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的茶礼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我国日常生活中,茶是一种重要的礼俗载体。尤其在古代,无论是待客、交友、婚嫁、祭祀、丧葬,还是家庭日常生活,茶都发挥着巨大的礼俗功能。茶礼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其漫长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蕴含了大量的民族精神积淀。  相似文献   

2.
义乌,不仅在商场上以“义乌经济模式”享誉国内外,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而且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还延续和创造了丰富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本文以义乌礼俗音乐研究为出发点,旨在为这千年流传下来的礼俗活动及音乐的遗存工作做出努力,实现社会文化大繁荣景象。  相似文献   

3.
民歌与人民的生活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而礼俗文化也贯穿人生的各个阶段,这两方面都是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河曲素有"民歌海洋"之称,有许多学者对当地的民歌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整理工作,本文将从婚姻、丧葬、祭祀及寿诞四个角度来挖掘河曲传统民歌中蕴含的文化礼俗,为河曲民歌打开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4.
鬼神化源远流长,它与中国古代礼仪道德关系密切,它的形成是与宗教崇拜、原始信仰分不开的,是在浓厚的礼俗化氛围下通过学手段、宗教手段不断将鬼神精神进行传承和渲染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煨桑"是藏族举行各种信仰仪式时不可或缺的部分。藏族的"煨桑"习俗十分广泛,渗透到了其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很多场合都可以举行,诸如祈求五谷丰登、攻仇克敌、国泰民安、婚丧嫁娶、旅途安全、祛病延年等都要举行"煨桑"仪式。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社会的结婚制度,以聘娶为主要形式,其程序一般要具备“六礼”。徽州的婚礼基本程序与“六礼”一致。明清徽州早聘之风较为盛行,乃至指腹为婚,因为早婚对徽商家庭具有特别的意义。明清徽州婚姻禁止性原则主要包括同姓不婚与良贱不婚。由于受到明清普遍的婚姻习俗和徽州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的影响,徽州形成了一些特殊的婚姻习俗,导致妇女的守节、殉烈或婚姻生活的不幸。  相似文献   

7.
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连串充满希望的日子。这段时间中固定的节日有腊八、小年、除夕、元日、人日、元宵。古人重节气时序,这方面的诗词很多。读古人春节诗词,以一颗柔软的心贴近古人的生活与思想,便是拾取民族散落的一线久远记忆。  相似文献   

8.
白族礼俗杂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姚伟钧先生长期从事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尤其对中国饮食礼俗的研究贡献卓著。他的《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一书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被誉为中国饮食礼俗研究领域的一部拓荒之作。该书出版后,姚伟钧先生仍不断开拓中国饮食礼俗研究的新领域,在民间饮食礼俗、民族饮食礼俗等领域取得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对中国饮食礼俗研究作出了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文章是一篇针对东北少数民族礼俗民歌研究的短篇小论。内容分别简述了东北各少数民族的部分自然情况和民歌概况。出新点:首次明确居住东北境内为11个少数民族,并真实扼要地介绍了各民族礼俗民歌的基本情况。结构上,为简明三部体、四个自然段。行文朴素自然,整饬流畅、充满情愫。  相似文献   

11.
"枣"在中国民俗文化中具有深刻的内涵,"枣"文化源远流长,它与中国古代礼义道德包括枣与孝、枣与礼、枣与忠、枣与祀都有密切联系.枣俗广泛存在于民众精神生活中.枣的礼俗精神的形成是枣的植物特性和社会思想融合的结果,是在浓厚的礼俗文化氛围下,通过文学手段、宗教手段不断将枣的礼俗精神进行传承和渲染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问候、禁忌、称谓、自谦等方面分析了中美两国礼俗的差异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会宁传统丧葬礼俗与陇中地区丧葬礼俗文化一脉相承,多袭循古俗,祈求生命轮回,视死如生,老人亡故必祭之以礼,实行木棺土葬为安,礼仪甚繁,从程式到内容,形成了一套独具地域特色、自成一体的丧葬礼仪,反映了会宁浓郁的乡土风情和鲜明的地域风俗。俗话说:"五里一个风俗,十里一个乡随",本文以会宁南部地区乡村的汉族丧葬礼俗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丧葬仪礼程式、分析其文化现象的内涵和意义。  相似文献   

14.
程浩 《华章》2009,(16)
本文从礼俗的社会等级特征入手,分析了礼俗的社会结构特征,礼俗的社会认知特征,礼俗的社会规范特征,礼俗文化的特点就在于,礼和俗相互依存、胶着,双向地增强了上层文化与下层文化或精英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渗透.  相似文献   

15.
学生在平时社交中因不甚了解礼俗文化知识往往出差错 ,因此阐述东西方一些礼俗文化及如何在外语教学中加强这类文化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蒙古族礼俗     
到内蒙古旅游,一定要注意蒙古族的礼俗。如果在草原上遇见畜群,汽车和行人要绕道走,不要从畜群中穿过;乘车到牧民家做客,要看蒙古包附近是否拴着马,不要贸然驶入;对迎面上来狂吠的牧羊犬可大声呵斥,但不要用东西打。主人听到狗吠会出来迎客,请客人进家。  相似文献   

17.
西汉五陵原陵墓群蕴藏着丰富的区域历史文化价值。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初步研究,略述了西汉帝陵的营建礼俗。  相似文献   

18.
彝族铜鼓礼俗与稻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鼓与稻作有密切关系,铜鼓源于铜釜,是一种日常饮具,由炊具联想到粮食,进而演化为祭祀与稻作有关的自然神祗的礼器,成为祈求丰产的人神媒介,彝族的稻作祭祀离不开铜鼓,古代彝族先民的稻作祭祀,如晋宁石寨山铜鼓贮贝器祭祀图案,籍见出行图等图像,反映的是以稻作祭祀为主题的“春祈”“播种”,“孕育”及秋报,祈年等,至今滇桂交界的彝族仍保留着围绕稻作生产各个环节的春节,开年节,补年节,忌欢节,庆丰节等铜鼓祭礼,铜鼓面上的太阳,云、雷、蛙,竞液,游戏等纹饰,均与稻作生产中的祈雨和祈水关联,把铜陵分公母和成对埋藏,把铜鼓放在粮堆上等习俗,亦是卜鼓祈年的稻作农业意识。  相似文献   

19.
周晓冰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1):71-73,97
茶叶从中国传入日本之后,在日本独特的地理文化环境中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形成了与我国风格迥异的茶礼俗.本文旨在通过对中日两国茶礼俗的分析和比较,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民族精神积淀和心理意识.从而加深我们对两国茶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20.
五四时期丧葬礼俗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俗情与儒家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丧葬礼俗在五四时期受到了先进知识分子的批判,从而产生新式丧礼观。在新式丧礼观的影响下,五四时期的丧葬礼俗也发生了变化。这种些微变化打破了传统丧葬陋俗的凝滞状态,并不断向民间渗透,它最终必将引起丧葬礼俗普遍性与根本性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