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学理论是关于“文学”的“理论”,人们不断地运用它的观念与方法研究文学现象,但对文学理论自身的认识,却不够完全、深入。要准确把握文学理论基本形态,形成理论自觉,应该从文学理论话语方式构成的两个基本点入手,了解它言说什么,如何言说,进而深入到文学理论研究对象、文学理论自身品质、文学理论:髟态构成方式以及人们对文学理论形态形成的认识等方面,才能获得相对完整的答案。在此过程中,对文学理论形态的认识必然转化为对文学理论本体的自觉。  相似文献   

2.
文学理论学科范式是指文学理论工作者基于文学理论学科的本质及其教学实践过程形成的一套共同信念,以及借助这一套信念规范、约束其理论思维与实践操作的模式与手段.壬戌学制创制了一套具有现代理论话语特征的文学理论话语表述方式,对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初步规划,为文学理论课程的讲授提供了一套规范而具可操作性的实施程序,从话语类型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实现了文学理论学科范式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学、文学理论和文学翻译的关键性因素.1990年代之前语言视角的文学研究非常薄弱,成果有限,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的语言工具观,仅仅在语言形式的层面上研究文学不可能深入到文学的根本问题,不可能认识到文论术语、概念和范畴的话语意义,也不可能认识到翻译作为语言转换所造成的文本差异性.1990年代之后,由于受西方现代语言学、语言哲学、文学理论、翻译理论的影响,文学研究在语言的层面上取得了较大的突破,文学理论话语研究、文学问题关键词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语言思想层面研究、翻译文学及其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意义和作用研究等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目前语言视角的文学研究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包括文学语言问题的史实清理与理论问题、文学话语与文学理论关键词问题、翻译文学与文化和文学交流的问题、文学语言的诗性问题,这些问题都有待于更深入、更细致的研究.从语言的角度来研究文学和文学理论具有广阔的学术前景.  相似文献   

4.
从文学理论、理论到后理论,三种不同的文学形态,代表着不同时代的特色。三种文学形态自身也是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论文主要从文学理论、理论、后理论三个方面来简述文学理论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5.
从新时期到新世纪,文学理论走过了30年的路程。经历了一个以主体性话语和审美主义话语为底蕴的理想主义言说,到文学知识的地方性、历史性建构,文学理论作为人文学科如何可能的追问,再到元理论与反思性成为普遍的文化症候的过程。这一过程,始终贯穿着对文学理论合法性的诉求。而文学理论也在回应时代的"急难"中发出了应有的声音。透过纷繁的现象表层,我们不难发现文学理论30年从文学观念的拓展、思维方式的变革,到研究领域的深化、研究资源的丰富,特别是知识讲述方式等方面的变化。事实上,文学活着,理论依然精彩。  相似文献   

6.
文学理论需要通过不断创新来维持自身发展,当前文学理论创新面临着本土话语陈旧与国外话语狂欢的双重境遇.针对中国民族文学深层精神结构本体的现状与特色,理论创新的立足点至少应该注意如下三点:一是在方法论上,立足于微观叙事,不以建构庞大的理论体系为标尺;二是在空间层面上,立足于中国本土的现实问题,而不是依赖西方理论源流;三是在时间层面上,立足于当下现实问题,而不是被传统经典所束缚.  相似文献   

7.
文学理论课程是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文学理论教材,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理论教材在体例框架的建构上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即80年代文论教材的编写呈现出在承继中发展的特点,而90年代以来的教材则体现出在发展中更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我国当代文学理论话语体系是否完善直接影响文学理论教学、文学批评、文学创作等领域的良性发展。立足于当前国家提倡的文化自信理念,可以看到文学理论话语体系中存在严重的自信不足,这种“失语症”现象阻碍了高校文学理论的教学与科研发展进程。因而要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合理建构,一方面在传统教学与科研活动中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理念与路径;另一方面也应积极响应国家倡导的课程思政新理念,探索多维路径促进教学与科研的长远发展,进而推动中国当代文论话语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商品经济的发展给文学的繁荣提供了机遇。要研究商品经济条件下消费对生产的巨大作用,必须研究文学的消费对象——读者。面对商品经济的发展,作家要调整心态深入把握生活,创作要适应读者的阅读期待。加强文学消费中的评介导读。文学理论研究要面对现实创立生产、流通、消费的文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语言转向视野下的文学理论问题重估研究》在考察20世纪分析哲学、结构语言学和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三种本体论语言观的基础上,揭示出抽象的文学理论与具体的文学现象之间存在多重关联,体现出与后现代解构策略完全不同的后理论分析特点。分析哲学对意义、语用学以及指称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这些语言分析为文学理论研究提供了可能世界、言语行为与指称等新的理论命题。结构语言学关于语言要素的联想关系与现实言语交际活动的分析,为文学理论研究隐喻、反讽以及文学与历史关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现象学-存在主义-解释学关于语言的分析促使文学理论研究艺术的物性问题,还在学科互涉视野中有效实现了文学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互动。这些分析都展示出后理论时代文学理论研究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11.
陌生化是形式主义理论的重要概念。从陌生化的话语背景出发,对文学性质、文学手段、文学功能这三个前提下的陌生化主张进行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它在文学理论建构中的积极作用、现实意义及历史局限。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评价了巴人在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时期的文学创作、文学理论著述及文学活动,评价了他对海外华人文学(主要是新华、印华文学)的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史笛文·邦尼卡斯尔撰写的文学理论教材《寻找权威——文学理论概论》具有以下鲜明特色:独具个性的体系框架;凸显批评理论的核心地位;以生为本的著述立场。该教材弱化了文论知识的系统性,更注重学生的文学兴趣的诱导和诗性智慧的启迪,更贴近课堂教学。这些特点对文学理论教材的编写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辉 《现代语文》2007,(7):91-93
“审美意识形态”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文学理论教材的重要议题,其中钱中文的《文学发展论》、童庆炳的《文学理论教程》及王元骧的《文学原理》先后从各自的立场共同论证了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本质,给予了文学的审美性尤其是情感特质以充分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文学的审美性尤其是其情感因素,是我国文学理论教材“审美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核。  相似文献   

