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预设的教学方案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依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调控、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是一个个拥有巨大学习潜能的鲜活的生命体,  相似文献   

2.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奏响“课堂生成”的旋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教师作为引领者,必须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的活力来自学生动态的发展,而教学过程也应该是生动可变的.作为高中数学教师的我们要紧紧抓住数学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因素,使之成为学生知识、能力、情感的催化剂,让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4.
李玉荣 《考试》2009,(4):73-73
新理念指出: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更是动态、变化、开放、生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戍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它必须是真实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对于学生而言,课堂学习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它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对于教师而言,  相似文献   

6.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段话启示我们,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而应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动态发展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追求课堂教学的能够自然生成,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赋予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7.
林敏 《华章》2011,(31)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与我们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注重过程与方法、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不谋而合.所谓动态生成就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教学展开过程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学习主题、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所以教师应关注课堂生成,让课堂焕发生命之光.  相似文献   

8.
邓小琴 《成才之路》2010,(35):37-37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数学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可见,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有生命力的过程,其间师生、生生在互动中,从心与心的交流中,思与思的搏动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滋生出新的想法,所以它是无法预料的,而这些无法预料的新想法往往就是课堂教学中凸显的一个意外亮点。因此教师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充分预设教学动态,还应注意课堂生成,不断捕捉、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学生涌现出来的各种生成信息,有效灵活地面对鲜活的课堂资源,使预设服务生成,生成彰显预设,从而激荡出数学课堂的闪亮火花。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动态生成,它要求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因而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按照预设的教学方案机械、僵化地传授知识的线性过程,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不断调整以促进其更加有效学习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个鲜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与对话,是师生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11.
张家美 《考试周刊》2010,(53):80-80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因此只要教师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就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及生活经验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王文娟 《考试周刊》2012,(93):72-72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数学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从生命高度指导教学行为,积极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本文提出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基础;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灵活调控,追求真实自然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动态生成”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段话启示我们:教学不应只是忠实传递和接受知识的过程,更是课堂创生与开发的过程。课堂不再由教师主宰,而是教师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随时调整教学过程;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信息,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语文教学,使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异彩纷呈的动态变化,促进语文课堂的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15.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高中生物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理念是基于课堂教学的学生生命观和人文关怀。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  相似文献   

16.
从案例看数学教学中的有效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教师已形成了一种共识: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当课堂偏离了预设的轨道时,教师要运用智慧.即时调整或改变预设的计划,促进有效生成.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高中生物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生成性课堂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的个性化建构,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理念是基于课堂教学的学生生命观和人文关怀。正如钟启泉先生所说:“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  相似文献   

18.
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如何把握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流动,实现动态生成的教学,  相似文献   

19.
如何引导那些以生命为载体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构建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新课堂,使数学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涌动生命的灵性呢?一、预设教学设计。促进动态生成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就必须改革“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主动发展的需要,为课堂的动态生成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20.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做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与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注重过程与方法、强调课堂的动态生成不谋而合.所谓课堂动态生成就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