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生态安全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能超长期地保持稳态延续的态势,是各民族文化生物性适应积累的总汇.生态人类学关切的生态安全问题,主要是人为原因导致的生态改性.任何形式的生态改性,都应当定义为生态不安全.生态人类学认为,导致生态灾变的原因主要是人类错误地使用了不适应所处生态环境的资源利用办法和管理办法,从而导致了人类活动与所处自然生态系统的不相兼容.生态人类学强调从人类文化的属性出发,以资源利用和管理模式的多样化去缓解人为生态灾变,乃至根除人为生态灾变.  相似文献   

2.
杨素香 《教育与职业》2006,(20):106-107
人类学是一门广泛地研究人类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生物特性和社会特性的科学。人类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是语言人类学,它从语义出发研究语言的社会文化功能;而语言学是研究人类语言系统的性质、结构及发展规律的学科,其分支之一是人类语言学。因此,人类学和语言学不论从研究内容还是研究方法上都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语言、教育等不同的层面去理解它们的关系。本文旨在讨论人类学对语言、语言学习、语言教学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使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即时互动,开放的社会,成人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改革,不断完善,步入了另一个瓶颈突破时期.此时,用教育人类学立场去解读成人教育的含义,用教育人类学的独特视角去审视成人教育,指导成人教育研究,对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文化人类学和审美人类学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美人类学是由美学和文化人类学相嫁接而成的交叉性学科.虽然它吸纳了文化人类学的一些理念和研究方法,两者之间存在着多重交叉的密切联系,但是两门学科的学科背景、学术视野、研究对象、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文化人类学以"文化"为研究的主题,对人类创造的文化与人的发展相关的一切问题进行研究,它侧重于对人类文化的描述,以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多样性.审美人类学以人类精神文化中的艺术现象和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侧重于从文化的整体出发来研究存活于民间的"活态的"审美经验.审美人类学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采取跨学科,多元方法的并用,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和理论概括.  相似文献   

5.
生态人类学是从文化人类学中孕育出来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因此,生态人类学理所当然继承文化人类学的研究传统,以人类社会中的各个民族及其文化作为研究的单元。但生态人类学作为独立于文化人类学之外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理论建构既不能完全趋同于文化人类学,又不能完全依赖于生态学。在总结文化人类学与生态学一个多世纪以来研究经验前提下,生态人类学提出了自己的三大立论公设,以利使自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相似文献   

6.
全球化使人类社会成为一个即时互动、开放的社会,成人教育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改革、不断完善,步入了另一个瓶颈突破时期。此时,用教育人类学立场去解读成人教育的含义,用教育人类学的独特视角去审视成人教育,指导成人教育研究,对促进成人教育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生态人类学对环境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并随着科学的发展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主张。凯.米尔顿的《多种生态学:人类学,文化与环境》一文为我们认识环境问题、把握生态人类学这门学科的发展脉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艺术人类学与艺术教育刍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不断地思索人类艺术创作的根源、思索文明进步的得失、体味人类原本的自然生命力,以文化人类学的观点阐释艺术, 对于走出审美误区,回归艺术的"纯"与"真"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当下的艺术教育也有着新的启示和新的视野艺术人类学与对物质的研究密不可分,本文拟从这些角度对艺术做一些新的探索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19世纪的德国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威廉·冯·洪堡特从人类学的角度考察语言,分析语言中的"精神力量",认为语言既能揭示未知真理,体现普遍的人类精神,又能揭示不同的世界观,反映不同的民族精神.洪堡特从这一角度出发,研究人类普遍语言学,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语言学理论,在语言学史上有重大建树.  相似文献   

10.
运用生态世界观,从人类生命的生态学思维对体育进行审视,从而把握体育的生命意蕴和人类学内涵,阐述体育何以在人的生命生态中发生,又何以对人的生命生态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诊断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基于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的区域组合,得到中国旱灾中心与农业承灾体的分布规律;选择雨养农业(兴和)、灌溉农业(邢台)和水田农业(鼎城)为主要承灾体类型(典型区),构建了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诊断指标体系;提出脆弱性评价的区域模型,即:雨养农业的易损-适应模型、灌溉农业的生产-生活压力模型和水田农业的需水-灌水模型,并以兴和为例,进行了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评价;依据构建的3个典型农业旱灾承灾体脆弱性形成机制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提出制定适应降水变化的波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区域政策、建立农业生态-生产范式、建立“水银行”管理机制、建立用水效益和开源节流的评估体系以及加强“截水—抽水—控水”为一体的灌溉系统工程建设,提高灌溉应急能力等对策,以期为农业旱灾的防御和减灾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城市污水生物脱氮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干旱、严重缺水的国家,随着城市化率的不断提高,污水量大幅度增加,自然水体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符合标准的可供水源急剧减少,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降低排水中氮的含量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本文全面总结了城市污水生物脱氮工艺研究现状,并分析了目前生物脱氮工艺存在的问题及生物流化床工艺的特点,指出生物流化床技术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高效节能的废水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3.
摘要分析了西南岩溶石山区石漠化形成的自然和人为原因,着重从板块运动、岩性、气候、水文、土壤及人类活动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揭示不同的岩溶地貌发育因素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的地貌景观类型.  相似文献   

14.
廉睿 《唐山学院学报》2016,29(2):40-44,85
基于法律文化学的视角,可以对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作出考察和解读。应用法律多元主义从文化理论层面对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的价值进行论证,而应用"活法"理论则可从文化之实践层面对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存在原因作出剖析。作为一个庞杂的习惯法系统,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包含着壮族习惯法、苗族习惯法、傣族习惯法、瑶族习惯法等子系统。在我国西南地区,这些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命运不但取决于其自身能否实现良性发展,更取决于它能否与"国家法"之间构建起良性互动关系。对于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合理内容,民族自治地方应通过自治条例或单行条例的方式予以吸收,而对于其中部分落后内容,"国家法"应予以明确摒弃,唯此方为实现两者良性互动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总结竞争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西南喀斯特旅游的竞争要素分为基础性竞争要素、提高性竞争要素和可持续性竞争要素,竞争特点具有替代性一互补性;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西南喀斯特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并对云贵桂三省区的喀斯特旅游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了广西的喀斯特旅游竞争力大于云南和贵州,云贵竞争力大致相当,以云南稍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西南地区大规模的建设有两次:一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二是在三线建设时期。抗战时期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西南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西南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奠定了一定基础。本文拟对这一时期的西南建设做一述论。  相似文献   

17.
基于旅游业发展的五类要素,选取22个业绩指标构建旅游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以大西南旅游圈为视角,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数据极大值标准化法对西南六省(市、区)进行旅游业竞争力测评。结果发现大西南旅游圈内部发展存在旅游产业结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区域旅游合作与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国家蜡染文化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蜡染作为我国西南和东南亚广大地区共有的一种民族艺术形式,其纹样呈现出来的多种艺术风格饱含着各民族的情感、审美情趣及价值取向,所反映的是我国西南和东南亚各民族之间相似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9.
教育系科在西南联大的发展规模居于较高水平,并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色,为中国教育系科的承接和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文章介绍了西南联大教育系科的功能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生源力量、教学管理、学生活动。这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教育系科的发展要注重"社会应用性",讲求效益、实用;重视社会服务;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营造宽松自由的治学环境。  相似文献   

20.
西南三省的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但开发程度低。经营粗放。发展整体性差。组合效益低。文章通过对西南三省旅游资源的分析,从整体对其进行了分区及评价。并提出了其开发的市场条件。最后阐述了都江堰这个“旅游品牌”的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