15.
严重的时刻     
周朔 《河南教育》2011,(2):26-27
针对文学理论概念多、理论性强、发展变化大以及具有抽象思辨性的特点,师范院校中文系文学理论教学要加强对文学理论课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学生的理论兴趣;要对教材作出适当调整,顺应学生的接受水平;要联系中学语文教学实践,重点培养学生文学鉴赏的能力;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西方的文学理论学术发展史来看,文学理论都是一门具有阐释意义的学科,但出于某种哲学和意识形态立场的遮蔽,20世纪之前的文学理论总体上是从“立法”而非“阐释”立场上看待文学问题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大进展,就是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阐释”对于文学理论学科的重要性,重视文学理论的自我调整与自我反思。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放弃“立法”式的思维方式,走向“阐释”和理论自身反思。具体讲,它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走向理论的对话与沟通,容纳不同理论体系与声音的存在;二、废除“立法者”的身份立场,明确理论对于创作的意义是启示而非简单的介入;三、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统一起来,既重视文学阅读经验的阐发和语言形式的研究,又注意揭示文学的社会历史特征和意识形态内涵;四、赋予本土文学理论资源阐释的优先地位,建立起符合中国文学经验实际的文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的理论热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量优秀文学理论教材的出现。通过对过去几十年来影响最大的几部文学理论教材进行对比分析后可以看到,其背后反映出不同的编写理念。有的编者主要把理论理解为一种批判性话语,也有编者把它理解为一套批评工具。人们对于文学理论的本质和功能的不同理解影响了教材编写的不同路径选择。文学理论不同于科学意义上的“理论”,它虽然也不能脱离实践,却并非对批评实践的归纳概括,而是对它的反思甚至是批判。理论当然也应该对批评实践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但其功能却不局限于此,而是为了能够让我们的文学研究活动更加具有反思意识。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从中国还是从西方的文学理论学术发展史来看,文学理论都是一门具有阐释意义的学科,但出于某种哲学和意识形态立场的遮蔽,20世纪之前的文学理论总体上是从“立法”而非“阐释”立场上看待文学问题的.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大进展,就是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阐释”对于文学理论学科的重要性,重视文学理论的自我调整与自我反思.中国当代文学理论要进一步发展,必须放弃“立法”式的思维方式,走向“阐释”和理论自身反思.具体讲,它应该具有以下特点:一、走向理论的对话与沟通,容纳不同理论体系与声音的存在;二、废除“立法者”的身份立场,明确理论对于创作的意义是启示而非简单的介入;三、将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统一起来,既重视文学阅读经验的阐发和语言形式的研究,又注意揭示文学的社会历史特征和意识形态内涵;四、赋予本土文学理论资源阐释的优先地位,建立起符合中国文学经验实际的文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成就最高的文学理论著作,《文心雕龙》有着严谨完备的理论体系,其批评理论的构建和批评话语的运用,都是以"原道""征圣""宗经"为思想基础展开的。正是在这种"师圣体经"思想的影响下,刘勰建构了具有浓厚传统儒家思想的批评理论,对文学原理、文体渊源和作品优劣等进行了一系列颇有见地的阐发。  相似文献   

20.
冯肖华教授的新著《文学气象与民族精神——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审美形态》,是迄今第一部系统研究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的理论著述。构建了20世纪陕西地缘文学的新框架,揭示了陕西历史文化渊源与地缘文学的互文关系,描述了陕西地缘文学的本体形态,提出了重构陕西地缘文学新格局。首次构建了一种新的地域理论新框架,有着研究方法、研究思维上的新视野;在方法论上引申和拓展了陕西文学研究的诸多地域学空间。结构体例严密、论域视野宏阔;古今贯通,相互印证,研究内容有质的纵深感;阐述了陕西文学气象与民族精神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