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伊凡·布宁在流亡时期创作的小说继承了传统现实主义文学的基质,通过想象方式的开掘、形象的塑造、主题的挖掘和艺术结构的更新,综合生成了小说文本的"游离"式美学效应,提升了小说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空间,开拓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书写领域。在一种普世性意义的层面上,布宁筑构了一条诗意的回廊,从更深层次上推进了俄国文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狼图腾》摒弃所谓的"知青文学"之"宏大",在一个更高、更大的创作视野中进行一种小说化的文学、文化、历史、哲学探求;它构建一种非"文"(文学)非"理"(事理)的叙事场,采用永久性阐释空缺这样一种智性的叙事策略,选择一种多视角自体内视的叙述角度,打造一种瓦解"逼真"的宏观叙事环境。它的文学眼光穿过历史隧道,聚焦于知青时代和内蒙额仑草原,文化历史生成为这里的宏大背景,生态小说意识成长为一种文本现实。  相似文献   

3.
":80后"文学以作家出生年代命名,它处身的时代氛围凸显了其代际的差异。"80后"文学较以往的写作更明显地突出了青春的元素,承平的社会历史难以将"救亡"、"革命"等诉求渗透进文本而成为深厚的根基。图书的出版发行成为"80后"文学的关键性一环,出版集团通过伴随文本重构文学,并且以团队的力量生产文学,资本市场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笼罩着"80后"文学。印刷媒介的变迁和网络媒介的兴起构筑着"80后"文学新的机遇和危机。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文学中,以"灰姑娘"为母题的创作广见于各类文学作品之中,成为世界文学作品中经典的爱情模式与原型。英国小说自诞生以来,在有关描写爱情与婚姻的文本中,几乎都出现了对"灰姑娘"故事的指涉。从时间维度分析英国女性小说对"灰姑娘"母题的抵制、背离与颠覆,有利于探讨英国女作家对男权文化的继承与突破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老子》作为中国文学的经典文本,其文学史意义为许多文学史著作所“遮蔽”.《老子》“翻案”法具有创作论和文学史的双重意义。与此同时,《老子》“翻案”法开创了一个被后世创作主体广泛接受的,在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各类文体中普遍运用的文学传统。  相似文献   

6.
苏轼是北宋中期首屈一指、高才博学且具有通脱旷达审美人生态度的第一流作家。他的诗(词)文创作既俳谐幽默又语含讥讽,呈现出独特的"戏谑"风格,其特征是:(1)戏拟逗趣;(2)臆改引趣;(3)谐(同)音致趣;(4)双关生趣。追溯苏轼诗文"戏谑"风格形成的原因,这除了与苏轼博学幽默、机智旷达的个性特征有关外,最主要的是与我国俳谐文学传统和北宋蜀中杂剧俳犹传统以及民间民俗文化中的"优词乐语"直接熏陶、影响有关。此外,苏轼那些极富"戏谑"风格的诗文,在创作题材、内容、文学体式、表现手法以及作品风格、情调上,与传统俳谐文学作品相较,都有不同程度的新变和重大突破,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古代文学史上有很多重要的"文学同类"现象,如国初颂圣文体、个性化字眼、创作前后分期等。在对"文学同类"现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自由与自觉是文学创作的"双翼"。网络文学"双翼"失衡表现为自由失度与自觉缺乏,具体表现在创作自由失度、网络接受失度、创作主体文学自觉意识缺乏、功利化游戏化倾向明显、作品缺少生活体验和人文关怀、缺乏思想深度和艺术高度等方面。加强传统文学与网络文学的比较研究、建立网络文学批评标准、强化网络文学主体性是实现网络文学自由与自觉"双翼"失衡文学救赎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抒情传统、五四启蒙思想和革命文化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孙犁早期创作独特的战争浪漫主义抒情笔调。不论从题材、语言还是表现方法,孙犁早期小说都契合了解放区文学对于新文艺的需要,但实际上其对于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继承,对“民族化”的自觉追求与延安理论界所倡导和建构的“民族形式”文学思潮要求并不一致.这也是孙犁与革命主流文化既契合又疏离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爱莲心《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一书对《庄子》之"蝴蝶梦"解说入手,指出爱莲心的诠释原则是"读者意图"为中心的以隐喻为主的解读方式,摇摆于"哲学经典"与"文学经典"之间,对《庄子》的价值定位不明确,致使他的解读过程有值得商榷之处。同时,以《庄子》之"蝴蝶梦"与唐宋诗词之"蝴蝶梦"为例,指出以隐喻方式诠释"经典"的得失,并说明"哲学经典"与"文学经典"诠释的不同之处,以此分析学界之"《庄子》的‘朦胧美’研究"立题的悖谬之处。从而阐述对"经典"的诠释,与"文本意图"、"作者意图"及"文本历史"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过度诠释的情况。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俄罗斯文学有着源远流长的东正教文化传统和人道主义的文化传统,作为19世纪后半期启蒙现实主义作家的一员,列斯科夫在描述万花筒般的社会生活的同时,继承并弘扬了俄罗斯文学这一浓厚的文化传统,并对后来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创作起到了启蒙作用。以列斯科夫笔下的"圣人"题材作品为例,分析列斯科夫对俄罗斯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可以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作家的价值观取向。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五四"小说创作中,"人的文学"是新文学作家的共识,无论是问题小说、乡土小说,还是浪漫抒情小说,都突出表现了对人的关怀、尊重和理解,对人的尊严、价值和权利的维护,对社会痼疾强烈的批判意识,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精神内涵。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以有效途径凸显人文精神教育,是普通高校中国现代文学课程应承担的重要职责和归宿。  相似文献   

