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说到将一篇稿件同时投给多家新闻单位的做法,许多通讯员都知道这是不对的,所以他们大多能自觉把关,不一稿多投。但是,给同一家新闻单位一稿多投的情况在不少通讯员中仍存在,他们经常将同一篇稿件同时寄给同一家新闻单位的几个部门或几个编辑,以求“广种薄收”。这种“一稿多投”的做法,引发了不少弊端。首先,这是对新闻单位及编辑不尊重、不信任的表现,而且也是对自己稿件缺乏应有的自信;其次,会给编辑工作带来麻烦,造成重复编稿、无效劳动,还容易造成重复刊登;再次,这样做,容易使通讯员滋长投稿不严肃以及碰运气、投机取巧等不良风气。实际…  相似文献   

2.
报纸要闻版来稿包括记者稿件和通讯员稿件,从上稿率看,记者稿件通常高于通讯员稿件。任何有责任心的编辑无不希望报纸版面能够出彩儿,作为经营报纸门户版面的要闻版编辑更是如此。然而,除了一些来自时政性的会议、工作报道任务的压力之外,要闻版编辑还时常受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惑,这种困惑可以说是直接来自稿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编辑工作实践,概括来稿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尊敬编辑贵在体谅编辑魏文互在日常生活中,通讯员对编辑都是尊敬的,故亲切地称编辑为“老师”。这种尊敬发自通讯员的肺腑。因为通讯员的稿件,靠编辑的“慧眼”选中;靠编辑“甘为人梯”的精神升华报道主题;靠编辑深厚的文字功底修饰润色,甚至调整段落结构;靠编辑改...  相似文献   

4.
李根萍 《军事记者》2003,(12):45-46
作为部队新闻单位,一直强调我们的稿件必须努力贴近实际、贴近战士、贴近基层。那么,作为天天在报社坐班的编辑,怎样做到“三贴近”,并提高贴近的质量呢?我认为主要是要在“3个善待”上下功夫,才能更好地提高“三贴近”的质量。善待通讯员的每篇来稿编辑每天都会收到基层大量的来稿,有的是通过通联人员分来的,有的是直接寄给编辑本人的。这是编辑与基层通讯员直接打交道的方式之一,也是编辑直接了解基层、贴近基层的窗口之一。在各式各样的来稿中,一般分这样几类:一种是入了门的通讯员的来稿,文字功底不错,稿件的时效性和新闻性方面也还可以…  相似文献   

5.
编辑桌前,时时有热心的通讯员对坐恳谈,或商量稿件,或传递信息。这种沟通和联系,无疑对双方都有裨益。但也有少数例外的情况。有的通讯员朋友虽频频送稿。可取性却不大,只想靠编辑的“帮助”把稿子发出去。这既难为了编辑,也无助于通讯员自身的提高。有直言不讳的通讯员告诉编辑,自己单位正在评定职称,要争取个政工师,就必须有省市级报刊上发表过的论文,事关前途,请开绿灯。与此相类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我利用业余时间积极采写新闻稿件,接触过数十家编辑部。从编辑部寄回的信函、退稿、赠报、稿酬等情况来看,大致感到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热忱型。有些编辑确能体谅通讯员的苦衷,通常见到有:对不采用稿件或发退稿通知单,或说明稿件下落情况;对刊用稿件,寄赠一份报纸、汇上稿酬。有些编辑  相似文献   

7.
为缩短科技期刊刊期,加快稿件处理流程,针对稿件处理流程中初审、外审、修改、编辑和校对几个审稿环节出现的问题,结合编辑工作中积累的实际经验,提出加快科技期刊稿件处理流程的方法。将上述方法运用到稿件处理流程中,可使编辑人员高效、迅捷地处理稿件,缩短稿件时滞,增强科技期刊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8.
刘希 《新闻爱好者》2006,(12S):67-67
“我的稿件写得不错啊,为什么上不了呢?”当了几年企业报编辑,常常有通讯员问我这样的问题,而作为编辑,我们又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手拿自然来稿,开始觉得不错,但准备编的时候,却又因种种原因而舍弃。原因究竟在哪儿?在此,笔结合几年的工作实际,将通讯员来稿中较易出现的问题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9.
编辑的独特心理活动、心理因素构成了编辑心理学。这里仅就处理通讯员来稿方面,谈谈编辑心理的几个方面: 其一,编辑喜欢适合本报编发的稿件。因为在内容上不适合本报用的稿件,编辑连看都不想看,根本谈不上选用。故要求通讯员在投稿前,要研究对象,分析报刊的特点和需要,投其所需;否则势必如石投大海。  相似文献   

