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雅琨 《新闻世界》2012,(5):107-108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小人物有了展示自己才华和与众不同的平台,利用网络传播的快捷性、宽容性、多元化、开放性特点,尽情释放各自的热情,从而得到更多网民的欣赏,追捧和热议,一步步或一夜之间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网络明星”。对于这种依靠网络成名的现象所带来的影响,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邢瑶 《新闻世界》2012,(9):136-137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作为网络营销的新生力量——网络推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网络推手利用虚假、低级的信息制造噱头,来获得网民的关注。这种炒作行为使网民对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信任度大打折扣,混淆舆论视听,甚至触及道德、法律的底线。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让人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观点,尽情地发泄情绪,但也催生了网络暴力。网络暴力在突破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交往的道德底线的同时,往往也伴随着侵权行为。网络暴力的特征2012年,一起公务员发帖诋毁代理律师被判道歉赔偿的案件引起了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的高速性和便捷性让我们处于一个信息拥堵的时代,网络作为第四大媒体在当今社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网络也萌生出各种社会现象,媚俗、炒作、炫富、审丑等等这些都成为网络时代的标签。“民星”的不断推广与炒作、道德底线的不断突破等,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不断冲击,社会价值的不断缺失、信仰危机这些都是消费主义盛行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5.
《传媒》2021,(18):6-7
中国电影家协会:吴亦凡的行为严重破坏行业风气,引发恶劣的社会影响.遵守法律法规,遵循公序良俗,是一个人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明星作为社会公众人物,承担着引领社会风尚的责任,更应对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心存敬畏,行有所止,在倡导良好道德风范上做出积极表率.明星的光环绝不是遮羞布和保护伞,无论是谁,一旦触碰法律和道德底线,都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社会的惩戒.德不配位的明星如同空中泡沫,飞得再高,膨胀再大,也终会破灭.我们郑重呼吁广大电影工作者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自觉守规矩立德行,坚守艺术初心,遵守法律法规,追求德艺双馨,树立良好社会形象,弘扬正能量,给社会以积极向上的鼓舞和力量,用优秀的电影作品回馈观众,用高尚的品格修养引领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6.
林靖 《中国广播》2016,(10):94-95
近年来,网络直播发展迅速,境内各类网络直播平台已达150余家,用户规模超过2亿,一些大型网络直播平台注册用户过亿、月活跃用户超千万,高峰时段部分“房间”用户数可达数万人.网络直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突出的安全问题:一些平台传播色情低俗信息,挑战社会道德底线,个别平台存在色情表演、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严重破坏网络环境,危害社会公共秩序.  相似文献   

7.
“人肉搜索”这一新兴传播方式,既是公民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重要表现,又有可能带来网络暴力,侵犯个人隐私权。网络上的一次次“人肉搜索”事件早已让世人熟识了这个名词,它的影响也由网络蔓延到现实世界,它所引发的信息聚集现象及其后果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社会的法律范畴,也触及着社会传播和网络道德的底线。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大大扩大了人们的新闻视野。博客、网站、BBS、QQ等是网民比较活跃的“空间”。最热的新闻、好的文章、时尚的图片等经常被复制、转载在这些地方,从而形成一种特殊的现象——网络转帖。而这种现象的盛行在传播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违背道德甚至触犯法律的问题。那么网络转帖的“道德底线”到底在哪里呢?网络转帖中有哪些触犯道德底线的现象呢?转帖者这么做的动机是什么?针对这些行为,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对策呢?本文将对这些问题作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网络炫富族对财富的大肆宣扬和对自身的刻意包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精神空虚、身份焦虑和价值迷茫.网络炫富现象折射出现实生活中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思潮,引起了媒体和网民的高度关注,产生了较为广泛的负面影响.面对网络炫富现象的蔓延,保持理性批判,坚守道德底线,促进文化自觉,是建构网络文明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0.
网络影评的话语暴力及其权力运作的生产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网络影评的话语暴力,是指在当今中国较为严重的权力寻租与话语暴力氛围下,通过网络媒介得以生存和发展,并对电影作品或电影人采取僭越一般价值尺度、道德底线甚至法律基准的评判、指责甚或辱骂的各种言论。迄今为止,学术界、传媒界和网络媒体本身已经对此现象给予了一定程度的关注,但从社会历史与文化心理的角度,深入阐发网络影评话语暴力的生产机制,揭示网络影评话语暴力沿袭"文革"破坏遗风与民间造反心理,借助瞬间感性体验与极端民族情绪得以滋生,并从根本上依附于政治与资本的双重权力运作特征,无疑对当今中国的电影批评、网络发展及媒介文化建设都有着不可低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网络传播因其即时性和技术的便利性极大地改变了传统媒体中传播者的强势地位,使得现代社会中"言论自由"的尺度更加宽泛,网民迎来了"人人平等"、"大众狂欢"的时代.但网络传播的随意性也使得其不可控因素增加,网络传播中道德界限模糊,言论自由和媒介道德的博弈研究成为网络传播的重要议题."艳照门"事件中明星丑闻照片初期的迅速传播和其后相关部的大力干预,不能不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反思.本文认为,建立在对人类生命的关爱和尊重的基础上的言论自由才会使网络真正成为造福民主和大众的传播媒体.  相似文献   

