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德国移民教育策略对我国城市新移民职业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国一直以来是世界移民的目的地,除了因为德国经济发达,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量大之外,更因为其推行的移民政策相对于欧洲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等多个方面都能促进移民融入德国.文章从德国对移民的教育策略出发,分析德国移民种类和德国移民教育就业情况,以此深入探讨我国城市新移民职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德国教育策略对我国城市新移民职业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的跨国移民趋势发生了根本逆转,从典型的移民迁出国转向移民迁入国。然而,德意志帝国缺乏一个统一的国家意义上的移民迁入政策。帝国时期的移民迁入政策事实上是各邦移民迁入政策的总和。面对外来移民的大量涌入,普鲁士制定了严格的移民控制与防御政策,其他各邦也有自己独立的移民迁入政策。尽管帝国各邦的移民迁入政策迥异。但在拒绝成为移民国家上是基本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英国实际上有完善的移民法律。目前,人们所熟悉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移民国家的移民法,在立法时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很大一部分借鉴了英国移民法。只是因为英国不鼓励移民(是人们所称的“非移民国家”),加之国内对英国移民的有关法律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才使人们在这个问题上产生了误解。事实上,英国不仅有着各种类型的移民项目,而且还有着一些带有自身特点的项目。  相似文献   

4.
德国有1/5人口具有移民背景,移民教育对德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梳理德国移民教育在顶层设计上的努力与创新发现,在文化多元的教育背景下,德国移民教育的顶层设计保障了移民教育的均衡发展,促进了移民的融合。德国移民教育顶层设计的突出特点是联邦、州和地方政府形成三级责任体系,并在总体规划下按需设定各自目标;各学段在制订教育政策和方针时,把移民学生需要纳入其中;把语言教育放在突出位置,强调其知识与价值观双重作用;引入社会支持系统,鼓励父母参与移民融合教育,设立家长培育课程,使家长自身得到提升并更好支持子女的学业。德国在移民教育上的顶层设计使德国移民教育取得了很好的进展,为我国的多元文化教育、民族教育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5.
美国是富有的国家,想到那里工作定居的人数众多,与所能提供的少得可怜的移民机会形成鲜明反差。文章是一个顺利移民美国的普通中国家庭的亲历,从中可窥见成功移民是有一定技巧与捷径的。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德国历史上,公民身份问题与移民问题和福利国家的建设密切相关。德国与英法在公民身份发展史上的差异是其历史特殊性的一面镜子。它对20世纪德国历史悲剧性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的反映通过文学作品实现。德国土耳其裔作家在移民大背景下创作的跨文化文学作品不仅成为德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而且德国土耳其裔作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认同能够极有成效的推动外国人与德国人相互融合。本文首先对德国土耳其移民背景进行概述,然后以德国移民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土耳其移民文学作品为视角,通过分析两位作家的两部作品,探讨土耳其移民德国出现的种种文化差异和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8.
正近日,德国柏林地方法院审理了一起不寻常的教育纠纷。有3位移民学生的父母将柏林一所文理中学告上法庭,说学校歧视他们的孩子,将孩子分至移民学生占63%的班级,致使孩子考试不及格。柏林法院认为证据不足,驳回了这一指控。德国《柏林报》在报道这一事件时,选用了一个十分醒目的标题"移民控诉德国移民太多",这一标题引起强烈的反响。据统计,德国具有移民背景的人口达1634万,占全德人口的20%。在1到15岁的人口中,具有移民背景的人口  相似文献   

9.
移民教育是当前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困难的课题。法国作为一个世界瞩目的移民国家,其移民教育的状况受到各国的普遍关注。本文对二战以来法国移民教育的发展历程、政策与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做了简要介绍,以使人们增加对法国及世界移民教育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2005年1月1日,德国历史上的首部《移民法》开始生效,这标志着德国已成为一个移民国度。然而,德国的移民门槛等问题一直争议不断。该国移民政策到底如何?本刊记者就此邀请德中信(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黄秋实先生为读者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1.
许多国家的人都想到美国寻找工作,那么怎样才能在美国找到工作呢?在这里向你介绍一下新移民在美国找工作的几种途径。美国是非常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失业率很低,大约只有4%左右。电脑软件公司、农场和旅馆等行业都急需人才。如微软和IBM等高科技公司就在印度、中国  相似文献   

