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大连大学学报》2020,(2):59-62
建构君子人格是儒家经典《中庸》的核心命题之一,而君子的人格有一套依据,其依据为天地精神。《中庸》不仅呈现了天与地的双重特性——自然性与精神性;还呈现了天地的内在精神:天人合一的世界原则、行动的理性原则、主体精神的内敛谦卑原则、仁爱的及物原则。多重内涵的天地精神不仅是《中庸》思想的重点,也是贯穿于中国古典文化的精神中、伦理信念以及哲学运思。  相似文献   

2.
论中庸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庸是既遵守礼制又对人自身的发展有用,其实质是礼治方法论;其背景在于周、秦社会是一个特重视礼治传统的礼治社会。《礼记》主张中庸原则的贯彻应考虑人情、经济与“时”、“顺”等因素。中庸具有否定神学历史现、化解矛盾、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顺应历史规律的历史哲学意义。中庸误读为折中调和是唐宋社会经济发达、政治平民化与化上佛教传入等外在因素和人的欲求不断膨胀的主观因素相融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中庸"是孔子始终追求着的理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作者通过对<论语>的分析,认为孔子的"中庸"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文与质的统一,审美作用与教化作用的统一,社会美和个体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大学》《中庸》是中国古代传统学术的代表作,其内容涉及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领域,对教育的目标、作用及过程等问题形成了理论性认识,构成了中国古代教育哲学的一般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中庸”的教育价值观,由“诚”至“道”的教育目的论,礼乐相成的教育途径说和知行合一的教学认识论。《大学》《中庸》所阐明的教育思想,不仅规定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和理论的走向,而且确定了封建时代教育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决定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5.
课程管理改革:中庸哲学的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庸哲学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与精髓,它所富含的管理学意蕴对我国现代课程管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从中庸哲学的“执两用中”、“和而不同”、“守经达变”等方面来探讨课程管理问题有助于深化关于课程管理的政策制定、模式建立等方面的认识,并为课程三级管理体制下学校课程管理的有效实行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6.
李晨 《华章》2009,(13)
中庸作为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范畴,是由其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的,他将中庸视为一种至上的道德,即理想的中庸人格。中庸既是儒家的道德观,又是指导人们为人处世的方法论准则,即"执中"与"时中",在待人和处世中把握分寸、无过无不及,同时又要"随时而中"。中庸不是无原则的乡愿与折衷主义,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区分。正确弘扬中庸精神对于理想人格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庸哲学作为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一种适度精神与人文关怀,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现代社会逐渐暴露出自身无法克服的问题。儒家中庸哲学或许能够为解决现代性之隐忧提供另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8.
宁松夫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1):42-46,80
孟浩然的中庸人格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终生寻求仕进而能固守合度的求仕手段,批评用人不公的社会现实而有通达人情的气度,有理想破灭的愁苦而能自我释解以保持心气和平。孟浩然中庸人格精神的形成,就其思想渊源来说,是受了儒道佛思想的影响,具体来说,就是儒家思想主其志,佛家思想去其忧,道家思想益其趣。  相似文献   