12.
目前网络传播中出现了较为鲜明的后现代伦理特征:道德主体的虚拟化和道德语境的虚无感、道德中心的离散和道德权威的消解、道德祛魅的极化和道德界限的模糊以及道德行为的非理性化等,从而导致网络社会出现大量道德失范现象。本文在对网络传播中后现代伦理特征的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应确立网络道德的实在性,以话语共识协商法建构道德新范式,并树立网络生态伦理观,以责任伦理规避网络伦理中的非理性。  相似文献   

13.
很多新闻工作者会拿明星的私生活来炒作,不尊重明星的个人隐私,侵犯明星的个人隐私权。很多新闻工作者在报道娱乐新闻时难以自控,失去了伦理底线。在现代社会,导致娱乐新闻报道失德的原因比较多,本文作者对如何守住娱乐新闻报道的伦理底线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信息污染是指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欺骗性、误导性信息元素,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或其他不良影响。而网络信息污染问题伴随着网络的诞生便与之俱来,且日趋严峻。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不仅超越了传统的媒介地理,也超越了人类的心理鸿沟。网络给人类的交流与通讯所带来的便捷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国已经步入了互联网时代,“地球村”离我们已经不再遥远。然而,面对汹涌而至的网络大潮,人们更多的是在进行技术的准备,却未能足够地关注心理与道德的“堤防”。因此,当随之而来的社会网络道德失范猝然发生并呈蔓延之势时,未能做好充分准备的社会教育体系便陷入了失措和恐慌。笔者认为,网络环境下社会道德问题的研究有必要从客观地认识和评价网络活动特征入手,对网络环境下社会道德问题出现的必然性、网络社会德育的可能性和影响机制等问题作深入的心理与社会分析。  相似文献   

16.
2012年,微电影借视频网站快速扩张的东风,以势不可当之势迅猛发展,各大影视团队、明星名导纷纷进军微电影……然而,在火爆的同时,一些微电影为追求高点击率,工作内容粗俗,动辄挑战社会道德底线。日前,国家广电总局和互联网信息办联合下发“限令”,要求对内容低俗、  相似文献   

17.
未成年男孩刘某州自杀事件无疑已经成为网络自媒体时代一个标志性事件,使得网络言论自由的越界问题成为一个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为研究言论自由的底线与网络发声的权力边界问题提供了很好的个案。网络发声不能仅仅作为言论自由和网络民主权力的问题来对待,而是必须尽快作为一个法律规训的问题来划定边界。公民享有言论自由,但滥用言论自由甚至是网爆别人是法律所不允许的,任何人的发言都不得触碰国家政治安全以及触碰个人隐私的底线。不论社会制度如何,社交媒体都要坚守道德底线,宣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只有这样,社交媒体才能对社会稳定社会进步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走向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加强信息网络道德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信息网络出现的大量社会道德问题,迫切需要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网络道德建设 要网上网下一起抓,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网络道德建设的重点是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中要 注重层次性和自律精神的培育,要进行多领域的教育宣传和全社会的齐抓共管。  相似文献   

19.
邹依航 《今传媒》2021,29(4):154-156
网络作为第四大媒体,以其实时性和广泛传播性成为当下社会人群信息获取和交流的最主要途径,其在社会领域的影响力也日益凸显。随着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界限的不断模糊,加之虚拟性的加持,越来越多的现实社会问题逐渐渗透入网络社会,对公民道德评价标准产生影响,道德绑架就是其中之一。本文对网络生态中的道德绑架及其成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就如何规避网络生态中的道德绑架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道德绑架是指道德绑架者以自身定义的社会道德准则为筹码,通过舆论压力胁迫甚至是攻击他人履行道德或终止与道德冲突的行为。其本质是一种扭曲错误的道德观念。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逐渐在社会中普及,各类信息的传播速度得以加快。人们在及时接收大量信息的同时也能在网络上进行互动,它一方面是影响,激发人对新闻的积极关注,但同时,网络道德绑架事件也频频发生,甚至演变成一种新型的网络暴力行为,会在社会上产生不小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解决网络道德绑架现象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当前网络道德绑架现象出发,阐述网络道德绑架的危害,进而分析网络道德绑架问题的成因,最后就如何有效解决网络道德绑架问题提出相应建议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