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当代诗歌与政治、经济、化、教育、社会诸问题联系紧密,其基本走向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至70年代末是“以政治为本”的诗歌;80年代至90年代是“以语言为本”的诗歌;进入21世纪以来转向“以人为本”的诗歌。多元共存、兼容自由、关注人性和生态环境,已日渐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末,俄罗斯文化史上曾有过一段短暂而辉煌的文艺复兴,即“白银时代”,其象征主义诗歌的巨大成就,为白银世纪冠上了“象征主义时代”之誉。运用索绪尔符号学理论,解读俄罗斯白银时代的象征主义诗歌,可以更为准确地揭示俄罗斯白银时代象征主义诗歌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3.
一、现代诗现代诗在时间上大体指20世纪的一种诗歌现象,在西方,它的概念基本相当于现代主义诗歌,在中国则经历了从本世纪初第二个十年后期新诗的诞生与确立,到80年代中期与西方现代诗相对接,约七十年的形成时间.现代诗必须具备“诗性”。这里所指的“诗性”,其一是指诗歌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品类的主体化、心灵化特征,即诗必须是主、客体相互交融与渗透,必须是诗  相似文献   

4.
前景化是诗歌语言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性特征。“组合前景化”,即平行结构体现的是诗歌语言在语音结构和表层语法结构上的特征;“聚合前景化”,即变异体现的是诗歌语言在语义和深层语法结构上的特征。以此为理论框架,并以杜甫《登高》四种英译文为例来说明形式对等在汉诗英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舒婷是朦胧诗创作的核心人物之一。诗歌语言的问题是20世纪中国新诗历史发展中一个相当重要的论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中国文学和诗歌语言的话题更为郑重地进入了人们地视野。人们开始认识到,正是语言的变迁从根本上改变了20世纪中国文学以及诗歌的面貌。通过对舒婷诗歌的实证分析,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它的语言体系的现代性,从而感受它在思想上的现代性,正是这种语言本体层面上的提升奠定了新诗新的审美原则,使新诗得到了又一次诗体解放。  相似文献   

6.
随着语言研究与文学理论、文化研究的不断发展与深入。话语分析在20世纪西方文论、文学批评及文化研究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并最终成为当今文学、文化批评和历史解读的最重要的理论武器之一。话语分析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法的发展历程与特征。展示了其与20世纪前期西方语言形式批评的关系。自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出现“语言学转向”以来,语言批评经历了一个从前期对“语言形式”的关注转变到后期关注“语言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前景化”是诗歌语言的一个显著特征,亦是诗歌文体的独特性所在。诗歌语言的前景化主要是通过语音偏离、词汇偏离、句法偏离和书法偏离的形式得以实现的,“前景化”的诗歌语言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前景化理论为理解诗歌提供了依据,能帮助读者更好地鉴赏诗歌,发现诗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中国新诗是从有着两千多年辉煌历史的古典诗歌发展而来的,但新诗由于在与旧诗的决裂中诞生,带有“先天贫血”,延缓了新诗的发展过程。自“五四”文学革新后,诗界开始向西方现代派诗歌寻求出路。20世纪后期诗歌回归其本质意义,同时也伴随着对诗歌语言形式的探寻。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中国诗坛开展了关于诗歌形式的大讨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何其芳的“现代格律诗”理论。该理论认为,有必要基于现代汉语的特征,发展出一种区别于古典格律诗或民歌体的“现代格律诗”:节奏均齐,每行诗“顿”数相同,押韵规律,力求作出语言精练、内容集中、易记诵、抒情性强的理想诗歌。这一理论从文学角度回应了诗歌的民族化、群众化问题,同时也是新诗节奏探索的一次可贵尝试。尽管在实践中,“顿”的节奏模式无法与现代汉语相契合,基本证明了这类理论的失败,但格律化探索仍然为诗坛带来了自觉的形式意识。  相似文献   

10.
陈杰  赵士化 《学语文》2005,(2):33-34
中国的现代汉语诗发展到20世纪五十年代后。出现了一个奇异的现象:当大陆的诗界走向革命现实主义一统天下之时,台湾诗坛却经历了一个以现代主义诗歌运动为主潮的迅猛发展期。从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末,台湾诗界在“现代派”、“蓝星”、“创世纪”三大诗社的推动下,延续了大陆三十年代以来逐渐断裂的诗歌现代化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以纪弦、余光中、洛夫等人为代表的三大社诗人,  相似文献   