9.
"中庸"是孔子始终追求着的理想,也是他美学思想的基本原则.作者通过对<论语>的分析,认为孔子的"中庸"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为:文与质的统一,审美作用与教化作用的统一,社会美和个体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历代学者都在研究《中庸》,他们立足于自己的时代,从不同角度对这部著作进行研读和解释.近年来,随着国学研究的升温,人们更加注重对它的解读,这里首次对《中庸》中的“诚”所体现的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书中对“诚”的论述体现了著者对人与自然界共同遵循的规律、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人类社会也是有规律可循的这样一些问题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1.
立法者的精神应当是中庸的精神。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充满着一种中庸精神,可以说,美国宪法就是一部中庸宪法,它是在各种不同的利益和意见之间严肃认真地进行折中调和、妥协平衡的产物;是在承认差异又互谅互让的基础上平等协商、自由讨论、相互尊重的结果。这体现为制宪会议的各种妥协和对经验的重视,体现为联邦政府的建立及有效政府与有限政府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中庸》是对儒家心性论和工夫论、修养论等综合论述的经典。船山认为,《中庸》不是脱离现实且空虚的哲学理论或者迂腐的谈论,《中庸》是切实表达人们日常真面貌的圣贤之道,他并努力探究其中蕴藏着的真理,将《中庸》具体地阐述为日常生活中付诸于行动的实践道德规范,从而大大地提升了《中庸》作为实践哲学的价值和必要性。《中庸》首章的首句中提出人本性的道德根源就是天命,而王夫之以人为本解释了命字,从而突出中庸作为实践哲学具有的特征。对于《中庸》提到的性,则界定为人的本性,而不是事物,规定修道其性的道也是只有人才追求的最高价值。修这些道的过程就是教,而且与中庸或道的概念不谋而合,因此成为人必须不断地学习和修养来实践的目标。但人作为实践目标的教并不是脱离现实的理论或与日常生活无关的自然之理,而是存在可实践的事情。对此,船山解释为礼,以强调现实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是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所有关系网的实质性实践道德规范,人必需做出实质性努力才能实现,从而突出强调在《中庸》首章的首三句中《中庸》的实践性质,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中庸》的总体内容,进一步提出儒家实践哲学的宏观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庸是儒家君子人格的最高境界,它贯彻于人的情感意志、言行举止和人我关系之中。只要对中庸还其本来面目,并赋予具有时代气息的阐释,其积极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逻辑思想有其内在的中庸主义价值取向:“思”具有中庸逻辑发轫基础;“正名”思想具有“中道”认知内涵;推理思想也有其中庸的逻辑基点与精神内核。通过对孔子“思”、“正名”、推类等逻辑思想的中庸基础进行进一步理性刻划,从而将中庸主义作为孔子逻辑思想体系的方法论原则与策略性素质。  相似文献   

15.
中庸之道,是建构和践履人类自身生存与和谐发展的人文之道。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背景下,本质意蕴上就是追求和谐的学校教育,理应在教育教学中践行"中庸管理":凡事适度;原则与善变的统一;寻求矛盾双方的协调;追求以和为贵的管理境界。以此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中庸哲学是儒家学派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它对我国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启示在于:“和谐”是课程改革的价值诉求;“创生”为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执中”是课程管理的理想境界。从中庸哲学探讨课程改革问题对于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文化重建提供了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中庸》是先秦儒学的哲学纲领,它既是对先秦儒学的总结和发展,又是宋明新儒学的经典根据。作为《中庸》思想体系核心观念的“诚”,在《中庸》里是贯通天人、连接物我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并且被赋予了伦理与哲学的双重意蕴。《中庸》之“诚说”构成了儒家道德形上学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中庸》是我国的经典著作,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修"道"。《中庸》所崇尚的"道"是"中和之道",《中庸》体现了儒家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思想,《中庸》里所论述的"修道"修的是"君子之道",同时提出要想修"道"必须先具有良好的德尚,而培养良好的道德需要通过教化。  相似文献   

19.
《中庸》是我国的经典著作,是中国文化的精髓部分。《中庸》的核心思想是修"道"。《中庸》所崇尚的"道"是"中和之道",《中庸》体现了儒家以培养"君子"为目标的思想,《中庸》里所论述的"修道"修的是"君子之道",同时提出要想修"道"必须先具有良好的德尚,而培养良好的道德需要通过教化。  相似文献   

20.
论古代希腊人的中庸精神和参与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中道思想的本质特征是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互相制约,它的物质基础是封闭式城邦生活与外向型商品经济的对立统一,它的思想渊源则是竞争意识与妥协愿望的矛盾运动.这种思想与东方中道理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以城邦政治生活为出发点,后者则以个人行为为限度.本文穿插采用横向比较的方法,通过对中庸与平等、中庸与党争、中庸与商品经济以及中庸的解体等几个方面的论述,企图揭示出古代希腊人的政治激情与中庸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