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一、练习手段选择的依据自垫球在本案例中出现两次。第一次是在准备活动后,笔者认为这次出现不合理,因为,在没有把握确定学生掌握排球技术的前提下,就让学生进行自垫练习,有的学生对何谓自垫球都不清楚,哪来的兴趣学习,正确的做法是让学生"玩"球,在玩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动作表现的亮点,然后让其进行展示,这样  相似文献   

2.
<正>一、自垫球+六边形练习目的:明确双手下手垫球的练习手型、击球点;发展灵敏素质和下肢力量。练习方法:每名学生1个球,站在边长为1.5m的六边形内,进行连续的自垫球练习,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将球接住,从六边形内,用双脚跳的方式跳到外区,先沿顺时针方向跳跃,再沿逆时针方向跳跃返回,并进行计时,比一比哪名学生先快速完成跳跃(图1([1]))。  相似文献   

3.
赵兵 《体育师友》2006,(4):30-30
1.“8”字接力 方法:在场地上画一条起跑线,线前10米和16米处并排画两组直径为5米的圆圈(每组两个,两组间隔6米)。把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分别成一路纵队面对圆圈站在起跑线后,各队第一人手持接力棒。教师发令后,各队排头立即按规定路线绕过两个圆圈,跑一个“8”字形,回到起点把接力棒交给本队第二人,自己站到队尾。依次进行,先跑完的队为胜。此游戏还可拓展为篮球运球、排球垫球“8”字接力。  相似文献   

4.
活动一:对墙垫球 方法:在墙上画一圆圈(直径lm、3m高为宜),学生对准圆圈垫球,使球每次能打在圈内.距地面高度以学生实际情况为准.  相似文献   

5.
严锋 《体育师友》2009,32(5):26-27
排球的自垫球技术,是学生学习和掌握排球运动的基本入门动作技术之一。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采取“抛——垫——接”的教学方法,即学生在尝试自己抛球、垫一次成功球、接住球的过程中,通过切身体会,逐个感受自垫球的动作要领,以初步形成自垫球能力。并在尝试连续垫多次成功球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和巩固自垫球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正> 一、简化器材法 1.在较近的两棵树、电线杆、篮球架、木桩之间拉条绳,即可练习发球。如果地面平坦,还可进行扣球、拦网等练习和一般比赛。 2.人多球少,学生技术水平较低时,用系有长绳的网兜装一个球,挂在高处或由教师拉着让学生练习传球、垫球、发球、接发球及防守等。二.附加运动量法在人多球少运动量较小的情况下,可在练习各项技术时,附加一定的徒手练习。例如,徒手模仿三次起跳扣球后,再实扣一次球;发一次球后,做一组俯卧撑(10-15个);传一次球后,跑一个小圈等。  相似文献   

7.
耿华 《体育教学》2003,(5):42-43
1.设计说明本课在设计过程中,打破了以往先讲技术并示范,后让学生按教师要求进行学习的教学模式,而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对技术动作掌握情况为依据(如学生愿从排球的垫球学起)来进行设计的。具体设计过程如下:游戏练习活动操观察练习———展现自己的想象———发现问题模仿练习———师生示范、模仿练习———解决问题运动练习———自选练习———初步形成适合自己的垫球方法反馈学习———个别示范———找出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隔网对练———体验成功练习的喜悦———强化技术生活游戏———利用生活游戏提高…  相似文献   

8.
<正>一、事件的起因高一排球选项教学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已经完成。为了检查教学效果,我选择了最基本的正面双手垫球技术进行测试,要求学生垫球30次不掉地,外加技评。测试程序:自己认为能达到要求后,方可进行测试。刚开始,  相似文献   

9.
<正>一、保护功能初学排球,很多学生因为垫球时手腕疼痛而害怕排球练习。用泡沫网可有效地解决这种困难,练习排球垫球时将泡沫网套在手腕上,垫球时能有效减轻触球部分的疼痛感,且不影响垫球效果。  相似文献   

10.
<正> 一、助跑练习 1.半径为5—6米的圆圈加速跑和半圆加速跑目的:体会弧线跑的运动感觉和弧线跑的正确方法。方法及要求:圆圈跑1—2次,较快速的半圆跑2—3次。要求身体向内倾斜。 2.直线进入弧线的加速跑  相似文献   

11.
<正>一、教学妙招妙招1:"插"动作要领的训练辅助器材:木板方法: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一组学生双手双臂托住木板,将木板迅速插入另一组学生抛过来的球下将球挡回去,比比看谁挡回去的球最多。练习垫球"插"得快、"插"得准。实效:学生垫球"插"得及时准确。妙招2:"夹"动作要领的训练辅助器材:软式排球方法:用上臂将软式排球夹在两臂之间,两手臂必须伸直进行垫球练习或徒手模仿垫球练习,让学生体验夹臂感觉,建立正确的动作概念。实效:学生养成良好的垫球夹臂习惯,  相似文献   

12.
<正>一、空踢——练基本动作及自身平衡感练习方法:在平整的场地上,画出直径2~3米的圆或20米的直线。练习时,学生沿直线(踩线前进)或沿圆圈(横向移动),做毽子左右脚交替进行的"盘踢"重复练习,在练习  相似文献   

