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观坚持了道德的理性本质,反对道德学说中的反理性倾向;主张“教化理性”,即与情感感受、行为相交融的理性,认为在道德上,理智德性表现在它能为行为提供正确的原理,能进行实践的思考、推理、谋划;伦理德性则表现为由风俗熏陶而成的情感的中和和行为的合宜。  相似文献   

2.
在关于道德行动的正确目的如何获得的讨论中,由于亚里士多德一方面认为伦理德性给予目的,而伦理德性又是灵魂中非理性部分的德性;另一方面,他又认为伦理德性是非理性部分听从理性的德性,而且伦理德性不能离开实践智慧而存在,因而对于道德目的的确立问题的讨论就出现了理智主义与非理智主义之争。通过对不同主张的分析可知,尽管伦理德性是灵魂中非理性部分的德性,但却是非理性部分听从理性的德性;其形成,即习惯化过程本身就需要理性的参与;并且,道德目的在确立及其实现过程中受到理性的规定。如此,这一方面反驳了非理智主义者所认为的伦理德性给予目的是一非理性过程的主张,另一方面又分析了理性因素在目的确立过程中的具体发生及其功能,从而辩护并推进了理智主义的主张。  相似文献   

3.
论制度德性     
制度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正式规则。制度德性的本质是公正。制度的形成和安排受一定时代伦理精神的关照而具有道德教化价值,制度德性通过制度环境和制度实施而影响人们的道德品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4.
论制度德性     
制度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的正式规则。制度德性的本质是公正。制度的形成和安排受一定时代伦理精神的关照而具有道德教化价值,制度德性通过制度环境和制度实施而影响人们的道德品质的养成。  相似文献   

5.
公正亦即正义,为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亚里士多德把公正理解为人的伦理德性,人的行为善良、合乎“中道”(中庸)原理就是公正德性的体现。在他看来,公正既是总体德性,又是部分(个别)德性,而分配公正就是作为部分德性的公正之一种。分配公正的基本内涵和原则是各取所值或比例平等,根据是人的价值和才德。分配公正是城邦稳定和谐、幸福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德性伦理是一种关注个人道德认识和道德修养,立足于个人道德品质的提高,并以实现主体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为终极目标的道德。德性伦理要求校长成为德性领导,校长德性领导应注重在真正的"人的意义世界"中展开其领导行为;要慎用权力、以德服人,重视道德领导的价值;应成为学习型领导者,并自觉提升自身领导力。  相似文献   

7.
德性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在《尼各马科伦理学》、《大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等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就德性的内涵、德性的本质、德性的类型、德性的形成、德性的培养、伦理德性和理智德性的相互关系及其具体表现形式等内容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分析,奠定了西方伦理学德性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德性伦理何以可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存本体论的建立为德性伦理提供了本体论的基础 ,在此基础上的生命存在在德化的过程中 ,体证着德性—规范—德行在生命过程中的统一 ,在德化的切己存在样式中 ,德性伦理化解了善与恶、善与善、生与死的冲突 ,最终在个性人格的不断完满自足过程中 ,为德性伦理找到了可以落脚的基点 ,使德性伦理在生活世界中获得了理性和实践的双重确证  相似文献   

9.
亚里斯多德的理性主义人生观典型地表现在《尼可马科伦理学》一书中。他认为人的功能是理性的现实活动,这种活动促使人寻求真理,改善人的德性,决定人的本质。人的灵魂中也有非理性部分,它们对人的行为起着积极的或消极的作用。因此人的非理性部分应当接受理性的统治和范导,人必须选择自己的欲望,选择的根据是理智。德性和善良是做好人和好事的尺度,它们的总体表征是公正。中道是伦理德性的核心。亚氏理性人生哲学的要义是要用理性来指导人生,观照自爱,观照生命。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之后,西方德性伦理的复兴成为当代伦理学发展的前沿领域。在德性伦理过程的发展中,麦金太尔、威廉斯等人认为,自近代以来,德性的失落与现代道德哲学中过度扩张理性以构建所谓的规则密切相关。他们就此批判康德的理性和绝对命令,力主伦理反理论的思想,开创了反理论的德性伦理思想的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