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本文详细分析了公文写作课程的本质特征,结合"梦想剧场"栏目的相关特色,提出了"三段论"互动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将对公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黎明 《文教资料》2008,(6):148-149
公文姓"公",是命题作文."公"字包含两个元素:国家公务和规定格式.也就是说,公文既体现了明显的国家意志,又有其严格的规定模式,因此,在写作过程中是要受到一定的制约的.然而,毫无节制的"程式·化",其结果必然是体式老套,结构单一,内容枯燥,缺少新意,千篇一律,套话连篇的"八股文".公文写作在守"公"的前提下,还要敢于突破创新,显现写作者的个性特点,也就是说要敢于立"己".  相似文献   

3.
当下,"功能写作"引起了较多教师的关注,它从系统功能理论出发,立足于功能的考量,整体考虑指导学生进行功能性的言语表达,系统观照作者、语篇与读者几者间的关系。功能写作鼓励学生将写作当作"语用"的手段,让写作内容作为一种交往载体,作者要具备读者精神。从语用学理论、欣赏型探究理论、接受美学理论以及元认知等视角探索"功能写作"话语下的"读者精神"涵育问题。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实用写作功底的深浅和书面表达能力的高低,对一个人的就业和其个人发展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围绕高职院校应用写作课程公文写作的教学实际,从如何搞好课程建设、公文写作教学定位和实践教学几方面探究公文写作教学思路和模式。力求为当代高职教育如何在理论和实践能力两方面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拓展能力"以及"应用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的"读者重要理论"、"视野期待理论"、"空白理论"对目前高职教育教学改革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批判地借鉴接受美学中的有关理论于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6.
公文是依法行政和进行公务活动的重要工具,这是公文的本质属性,因此公文写作要有工具性意识,即公文写作要有明确的意图和目的意识、强烈的政治意识、严谨的程序意识、严格的规范意识和实在的功用意识。  相似文献   

7.
《文心雕龙》公文写作理论之管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勰的《文心雕龙》蕴涵着丰富的公文写作理论 ,本文试从公文的地位和作用、公文写作的指导原则、公文的文体分类、公文的格式要求和写作要领、公文的风格、公文写作的构思与谋篇、公文写作中的思想提炼和遗词造句、公文的修饰、公文写作者的素养以及公文的发展等十个方面对其进行阐述 ,以期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对于现代公文的写作发挥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公文写作课程是对公文写作进行理论学习、研究和写作训练的一门公共课程。根据多年来公文写作的教学经验,并通过引入大量公文写作实践教学案例,阐述了公务文书写作的基本理论和一般规律,以便为学生将来在工作中能写出规范的常用的机关文书,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  相似文献   

9.
晁错是西汉公文写作的个中翘楚,在中国公文发展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晁错的公文不可避免地受到先秦散文和汉赋的影响,但其作品绝不等于"文学作品"。把晁错的公文当作"政论文"或"散文",那是文体的"误读",是对中国公文发展史缺乏认识的表现。晁错的公文写作实践表明:公文写作并不简单地局限于对正确公文格式的把握,它需要具有政治家的睿智和谋略。或者说,公文的写作不光是文字技巧的问题,它需要熟悉公务管理、熟谙安邦治国之道。  相似文献   

10.
当前,《公文写作》实践课程存在教师布置实践任务未能契合真实岗位要求、缺少场景模拟、案例单一等问题。为此,《公文写作》课程教师要明确公文写作课程在专业学生就业方向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公文写作理论水平,到各部门办公室顶岗实践,同时,定期深入公文写作一线调研。  相似文献   

11.
写作除经历了预写、初稿、修改、重写这样一个显性过程外,写作意义还经历了由自我至读者到文本这一往返交互于作者内心的隐性过程。在隐性过程中的由自我到读者这一往返交互过程中,关注读者、读者顺应,对学习主体的英语写作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曹雪芹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尊重读者的阅读选择,能和读者平等相待。他重视作品的愉世功能和审美功能,体现了“著书当为读者谋”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3.
伴随读者在文学活动中主体地位的突显而来的是各种读者概念的出现。本文主要分析西方接受反应文论中有代表性的读者概念,它们是里法德尔的“超级读者”,伊瑟尔的“隐含的读者”,费什的“有知识的读者”和艾柯的“标准读者”,指出这些读者概念在理论上的成就以及在实践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4.
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 ,对大中专学校图书馆读者的心理进行分析 ,提出应采取措施 ,帮助违章读者克服违章心理 ,减少书刊损失 ,做好文献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
双层叙事的提出意在探求《一个人的遭遇》与《活着》文本审美价值相似性产生的叙事技巧上的缘由。认为两部作品具有双层叙述结构,第一叙述者与第二叙述者的层次使作家能够从题材本身的客观限制中解放出来,从而发掘题材在写作上的最大可能性。这一结构方式能够突破对作家的限制的同时也改变了一般阅读状态下读者的姿态。赋予读者以叙述上的参与与阅读时的对话姿态。双层叙事使读者与第一叙述者展开对话而与第二叙述者保持距离,形成阅读时的第三者角色,一方面参与叙述建构,另一方面保持对叙述的批判与思考,形成一种“间离化效果”,是能够将读者引向深入思考状态的理想叙事方式。余华与肖洛霍夫的这两部作品提供了双层叙事结构的经典范本,同时他们在具体叙述选择上也有所侧重,但在阅读效果与文本审美趣味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6.
接受反应文论认为读者是文学活动的主体,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文学意义的最终实现取决于读者的能动性阅读和接受。本文运用文学接受史中的典型例子阐述了读者创造性阅读的重要意义,指出读者在文学接受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对于作家的文学创作起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图书馆工作的中心任务是读者工作,要想做好读者工作,就必须探讨读者心理。本文重点阐述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阅读需要、阅读动机、阅读兴趣。这些内容属于读者个性心理倾向的一部分。通过对读者心理理论的探讨,在实践中尽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地为读者服务。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认为,任何文本都存在意义上的空白,即不确定性,它是召唤读者参与文本意义构建的基础.由此,作为译者的读者在解读原文的过程中必然会渗入自己的主观成分,又因为两种诗学观念和语言的差异,译语文本难以保留原有的空白.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原文空白进行无休止的填充,即过度地发挥审美想象.  相似文献   

19.
在网络环境下,随着献载体和献信息资源的迅猛发展,读需求也发生了相应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三大特点,读需求赖以满足的经济基础是经费,而经费短缺是全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普通存在的现象,为把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快捷,有效地满足网络环境下的读需求,采访工作应树立“读第一”,“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并通过建立信息反馈系统,优化配置各类资源及实行协同的采访方式这三种对策加以解决与满足。  相似文献   

20.
读者与图书馆发生联系中客观存在着法律关系 ,图书馆工作的开展也需要法律的规范。随着我国法制进程的加快 ,读者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相对于读者法律意识较强 ,图书馆立法呈现滞后状态。新形势下的图书馆实践呼吁图书馆立法。图书馆的立法应包括三个方面 :图书馆及其从业者、读者的法律地位以及知识和信息的传播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