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开始注意从叙事学的角度探讨鲁迅小说,尤其是把西方叙事学中的“反讽”手法运用到鲁迅小说研究中。本文主要从结构反讽、性格反讽、言语反讽三个方面对鲁迅小说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2.
在《我已故的公爵夫人》中,罗伯特·勃朗宁成功运用了悖论这一倍受新批评家推崇的手法。本文试从悖论的定义、形式,新批评中悖论与反讽、意义含混之间的关系来分析这首著名的独白戏剧诗,以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悖论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3.
王芳 《成才之路》2010,(29):39-39
在《傲慢与偏见》这部作品中,作者主要运用了三种艺术手段来表现她的反讽艺术。即运用对比的手法增强反讽效果,运用精彩的对话描写来增强反讽魅力,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增强反讽力度。这三种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反讽意味,让人遐思不已。  相似文献   

4.
戏剧反讽的认知语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关联理论以《哈姆雷特》中的戏剧反讽片段为语料对戏剧反讽的多重语境进行认知语用分析,来说明戏剧反讽的产生机制。通过关联理论对戏剧反讽的解读,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剧中人的意图、反讽的目的及效果。  相似文献   

5.
饶玲芳 《考试周刊》2014,(57):51-52
反讽是西方文论史上非常重要的概念,在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中,反讽的艺术手法得到了广泛运用,在各版中学语文教材中,也选取了许多反讽名篇。有效运用反讽手法,对于塑造作品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通过论述反讽的概念及其作用,探讨反讽手法在中学写作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从语用学的视角,运用语用原则对高级英语选文《爱情是谬误》一文作者的目的与手法进行分析。发现通过对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反讽原则等语用原则的遵守或者有意违反,以及各语用原则之间的相互作用这样的手法运用,作者成功地达成了其写作目的:证明爱情是一种错误,一种欺骗,一种完全不讲逻辑原则的情感。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和赏析高级英语选文作者的目的与手法,同时也拓宽和验证了语用原则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詹姆斯·乔伊斯的短篇小说《阿拉比》进行文本细读,结合小说中作者运用的象征意韵,反讽等手法,以及小说所体现的张力,拟从新批评的角度对这篇小说进行再次解读,以便更好地了解作品的价值,揭示作品的意义,领略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傲慢与偏见》是简·奥斯汀的经典代表作。这部小说运用反讽手法,呈现了不同的爱情婚姻观。从女性角度出发,重新解读这部小说,可以为现代人的爱情观及婚姻观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9.
骆谋贝 《运城学院学报》2012,30(1):61-63,77
简·奥斯汀历来被人们称为十九世纪初最伟大的英国女作家。《爱玛》更是奥斯汀最成熟的一部作品。反讽手法的运用是这部小说在创作手法上的显著特色,包括语言反讽、情景反讽和戏剧性反讽。通过多重反讽手法的运用,奥斯汀批判了当时人们的思想状况和婚姻现状。  相似文献   

10.
《塞维勒的理发师》是世界著名喜剧之一。该剧之所以广受欢迎,其一是因为它反对封建压迫、宣扬了启蒙思想,符合资产阶级大革命发展的时代需求;其二是因为它运用了戏弄、误会、反讽等多种喜剧手法,取得了强烈的喜剧效果。反讽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喜剧手法,本文从言语反讽、情景反讽和戏剧反讽三个方面探讨反讽艺术在该剧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T.S.艾略特的诗歌《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发表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是人类历史上冲突最严重的时期之一。运用一系列的意象,隐喻和典故,这首诗刻画了一个犹豫不定,不自信,缺乏男子汉气概,害怕女性的中年男人。通过分析这首诗的社会背景,然后分析文中使用的一些典故,可以来解读男性的去势和男性统治时代的衰退这个主题。  相似文献   

12.
从结构主义符号学的视角,分析英国作家托马斯·斯坦恩斯·艾略特的诗作《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的五种符码,揭示诗歌展现充斥于主人公当时所处社会虚伪堕落、空虚颓废的主题,得出这首诗不是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而是艾略特对现代社会的一曲挽歌的判断。  相似文献   

13.
<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T.S.艾略特早期的优秀作品,奠定了他作为现代派诗歌领袖的地位.这首诗通过大量象征手法的运用,展现出现代西方社会空虚迷惘的生存状态,隐晦地表达了诗人对于现代人回归本性,张扬生命的期望,同时也确定了诗人今后的创作方向和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14.
《J.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美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早期最重要的作品,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序幕和前奏,诗篇中凌乱的思维碎片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关键词。本文从这一关键词入手,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揭示《情歌》中支离破碎的语言表象下面所隐藏的完整连贯的概念化表征,并试图从认知文体学的视角对诗歌进行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15.
以T.S.艾略特的早期诗歌中的抒情主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诗歌中的意象、戏剧独白的手法、以及融入其中的"非个性化"诗学理论的分析,揭示出其抒情主体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孙靖  林蕾 《台州学院学报》2013,(5):46-49,54
艾略特的《阿尔弗雷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有两个主题:爱情和时间。其时间主题一方面表现为现实时间的抽象化和普遍化,另一方面表现为心理时间的共时性;时间主题的特点消解了爱情主题的单纯性,并使之泛化从而成为对现代社会人生意义的拷问,这首诗便超越了传统诗歌的模式,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相似文献   

17.
在《普鲁弗洛克的情歌》这首诗中,诗人T.S.艾略特通过运用意象、象征、比喻、典故等手法,并大量运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将主人公(普鲁弗洛克)复杂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诗中描述的是一位胆怯的中年男子想向一位女子求婚,但一直犹豫不决,不敢向对方表达他的爱情。本文试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来分析其原因:一方面是病态的社会使得普鲁弗洛克陷入想爱却不敢去爱的境地;另一方面是普鲁弗洛克的胆怯和优柔寡断的性格使得他敢想而不敢做。他的恐惧,犹豫和一再拖延的行动使得他的爱情梦幻最终成为泡影。  相似文献   

18.
王抒飞 《海外英语》2012,(1):221+22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ime and consciousness is what T.S.Eliot concerns much in his early modernist poem The love song of J.Alfred Prufrock.This paper is an analysis of the way Eliot employs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technique to create a typical Western modern man who suffers greatly from meaningless life and spiritual crisis.  相似文献   

19.
艾略特的早期诗作《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中,“时间”不仅是表达主题的手段和技巧,而且以主题内容的形式出现于叙事过程之中,以揭示主题思想。艾略特借助普鲁弗洛克的内心独白,将有限的现实时间下人物的心理过程投射于他的意识反映上,形成了广阔的叙事时空,并通过对“时间主题”叙事功能的揭示与运用,呈现以普鲁弗洛克为代表的现代人的内心状态和生存环境,反映西方人日趋严重的异化感。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打油诗”有着它独特的讽刺性和幽默性,充满了智慧,展示了平民的睿智和幽默。无独有偶,在日本文学里出现了“狂诗”,其风格特征与中国“打油诗”极为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