12.
李庚寅 《教育艺术》2003,(12):62-64
“五月花”号大木船 波士顿海边停放着一只大木船,它的名字叫“五月花”,这是一艘200多年前的老船,它是载着首批移民进入美洲的船,仍然完好无损。看到它我想到正是这些一批一批的移民建立了今日的美利坚。一个移民国家能有今日的成就,不能不令人佩服,但若忘乎所以到处称霸却是可耻的。  相似文献   

13.
移民教育是当前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困难课题.纽约市作为一个世界瞩目的移民城市,其移民教育的状况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影响纽约市移民儿童教育的有关因素,主要集中在入学状况、学业成绩、学习动机以及政府在移民教育方面的政策上.  相似文献   

14.
法语、西班牙语、荷兰语等对美国英语的渗透,是贯穿在殖民征服过程中的,德语则与此不同,它通过德国移民的力量大量渗入美国英语.早在1683年,就有大量德国西南部的移民开始在宾夕法尼亚州定居下来,到1775年,人数已达九万,成为美国外侨人数中最多的一支.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八十年代至本世纪初又掀起了两次德国移民高潮,其中1880—1890年间的十年里在美国定居的德国人就达一百五十多万.他们“极爱保持自己的语言和风俗习惯”,有自己的学校,各种教会和联谊会组织.直到1917年,美国中西部的所有大城市都活跃着德文版报纸.虽然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配额制的影响,移民规模大大缩减,今天德国移民仍然是美国土地上最大的非英语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15.
想移民到美国去吗?肯定有很多人是想去的。赴美好像是一个永久热门的话题。然而,又有许多人会对此直摇头,认为自己移民美国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可事实上,自中国兴起“移民热”以来,虽然几个移民国家不断在调整移民政策,提高移民门槛,却惟独最老牌的移民国家——美国12年来丝毫没有修改移民法。而2001年“9·11”恐怖袭击事件后,世界各地的人们(当然包括中国人)移民美国的热情也丝毫没有减退。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以来,德国移民女作家频频问鼎各类文学奖项,在德国以及世界文坛广受瞩目,成为德国文坛一支不容忽视的生力军。基于此,逐一介绍目前德国重要的移民女作家及其创作,评价她们的文学表现,探讨她们群体性崛起的原因,并指出女性写作在全球化进程和多元化社会中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17.
战后三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入浪潮,不仅使联邦德国出现了严重的移民融入问题,也滋生了少数德国人的狭隘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倾向。为了应对移民所带来的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德国逐渐形成了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即要求保护移民文化的多样性,又强调构建以《基本法》为核心的社会共同价值标准。以文化多元主义价值观为基础,德国发展出针对移民社会的"存异求同"教育理念与政策,一方面承认当今德国多元文化并存的事实,教育学会尊重、包容异文化,学会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和谐相处,保护移民非主流文化和社会文化多样性;另一方面又引导学生认同一种社会共同价值观,倡导融入主流文化,实现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移民社会的教育理念与政策从入学要求、课程设置与标准、毕业资格考试、师资培养等方面对德国传统的学校教育构成了冲击。以"一体多元、存异求同"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有利于德国构建文化多元性和谐社会的历史经验,给我们以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为克服本国劳动力的不足大力吸引外籍劳工,但大量劳工的滞留造成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社会整合措施,移民教育作为社会整合以及构建多元化社会的重要措施,有着重要的意义。移民教育在德国从理论到初步实践再到大范围的推广,经历了初创时期的分离式教育、后期的跨文化教育和现在的移民教育,理念更为全面。它的实践需要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配合正确的教育和移民政策,调动各种社会资源,使全体国民主动、积极地配合移民整合的活动,参与到强调终身学习的教育体制中,这样才能顺应德国多元化社会发展的趋势,趋利避害,减轻移民压力,实现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19.
谈到德国,我们会想到马克思、恩格斯。会想到黑格尔。世界文豪歌德、海涅、席勒、格林兄弟,会想到世界级的音乐大师贝多芬、巴赫、门德尔松,会想到科隆大学、慕尼黑大学,当然,也会想到两次世界大战。中学教科书的评价是:“高度文明伴着极端凶残,构成了德意志对人类历史的双重影响。”要想认识今天的德国,必须了解德国的历史。  相似文献   

20.
张云 《上海教育》2014,(6):46-46
德国下萨克森州大汉诺威新城职业学校有学生4000名,在德国属较大规模的职业学校,学生主要为移民子女。该地区人口主要为外来移民,移民子女的学习和就业关系到地区的经济发展、企业新生代员工的素质、地区的社会稳定、家庭经济条件的改善。该校根据地区实际和学校特点,首创了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新模式——新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