11.
汉译佛经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佛经转读促使了“四声说”的提出和“永明体”诗歌的出现,从此中国诗歌走上格律化道路。佛经偈颂给中国诗坛带来一股清新之风,大大促进了诗歌语言的通俗化转向。诗歌内容方面更能体现佛经的影响,特别是在禅宗出现以后,中国诗歌以禅入诗,更显空灵色彩。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文艺史上,士人写山水诗如同画山水画,但山水诗理论并不如山水画论突显。个中原因,一是写山水诗理论往往隐在于宋代以后一直繁荣的诗话之中;二是诗人创作山水诗更遵循"诗言志"这一总价值旨趣。上世纪西学传入以来,中国山水诗理论研究成就显著,但也有其局限性,一些论断并不符合中国山水诗发展变化的事实,因此作为理论来说是苍白的。  相似文献   

13.
经过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主义和70年代现实主义运动的洗礼,台湾诗歌80年代以后已进入诗思和诗艺的多元化发展时期。较之大陆诗歌长期重视“写什么”,台湾诗歌更重视“怎么写”,强调诗歌文体实验和探索精神。就诗歌艺术形式的变革而言,除了“图像诗”的视觉美学实验与“新格律”的新探索以外,台湾当代诗歌的文体革命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具体表现为文类边界的突破以及技术与诗艺的遇合。  相似文献   

14.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传唱千年不衰,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自“诗三百”以来,经楚词,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唐诗宋词元曲,其问有不少传世之作,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在初中阶段古诗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  相似文献   

15.
By gradually placing more importance on game-based education and changing learning motivation by applying game-playing characteristics, students’ learning experiences can be enhanced and a better learning effect can be achieved. When teaching the content of Chinese poetry in Taiwanese junior high schools, most teachers only explain the meaning of Chinese poetry, while it is difficult for students to understand why poets write these poems, resulting in learning confusion. This paper implemented a digital game-based situated learning system based on Tang Dynasty poems for learning Chinese poetry to simulate the situations of hardship encountered by poets when writing poetry in animated form to help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Taiwan to have greater understanding when learning the content of Chinese poetry.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students who used the Gourd Tang Dynasty system in game-based instruction had significantly better learning achievements than students who underwent traditional narrative instruction. Among them, students in the low learning ability group improved in their grade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students in the high learning ability group in terms of their Tang Dynasty poetry learning. Furthermore, the authors examined the predictiv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ceived ease of use, perceived usefulness and behavioural intention related to the digital game-based situated learning system for Chinese language poetry. The factor of perceived usefulness was a key factor in the students’ positive attitudes towards the digital game-based situated learning system.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respect to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i.e. gender, online game experience and digital learning experience).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is type of system can be widely accepted by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learning experiences.  相似文献   

16.
文言诗文是母语的源头,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学文言诗文教学长期有"言"无"文",课堂单薄,没有文化味。要改变课堂教学这一局面,就需创设轻松活泼、灵动智慧又富含文化味的文言诗文课堂。教师应联系典故创设文言诗文氛围,运用成语推知文言诗文内涵,知人论世建立文言诗文情缘,借助文化常识丰富文言诗文意蕴。  相似文献   

17.
闻一多是现代新诗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大诗人。他的早期诗歌具有强烈的唯美主义色彩,后以唯美主义接纳象征主义。“格律”实验对匡正白话诗流弊有一定积极作用,但是过度地局限住语言的形式领域内。他的诗歌实践能在中西文化的广大视域中展开,但是保守的民族心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向现代性的掘进。闻一多新诗实践的成就与不足留给我们深远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诗歌在语言构成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横向延展,而不同于散文和西方诗歌常见的纵向线性延伸。这使得诗歌语言成为一种"面"型语言,这种特点之所以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表现得最为典型,根本的原因在于汉语是最不重视句子的关系框架的"流块语言";同时也与古代诗歌的题材有一定关系——模山范水客观上要求语言的横向延展,近体诗与山水诗实乃异名同体。"面"型语言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为一种气化的语义场,成为"场"型语言。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诗的的标准问题一直是诗歌理论界长期争论的难题。但是,诗之所以为诗,仍然有其自身固有的特质。每一首好诗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至少包括立足现实、情感真挚和语言简约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2011年4月末,"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会议期间,著名汉学家奚密教授就现代汉诗在美国的传播以及现代汉诗阅读与欣赏等问题与笔者进行了交流。近年来现代汉诗在美国的翻译出版呈日益增长的良好态势,港、澳、台三地的诗歌译介也各有特点。影响现代汉诗在美国的传播与译介的主要因素是市场因素。奚密教授强调要用成熟开放的心态去阅读现代汉诗,欣赏的重点要落脚到语言的创新上。系统化地学习是培养诗歌读者的重要保证,多读、细读、慢读是阅读现代汉诗的关键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