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大强度有氧训练对中长跑运动员身体机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2名南京工业大学田径队经过系统训练的中长跑运动员,参加大强度有氧训练的实验,并对他们进行相关运动能力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研究表明:大强度有氧训练,对无氧能力和有氧能力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机体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性生物学刺激。建议在制定大强度有氧训练计划时,应合理采取提高快速能力的训练手段,同时注重训练全过程中的运动营养补给。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如何提高冰球运动员的有氧与无氧代谢能力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在训练中提高冰球运动员有氧与无氧代谢能力的一些建议,仅供冰球运动训练界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拳击运动员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的影响,拳击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选取了高水平拳击运动员30人,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对两组拳击运动员进行两次相同的拳击训练,实验组在额外训练的基础上在低氧训练室进行常压训练,对照组只在常氧条件下进行锻炼。所有运动员干预6周,每周训练3次,每次45-50分钟。在干预前后对所有运动员进行无氧Wingate测试和有氧分级测试。结果:研究表明在无氧方面,实验组干预前后无氧功率显著提高(P<0.05),由976w提升至1021w,达到峰值功率的时间显著降低(P<0.05),由6.27s降低到5.25s,而对照组无氧功率和达到峰值时间变化并不显著(P>0.05),且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无氧功率和达到峰值时间变化明显更优(P<0.05)。在有氧能力方面,两组拳击运动员干预前后最大摄氧量均没有明显的变化。结论:本研究认为,间歇性低氧训练能有效提高拳击运动员的无氧能力,而对有氧能力的改善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胡胜 《当代体育科技》2020,(7):29-29,31
本文通过综述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生理学基础以及循环训练法方式方法,探讨循环力量训练与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直接的关系,旨在为运动训练提供训练指导。有氧工作和无氧工作能力是运动员选材的重要依据,也是国民体质健康和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要内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是运动训练和体质健康的重要评价手段,其训练方法多种多样,其效果差异也较为明显,目前的循环训练已经是运动训练研究的热点,因此,探讨和综述循环训练与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的关系,尤为重要。本文就循环力量训练的方式方法对有氧和无氧工作能力影响做一综述,对运动员的运动训练和大众科学健身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机体有氧代谢能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笔者通过间歇性低氧训练 (IHT)对机体的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内分泌和有氧代谢酶类等方面影响的文献综述 ,说明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机体有氧代谢能力的影响 ,为进行间歇性低氧训练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为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对大强度有氧训练的机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2名经过系统训练的中长跑运动员,参加大强度有氧训练的实验,并进行相关运动能力指标和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研究表明:大强度有氧训练,对无氧能力和有氧能力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机体有一定程度的破坏性生物学刺激;建议在制定大强度有氧训练计划时,应合理安排提高快速能力的训练手段,同时注重训练全过程中的运动营养补给。  相似文献   

7.
有氧和无氧耐力是耐力项目训练的重点,也是当前运动训练界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关注并极具争议的问题.专项耐力对有氧和无氧能力具有不同的需求,它们二者之间的比例是专项耐力形成的重要依据.同时,有氧和无氧能力在横向和纵向还呈现出相互支撑和制约的动态变化关系,该关系对耐力训练,尤其是专项耐力的训练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试论武术项目供能特点及其训练的科学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术项目按运动形式可分为功法运动、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3大类。各类武术项目的供能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各种供能方式在武术不同项目中所占的比重也不同。针对武术各项目的供能特点,对武术训练科学化进行探讨,提出武术科学化训练应该建立有氧训练与无氧训练相结合的训练模式、科学安排3个能源系统在训练中的供能比例、重视非乳酸无氧代谢能力的训练、加强机体耐酸能力的训练、发展结合技术的速度耐力训练、散打训练应增加发展耐力素质的内容等武术科学化训练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9.
目的是通过实验对大鼠血气分析指标进行测试,进一步研究间歇性低氧训练对有氧代谢能力和酸碱平衡代谢作用的机理。选用健康纯种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低氧组、运动组、运动低氧组。NS组自由活动和摄食;HS组进行间歇性低氧训练;NT组进行无负重自由游泳训练;HT组每天先进行运动训练,然后进行间歇性低氧训练,运动和低氧训练的方式和负荷安排同NT组和HS组。3周正式训练后测试并比较各组血气指标。结果表明HS组动脉-静脉O2cont差值比NS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HT组比NS增大,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组动脉-静脉SO2差值的变化与O2cont一致。HT组静脉pH、BB、SB、BE均比NS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为间歇性低氧训练可通过增加组织摄取、利用氧的能力来提高有氧代谢能力;间歇性低氧训练与运动训练相结合可增加血液的碱储备和缓冲酸性代谢产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本文观察了16名女子赛艇运动员30周训练期间有氧和无氧代谢运动能力的变化。前13周以力量训练为主,后17周以专项训练为主。观察发现过多力量训练无助于有氧能力发展,在专项训练期,应保持足够强度才能在发展有氧能力的同时提高最大乳酸值。  相似文献   