10.
通讯员投稿都希望能够被刊登,但往往不是石沉大海,便是收到一封封退稿信.遇到这种情况,通讯员不是埋怨编辑便是垂头丧气,影响了投稿的积极性.其实,自己稿件能否被刊用,通讯员本人应是清楚的,因为自己写的稿子质量如何,心里是有数的.如果自己在投稿时就对自己的稿子没把握,有“碰运气”的想法,结果多数稿件必然被编辑枪毙.如果自己在投稿时对自己的稿子负责,能先从编者和读者的角度来预审一下,自己认为质量合格的稿件才寄出;连自己都觉得“勉强”的稿件就不要寄出。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废品”,不但自己节约笔墨纸张和时间,而且不浪费邮递员和编辑同志的心血。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我利用业余时间积极采写新闻稿件,接触过数十家编辑部。从编辑部寄回的信函、退稿、赠报、稿酬等情况来看,大致感到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热忱型。有些编辑确能体谅通讯员的苦衷,通常见到有:对不采用稿件或发退稿通知单,或说明稿件下落情况;对刊用稿件,寄赠一份报纸、汇上稿酬。有些编辑部还从来稿中与通讯员沟通感情,不时寄些当前通讯报道要点和自家报刊的宗旨。对这些编辑部,我们感到亲切温暖,有时候,编辑部的一句话,能激起我们更大的写稿热忱。二、服务型。虽与通讯员未建立起密切关系,但编辑部都欢迎有份量有质量的稿子。有的不惜时间将文章结构推倒重写。当通讯员看  相似文献   

12.
抓“活鱼”是新闻界的一句行话,比喻广大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采写一些好稿件。这些好稿件的特点应当具有“五强”,即:主题重大,针对性强;报道及时,时效性强;新鲜独特,新闻性强;生动活泼,感染力强;贴近群众,可读性强。 可是,一说到抓“活鱼”,不少人认为这是记者和通讯员的事,与编辑无关,编辑只是等着记者、通讯员将“活鱼”送来,编到版面上去。其实,这种被动等稿的现象显然有碍于提高报纸的版面质量,有碍于提高报纸整体水平。笔者认为,编辑作为报道工作的实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积极主动地发现“活鱼”,寻…  相似文献   

13.
曾经是新闻媒体的主力军——通讯员,如今渐渐被媒体所淡忘。在传媒业迅速发展的今天,不少曾经是各大报社、电视台的特约通讯员、骨干通讯员、专职新闻干事(通称“通讯员”)无不发出感叹:现在报社电视台记者的稿件用用不完,根本不会用通讯员的稿件,通讯员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了!通讯员时代真的结束了吗?面对广大通讯员的疑惑和不解,曾经干过多年企业报编辑记者、对外新闻干事、报社记者编辑的我,对此问题倒有几分深刻的感受和理解。通讯员要认清媒体新时代通讯员是什么?如果你问起年轻的记者编辑,恐怕十有八九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  相似文献   

14.
“我的稿件写得不错啊,为什么上不了呢?”当了几年企业报编辑,常常有通讯员问我这样的问题,而作为编辑,我们又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手拿自然来稿,开始觉得不错,但准备编的时候,却又因种种原因而舍弃。原因究竟在哪儿?在此,笔者结合几年的工作实际,将通讯员来稿中较易出现的问题作一个简要的分析。我们编辑有时把难以采用的来稿称为“鸡肋”稿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这里,笔者将这类稿件归纳为六大“鸡肋”稿件。事情小而缺乏深入挖掘,分量轻而没有新闻价值。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一个基层单位开了什么会,你们的领导讲了什…  相似文献   

