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政策法规、观念及机制性因素 ,必须从其背后隐藏的深层因素出发 ,切实改善教师惩戒的无度情况  相似文献   

13.
想象竞合犯的处罚原则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不同的理论,对想象竞合犯的处罚有三种原则,即从一重处断、数罪并罚和从一重重处断,但这些原则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为与想象竞合犯的罪数本质相匹配,根据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和我国的国情,从一重从重处断原则是最为合适的。  相似文献   

14.
论刑罚构成要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刑罚是一个自在的运行系统,它有自己独特的运行结构和运行规律。刑罚史上三大学说的论争之所以永无休止,即在于漠视了对刑罚构成要素的探究。刑罚是立法者与司法者基于犯罪的有责性而对惩罚对象有意施加的一种不快结果,在构成上,必须具备有责性、有意性和不快结果施加这三个有机统一且不可或缺的要素。  相似文献   

15.
教育惩罚不能产生预期成效的原因,主要在于一些教师对教育惩罚的内涵、机制和惩罚者角色等的认知比较模糊。基于教育独立性的思考,本文提出教育惩罚是学生有意义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和机制以尊重生命的自主发展为前提,还承载着道德教育诉求,教师在教育惩罚中扮演着平等参与者、专业监督者和反思学习者等角色。  相似文献   

16.
In many countries, corporal punishment of school children continues to be an officially or unofficially sanctioned form of institutional child abuse. Continuing support for the use of corporal punishment is related to the following factors: (1) widely held beliefs regard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orporal punishment, (2) an unawareness of problems resulting from the use of physical punishment, and (3) a lack of knowledge about effective disciplinary alternativ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hreefold: One is to show that many of the beliefs are myths, e.g., corporal punishment is not needed to build character. The second purpose is to show that physical punishment can lead to more problems than it appears to solve, e.g., the punitive teacher is avoided, and thus, is not a positive factor in the child's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third purpose is to discuss two types of alternatives to punishment, the social learning approach and communication skills training. These positive methods of discipline not only enhance classroom behavior, but also facilitate learning. In an atmosphere free of abusing and demeaning acts and in a classroom characterized by positive mutual regard, teachers can maximize their effectiveness as teachers and students can maximize their effectiveness as learners.  相似文献   

17.
刑罚个别化实现是国家通过刑罚制定个别化、刑罚裁量个别化和刑罚执行个别化,制定、裁量和执行与刑罚本质要求相一致并体现刑罚目的和犯罪人个别情况的刑罚,它除具有刑罚所具有的特征以外,还具有个别性、完整性、统一性、渐进性等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8.
教育惩戒是针对学生不合范行为的否定性制裁,本质在于教育性。基于我国1034位中小学教师的实证研究表明,教师教育惩戒以言语教育为主,教育目的达成度不高,教师教育惩戒存在两难境地。教师教育惩戒能力较强,不同类型教师的教育惩戒能力不存在显著差异。教师教育惩戒能力受到价值感知、法律支持、校长支持和家长支持的共同影响,价值感知对教师教育惩戒能力的影响显著高于其他影响因素。教师教育惩戒行为的规范和教师教育惩戒能力的提高有赖多方协同教育惩戒体系的构建,具体而言包括政策保障、学校制度建设和家长支持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积极一般预防理论是刑罚目的理论的新思维;积极一般预防理论可以有效涵摄报应刑论、个别预防与一般预防理论的合理成分;在现世中国,积极一般预防理论的确立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罪刑均衡的历史性考察实际上是对罪刑关系的解读,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确立,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同态复 仇,但是作为一项基本原则,罪刑均衡又依托于广博的理论学说,由理论观点的差异必然导致罪刑均衡价值观的流变。通过对罪刑 均衡的历史性考察,分析罪刑均衡的兴与衰以及不同学派所蕴含的不同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