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自然课教学的特点是实验多,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这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符合小学生“动作识记优于机械识记”的思维规律。实验时要充分让学生质疑、讨论、谈体会,课堂上“乱”味十足也未尝不可。一、“引乱”激兴趣“引乱”的目的是提起学生的实验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摩擦起电》一课,课前我准备厂多张大小一样的吹塑纸以及浆糊、双面胶、透明胶、水、磁铁  相似文献   

2.
杨春美 《文教资料》2008,(35):116-117
本文从要让学生充分"读"、要让学生"读"出自己、要让学生"读"出空白、要让学生有个性地"读"、要让学生"读"出疑惑、要珍视学生"读"的独特感受六个方面展开阐述.旨在提倡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独立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低年级认识的汉字是1600~1800个,要求会写的生字是800~1000个.如此大的识字量,学生要学得好,记得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且,要求学牛认识的字,除了要在本课认识外,在其他语言环境中也要求认识.假如一味地让学生机械识记,重复抄写,必然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兴趣,弄得学生厌学,老师厌教.如何让"识字"充满情趣,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完成这项学习任务呢?  相似文献   

4.
选课背景: (1)学生从小就接触苏轼,但一直对其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识记苏轼的作品,更准确地理解苏轼作品的内涵,特设此课.  相似文献   

5.
1.大胆地"放"."放"就是充分给学生自主权.课前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寻找适合自己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活学生自身学习的潜能,体验解决问题之后的快乐.  相似文献   

6.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主要以识字教学为主.然而,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大难点就是识字量大.<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汉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而中国的汉字难学、难记,枯燥无味的识字活动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感.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愉快地识记这么多的"生字宝宝"呢?笔者有如下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作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并和听话、说话有紧密的联系.然而,在最近几年中,小学生识记汉字滑坡的现象很严重,以至于刚学完的生字,下一节课就记不住了,忘得一干二净.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近几年的探究和实践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有意识地通过"再现"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因为"再现"是克服遗忘的有力武器.那么,怎样把"再现"这一有力武器合理地应用到帮助学生牢记生字的教学实践中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作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并和听话、说话有紧密的联系.然而,在最近几年中,小学生识记汉字滑坡的现象很严重,以至于刚学完的生字,下一节课就记不住了,忘得一干二净.针对这一现象,笔者在近几年的探究和实践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有意识地通过"再现"帮助学生识记生字,因为"再现"是克服遗忘的有力武器.那么,怎样把"再现"这一有力武器合理地应用到帮助学生牢记生字的教学实践中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9.
浮力"是初中力学中的重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但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实验教学的潜在功能,精心、巧妙地设计好实验,不但可以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 "类比"引入学生对"浮力"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只是从"木块能浮在水面上"等常见现象简单地引入"浮力"概念,势必导致学生对"浮力"认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如果设计以下"类比"实验引入,就会使学生感到自然而然、水到渠成。在水平台面上放一木块,让学生分析木块的受力情况,建立"平衡思想",然后把木块…  相似文献   

10.
年、月、日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教学重点,认识平年和闰年是这部分知识的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构建呢?在充分研读课标的基础上,我尝试应用表格的方式,借助生活中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推测、计算归纳等能力,让学生自己主动地生成"平年"和"闰年"的知识点.  相似文献   

11.
"实验+媒体"即把传统的实验手段跟现代的计算机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验方面:结合教材及实验室条件,尽量多安排学生实验,可以是一节课时间(学生实验),更多的是5~8分钟的课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分析过程,数据处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相似文献   

12.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前提,是"说"的储备,是"写"的基础.多读能迅速有效地培养语感,多读能促进对课文内容的深透理解,多读有利于识记生字、释词析句,多读可以领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注重诵读,指导学生诵读优美词句章段,使学生在有意识地积累、感悟理解和运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坚持以"读"为主,采取多种形式,读前有铺垫,读时有要求,读中有研讨,引领学生"入乎其内"、"沉潜其中",进行透彻的理解、忘我的欣赏,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琅琅的书声中潜滋暗长.  相似文献   

13.
新颁布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促使学生把全部心智投入其中,可充分挖掘和运用教材情感因素,引导通过语言情境的想象和感受、语言能力形成的同时,得到境的感受、情的诱发、理的启迪.为提高朗读效果,让学生掌握一些有声语言的"表现技巧"是必要的,但这只是学生"自读感悟"的一种辅助手段.朗读训练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全身心参与,真情感参与,尽量地将语言表达的技巧让学生在朗读中自我揣摩.  相似文献   

14.
1教学设计的思考 "楞次定律"是高中物理电磁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传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楞次定律→讲解例题→课堂训练→课后巩固.按照这样的流程操作,虽然也能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但不难看出这种教学模式仍为"师传生受",学生还是被动地接收知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难以得到进一步培养.面对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为营造一个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环境,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本节内容采用"探究式"教学,即:创设一个问题情景、学生讨论、猜想、设计实验、探索实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楞次定律、课堂讲练、巩固练习.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观察、动脑思考,引导他们自己获取知识.  相似文献   

15.
一、"双动"教育模式的内涵 "双动"教育模式中的"双动",就是让学生生动、主动地学,让教师主动、生动地教."双动"模式,把握着教育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教师和学生;把握着这两个因素在教育活动中的最优良状态:生动性和主动性.我们把握着这两大关键环节,让学生的主体性展现得更充分,让教师的主导性发挥得更强烈.  相似文献   

16.
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它不仅是学生识记、理解课文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学生语言表达和鉴赏水平的重要途径。新课程标准还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指导与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7.
收视课,是语文教改"课内外衔接"实验中的一种特色课型.为了打破山区学生信息闭塞、孤陋寡闻的落后状况,我们把电视机搬进了语文课堂,让学生通过收看相关内容,开阔视野,沟通山里山外世界,生动、形象、便捷地学习语文.  相似文献   

18.
在英语教学中,所谓"动",即让学生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动脑."动"的艺术,就是教师巧妙地启发学生各个器官共同协作的艺术,有助于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如果教师充分注意到这些,想在教学中予以实施,那么必须在课堂上使学生从精神状态、心理准备、思维活动到身体活动都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也就是让学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19.
自然课教学的特点是实验多 ,实验的目的是通过让学生操作去掌握知识。这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又符合小学生“动作识记优于机械识记”的思维规律。实验时要充分让学生“操作前质疑”、“操作时讨论”及“操作后谈体会” ,所以 ,课堂看起来有些“乱” ,我们暂且称其为“引乱”、“导乱”、“平乱” ,下面笔者逐一加以说明这三“乱”。a .“引乱” ,目的是提起学生的实验兴趣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摩擦起电》一课 ,课前我准备了十多张大小一样的吹塑纸以及香糊、双面粘胶、水等 ,我问 :“你们有办法把吹塑纸贴在黑板上吗 ?”只见…  相似文献   

20.
在美术新课改蓬勃开展的今天,有些课堂教学表面热闹,但是学生没有作深入地思考,内心潜质得不到充分地挖掘,美术素养并没有得到真正地提高,其实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没有实效性的.教学实效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在一个真实的课堂里,应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与点拨作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学得主动、学得开心,让"有效"时刻穿行在美术课堂的每一分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