11.
训练科学、科学训练与训练科学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阐述了训练科学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对训练工作的依附、综合性和对因果关系的密切关注等);说明了科学训练与非科学训练的界限,以及存在的种种矛盾(如整体与局部、规律与事实、突变与渐变等);阐述了训练科学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实施过程,提出了训练科学化即训练效益最大化的见解。  相似文献   

12.
训练科学、科学训练与训练科学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阐述了训练科学的定义和基本特征(对训练工作的依附、综合性和对因果关系的密切关注等);说明了科学训练与非科学训练的界限,以及存在的种种矛盾(如整体与局部、规律与事实、突变与渐变等);阐述了训练科学化的基本精神及其实施过程,提出了训练科学化即训练效益最大化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传统高原训练、HiLo训练及间歇性低氧训练是三种比较热门的训练手段,每种训练手段都为国内外教练员所广泛采用。本文从历史角度、训练方式、负荷以及其运动生理学基础几个层面对这三种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比较,以期为为广大体育科研工作者和教练员进行深入研究和制定训练计划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耐力运动员较少进行力量训练,主要担心肌肉肥大对毛细血管和线粒体功能产生潜在负性的影响。但是肌肉的无氧工作能力、肌肉力量和肌肉的爆发力可能影响耐力运动项目的成绩。力量训练能够提高神经肌肉特征和无氧代谢能力。耐力训练中嵌入力量训练的训练模式可能有助于提高耐力性项目成绩。  相似文献   

15.
认识经验训练发展理性训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邓运龙 《体育科学》2004,24(9):41-47
对“经验训练”的认识,不仅涉及到评价,更重要的是关系到运动训练的发展方向。从对“经验训练”与“科学训练”辨析入手,较系统地提出了对“经验训练”的6点认识:经验训练是运动训练发展进程中的基础阶段;经验成分始终伴随着运动训练发展的全部过程;经验行为包含有理性认识因素;经验材料是运动训练发展的宝贵资源;经验训练阶段.必须发展到理性训练阶段;经验积累与理性训练阶段交替循环发展。并提出了发展理性训练的3个重点环节:发展专项运动训练理论;畅通理论指导运动训练实践的中介;形成科学的“训练观念”。  相似文献   

16.
在射箭运动中,良好心理素质对于射箭运动员是至关重要的。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对心理训练方法中的模拟训练进行研究,指出通过心理训练方法中的模拟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7.
训练经验是训练科学的基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运动训练实践的客观规律出发,阐述了经验与理性认识、经验与不确定因素、经验与个体化特点三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充分说明训练经验是训练科学的基石,只有把训练理论和训练经验紧密结合起来的训练,才是真正的科学训练。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排球意识的形成过程及其在训练和比赛中的意义,提出了在技术训练过程中,必须同时进行排球意识的培养,才能把学与练,用与变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9.
运动训练方法是运动训练的指导工具。运动训练手段是运动训练的实践工具。运动训练方法和运动训练手段的含义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指训练过程中所采用的途径和方式。后者是指训练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练习动作,是前者组成的要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从体育教学研究谈体育教学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育教学是在教育目标下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师生互动过程。教师依据学习的原理原则,通过各种运动项目与运动设施为媒介,以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培养其健康、快乐身心的过程。通过对体育教学的研究,把研究成果应用到体育教学改革中,对于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