13.
在日常排球垫球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一少部分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在老师或同伴的帮助下,能够顺利完成简单的排球垫球技术练习动作,而另外一部分学生则不能完成。究其原因是:少数来自县城的学生玩过或接触过排球,而来自农村的学生则没有,甚至有个别学生还没有见过排球。所以在排球垫球教学的开始阶段,排球满场滚,学生到处跑着捡球的现象时常发生。  相似文献   

14.
正一、立定跳远的规范动作全身放松,两脚开立与肩同宽,预备摆臂,身体半蹲,两臂上摆,脚尖蹬离地面,腾空展体,收腹,伸腿,落地,两臂积极前伸。二、针对规范动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的专门性练习方法(一)预备摆臂预备摆臂时,下肢需要做到一伸(两腿伸直)二屈(屈膝)降重心的发力顺序,动作要协调、流畅。至于摆臂的次数,有的人认为两臂摆动一次最好,但在实际练习中,摆臂的次数应该根据各人的习惯而定,建议不超过3次,如果预摆次数多就不要急于屈膝。针对"一伸二屈降重心"采用的练习方法:1.技术动作。原地练习摆臂3次,让学生原地起跳;在草坪上或沙坑里连续纵跳5次。让学生把立定跳远的摆臂动作能连续协调地做好。2.力量方面。两个学生推小车距离20~30米、卧推哑铃或杠铃6次×6组、站在与墙保持1米左右的距离推墙10  相似文献   

15.
<正>一、做标记在练习时,教师不要立即丈量学生的练习成绩,让学生只知道一个大概的成绩。学生投完第一投后,在落点处找一个容易看得清的标志物作为标记,学生第二投成绩如果超过第一投的成绩,标志物前移,如果成绩不如第一投远,标志物不动。当学生的成绩有所提高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让学生在热烈的气氛中知道自己的进步,从而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练习时,宜分组进行,统一起投线,每组的人数一般为8~10人;一组练习时,另一组看落点和移动标志物,每组投8~10次后互相交换进行练习。  相似文献   

16.
<正>一、率先垂范,惩罚自己教育学生案例一:有一次,由于路上堵车,笔者上课迟到了5分钟,到场后看到学生依然在有序地练习,笔者很愧疚;集合后,笔者向学生做出了解释和道歉,并自罚20个俯卧撑,随即学生的掌声响了起来。(万立江老师提供)分析: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违反常  相似文献   

17.
在排球教学与训练中 ,对排球的控制能力是教学与训练的重点之一 ,是保证各项技术合理运用和正常发挥的基础。笔者在多年教学与训练实践中发现对墙练习对提高排球控制能力 ,促进技术进步具有良好的作用 ,且简便易行 ,效果显著 ,便于推广。一、对墙传、垫球练习通过不同方法与形式的对墙传、垫球练习 ,使练习者形成正确的传、垫球技术动作 ,用力方法 ;强化判断移动的意识 ;提高反应速度 ,控制球能力和传、垫球准确性。(一)对墙传球练习方法。1 单人连续对墙传球(图1) :准备姿势开始 ,以不同距离、不同高度和限定反弹点(墙上画圈或其它…  相似文献   

18.
拜读了本刊2002年第5期《在中学排球传、垫球教学法中巧用“网袋”》一文,感到方珊擎老师的方法从根本上解决了球的不可控性这一问题,也能在短时间内提高学生的基本技术,但是笔者有几点异议和补充。1.垫球教学的练习(2)中说“将网袋线绕在自己的手腕上练习自抛自垫或连续垫球。”在这里如果网袋线过长,则很易使网袋缠在手臂上,势必会影响练习;如果线过短则不易控制球,假如能自由控制球,网袋便是多余的了。2.网袋的大小文中也未作说明,据文中附图可以看出网袋比球大了许多,这样不能使网袋紧贴在球上,所以在传球练习(…  相似文献   

19.
一、在高抬腿与小步跑练习中的应用练习方法:在距离20米的两条平行线之间,间隔20厘米摆放多个沙包。练习时,学生从起点开始做高抬腿或小步跑,依次跑过各个沙包,在完成所有沙包后,快速向前冲出15-20米。练习要求:1.小步跑时,踝关节灵活发力蹬扒地面;2.高抬腿时,膝关节抬至腰部,然后迅速下  相似文献   

20.
陈权 《体育教学》2003,(5):37-37
一、提高学生脚步移动能力的垫球趣味练习l.左右移动垫球练习三人一组,两人相距3m左右站在一侧(队员②③号),各持一球,练习者相距3m左右站在另一例(队员①号)。练习开始时练习者①正面垫起②抛来的球后,迅速向右移动正面垫起③抛来的球,再迅速向左移动正面垫起②抛来的球。如此练习2~3分钟后换人练习,让每一位队员体验左右的并步、滑步和交叉步的步法,如图1所示。2.前后移动垫球练习四人一组,三人(队员①②③号)前后站立距离1m,另一人(队员④号)相距排头队员3~4m为供球者。排头③队员垫起供球者的上手发球后,迅速移动到排尾(采用后退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