15.
——不要轻易地‘否决’。通讯员投稿后,热望编辑人员对他的第一篇稿件最好能够采用,如果不能采用也希望编辑能提出中肯意见。因此,编辑对通讯员第一篇稿件,不能采取轻率的态度,不能轻易地‘否决’,扔进‘废纸篓’。编辑应认认真真地把稿件读一遍,诚恳地指出稿件所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新闻业务知识的辅导,提出修改意见,可建议当面修改,通讯员定会乐意;如果需要通讯员  相似文献   

16.
编辑关     
倪玉 《军事记者》2001,(11):32-33
编辑是通讯员稿件变成铅字的第一把关人,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只有过了编辑这一关,稿件才有可能发表,而过不了编辑这一关,稿件肯定是废纸一张。作为通讯员,我们要主动与编辑交朋友,争取得到编辑的指导,这样不仅有利于通讯员的快速成长,而且也有利于把党的群众办报方针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7.
我是在基层从事新闻工作10年了的老通讯员,有650多篇各类新闻稿件被地级以上的新闻单位采用。我深知,通讯员的稿件与记者的稿件是有区别的。记者的稿件,就象大型国营企业的产品一样,有包销单位,本编辑部的编辑非看不可;而通讯员的稿件,就象乡镇企业的产品一样,没有包销单位,完全靠自身的质量赢得“市场”。所以,通讯员的稿件首先要打动编辑;然后才能通过编辑的劳动进而打动读者。  相似文献   

18.
一些老记者往往这样告诫年青人,稿件发表后,拿出原稿对照一下,自会判断出发表稿哪些是改好的、改妙的,改好了、改妙的地方,就要仔细加以学习,以便有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这确实是经验之谈。作为记者、通讯员从编辑改稿中都能学到哪些东西、受到哪些启示呢? 启示之一,理解编辑与记者、通讯员之间对新闻价值判断的差异,并努力减少这种差异,写出对路稿件。记者、通讯员是以新闻价值的标准来进行写作的,而编辑则是根据新闻稿件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加上考虑宣传价值、社会效果、版面计划等因素,对稿件的新闻价值作出二次判断,以确定稿件是否发表、如何发表。记者、通讯员与编辑这两者之间无疑是有差异的,是一对矛盾。差异减少、矛盾统一,稿件顺利发表,反之  相似文献   

19.
在编辑的位子上坐了多年,经常听到通讯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编辑最不欢迎什么样的稿件?”我说,这个问题没有问到点子上,应该问“读者最不喜欢什么样的稿子”。因为,归根结底,稿子是写给读者看的,稿子必须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实现其宣传价值和新闻价值。通讯员不要琢磨编辑的好恶,而应该面对读者,考虑我要告诉读者些什么事?读者对这些事有没有兴趣?编辑对通讯员稿件的取舍,在一定的程度上,其实是在替读者作选择,读者不喜欢的稿子,编辑是不想用的。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提出写稿的十条忌讳,供通讯员们参考。一忌作工作总结。有些通讯员在报道一个单位、一个阶段的工作情况时,既写各方面的成绩,又总结经验教训,甚至加上今后的打算,把消息写成了工作总结。一般来说,这类稿件新闻性大多不强,很难写的生动活泼。何况这种文章的内容并不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我在新闻报道的学习实践过程中,深切体会到掌握好“对比”这个武器对通讯员提高稿件质量有很大帮助。“对比”的内容为: 其一,拿见报稿和底稿对比。有的通讯员把写好的稿件一寄出去,底稿也就不知去向,这种写稿作风是不严谨的。底稿是作者写作水平的真实体现,是作者的原始构思。稿件若是被报刊采用,作者应把底稿拿出来和见报稿认真对照比较一番。编辑可能对稿件修改了语句字词或者标点符号,编辑也可能把稿件的标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