13.
庾信集南朝与北朝、魏晋文学与六朝文学大成,将南朝好尚的声色之美与在北朝的悲剧性人生体验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独特的见美景而伤怀的构思方式和凄艳风格。杜甫继承并发扬光大庾信诗歌经验,使这种特定的审美偏好逐渐发展成为"以乐景写哀"这一普遍使用的技巧和自觉的创作传统。相同、相似的人生经验使得庾信、杜甫诗歌审美偏好相同,虽然"萧条异代不同时",却"异代可同调"。  相似文献   

14.
从课改最初的浮光掠影到"回到文本"的教学理念,是语文教改的一个进步,但"解读文本"阅读观依然存在着阅读主体错位、阅读目的不明、阅读序列不清的问题。由哲学阐释学发展而来的"文学解释"阅读观可以明确阅读主体、阅读目的,并解决困扰语文教学中小、初、高的阅读序列问题,还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以真貌。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康士坦茨学派创建的一种新的文学理论。姚斯和伊瑟尔作为其主要理论代表,都将视野从作者——文本转向了读者——文本,认为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的一系列符号的堆积,即"第一文本",只有经过读者阅读的文本才显现为文学作品,也即"第二文本"。当然,文学作品是读者与文本交互对话中产生的。在此理论视阈下,以读者为中心对文学作品与文学文本的解释,具有里程碑式的方法论革新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文革"时期文学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系统梳理,将其归纳为英雄形象、反面形象和"异类"形象三类,对每一类形象产生的时代语境、形象特征及其艺术得失等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通过对其时人物形象从畸形的神化、鬼化到真实人的复归,揭示出一些人物形象塑造的永恒规律。并试图通过对人物形象的研究,从一个侧面探究号称最革命的"文革"时期文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潜在联系。  相似文献   

17.
范当世诗文理论受捆城派影响较大,且以姚鼐为最.姚鼐的"雅正"说和"阴阳刚柔"说对后世诗文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范当世更是在此基础上对他推崇备至.本文着重于这两方面,论述范当世诗文理论对姚鼐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通过文学宗趣、人物交游、人生经历等方面探讨范当世推崇姚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十七年"期间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存在一种以正反面人物截然两分的模式为基础的叙事结构,它具有与中外文学、文化经典中的"神话"叙事结构形式相似而意义迥异的特点。在形似的叙事结构中,前者的正、反面人物和中间人物替代了后者的神、魔和被诱惑的神造物,相应地,前者的人性局限也被置换为超验的神性和魔性。这种形似而质异的关系,显示了"十七年"长篇小说叙事结构深远的传统渊源背景和普遍的社会现实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福柯"异托邦"概念的观照下审视文学与文化研究,是当代空间诗学的重要生长点。异托邦是一些特殊空间,处于边缘、交界之处,在事物表象秩序间制造断裂。文学文本作为可能的"异托邦",呈现和颠倒现实空间的事物秩序,构筑奇特的审美场域。它与现实空间异质,却又相互促使彼此的生成。从文本阐释的角度而言,文本的空间意义凸显出来,文本空间的多元异质不仅是绘制世界之网的复杂线条,也为读者打开了多重审美之维。文学异托邦作为社会权力实践的场所,与意识形态构成不可分离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慷慨悲凉"是学界普遍认可的建安文学总体风格,关于其成因,人们多归于"世积乱离"的社会环境及流行音乐的影响,这当然有其合理性,但作为政治领袖的曹操与作为普通文人的"七子",以及作为建安文坛后辈的曹植为什么会有如此一致的创作风格?文章通过考察建安文学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可知,尽管其形成原因有多个方面,但观念多元、个体觉醒与文学自觉历史文化语境下文人既守持传统又张扬个性的内在矛盾冲突才是产生这种风格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