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问题: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烈;功利主义取向比较明显;理想主义色彩比较严重;人际交往技巧比较缺乏。因此,大学生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一是自我准确定位,二是积极换位思考,三是加强交往技巧培训。  相似文献   

2.
现在的儿童多为独生子女,他们有着特有的心理特点,如聪明活泼、求知欲强、富有创造性等.但是家庭中特定的优越地位往往使他们养成任性、固执、以自我为中心、责任心差等心理品质.进入幼儿园以后,自我中心意识表现尤为突出.儿童这种“自我中心意识”的形成与生活环境和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有关,从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方面论述了如何帮助学前儿童克服自我中心意识,使之学会分享与合作,发展交往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3.
<正>从懂事到念高中、上大学的十几年时间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交往体验和经历,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相对比较稳定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心理。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再睿智,也不可能完全洞悉大千世界人际关系的奥妙,对交往的认识是需要在生活中不断完善与调整的。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对人与人的关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困惑,甚至走进误区。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并正确定位,做个交往达人呢?请看此文:一、自我中心型自我中心型的交往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我"字优先。持这种交往方式的人有的表现在生活上以"自我"为中心,在集体生活中沿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虚拟交往中的主体性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对“物”的依赖,在今天突出表现为对网络的依赖,尤其在网络虚拟交往中人的主体性增强的同时更面临严重的困境。在大学生虚拟交往中,虚拟交往主体的符号化和语言即身份以及大学生主体性由“自我”走进“自失”走向“自觉”,使大学生的主体性面临以下困境:主体性成为“中介”的俘虏;个人与他者交往理性的缺失;个人与自我关系的扭曲。摆脱困境的根本在于大学生主体的自觉即认识自我的自觉、现实交往的自觉和交往理性的自觉,三者是紧密相连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5.
以上海市6所高校565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问卷调查,探讨不同年级、性别、专业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差异及与网络行为偏好的关系。结果表明:大学生“将来自我投入的愿望”得分有显著的年级、性别和专业差异;大学生自我同一性与信息获得偏好有显著正相关,与游戏偏好、网络成瘾总分有显著负相关;“过去危机”、“现在自我投入”与交往偏好有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舒也文 《文教资料》2008,(36):195-196
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必然碰到、必须面对的根本问题之一,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肯定自我价值,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需要.而今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与人交往比较被动、拒绝与他人交往、交往面狭窄以及缺少经验和技巧等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们改变自我,针对问题寻找适宜的解决对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这才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相似文献   

7.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社会性情感是幼儿品德形成的心理尽础,而“移情”是沟通自我与他人间关系的重要的社会性情感因素。由于幼儿大部分还处于“自我中心”阶段,很少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再加上日益增多的独生子女和日趋单元化的现代住宅,减少了幼儿同伴间的交往机会。因此,许多幼儿不会与人正确地交往,社会性能力差。为了促使幼儿学会与人交往,作出与人合作互助、捐献、分享等亲社会行为,最近,我们在幼儿园大、中班进行了一次移情训练的实验研究,效果良好。现将训练的过程和效果作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理性认知,自我与规范、"为我"与"为他",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4个维度探讨了当前大学生道德自我发展存在的问题:大学生容易高估自身道德水平,道德自我与道德规范有一定程度的疏离,自我中心主义倾向较为明显,道德自我同一性危机逐渐趋重.问题存在的原因来自个体自身、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3个方面:部分大学生缺乏道德自我的理想与信念,道德自省意识与自我调控能力欠强:高校道德教育以工具性价值为取向,以传授道德知识为核心;社会转型带来价值观念的变迁,网络社会中大学生道德认知紊乱责任感消退等.  相似文献   

9.
《家庭教育》2007,(7X):16-17
珊珊是个聪明可爱的宝宝,在家里没有同龄玩伴,被大人照顾得很好长大些了,妈妈发现珊珊有点自我中心,好吃的,好玩的理所当然地自己独享,从不会想到别人,很快要上幼儿园了,妈妈担心珊珊入园前与成人交往时间比较多,遇事只想到自己,到了幼儿园集体环境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会带来与同伴的交往问题等,怎样帮助宝宝克服自我中心?请你来参加我们的“父母茶座”,为珊珊妈妈出点主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当前大学生消极的自我意识主要表现在极度的自我中心、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太大、自我过度物欲化、社会需求与自我需求之间的矛盾等。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形成离不开恰当的自我教育措施,需要准确地定位自我、正确地展示自我、顽强地控制自我、客观地归因自我。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归根到底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与管理,在“陌生人”社会、网络媒体的交往环境下,大学生作为“反思的实践者”,如何在主体间性的理论范式下进行自我主体教育和理性交往,需要以一种自我体验式的历练来达到真正的自知自觉,即教育在于培养大学生成为“反思的实践者”,作为一种价值理念在大学生活乃至人生道路上引领自我。  相似文献   

12.
戴春雷 《天津教育》2014,(17):91-92
交往是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和活动方式,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社会关系的一种中介。一通过交往,人们能够相互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然而,目前“六加一”家庭结构所致,孩子从小生活在众星捧月的氛围之中,自我中心意识极强,这导致孩子们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有着不合群、自私、孤僻、缺乏独立性、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合作意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轨迹、特点及原因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大学生作为最敏感的社会群体之一,其价值观随之不断变化,依次表现为:权威解构与自我觉醒,改造冲动与自我失落,价值取向的自我中心与价值标准的实用化,价值多元与现实具体。经济发展,文化思潮,教育改革与大学生内在成长等是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变化的主要因素。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必须正确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精神与功利等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14.
现在 ,一些独生子女家庭中 ,孩子是家中的“小太阳” ,家长因为只有一个孩子而百般迁就 ,有求必应 ,这样就容易造成孩子心中无他人以及“自我中心”的心理 ,就可能造成孩子凡事从“自我”出发 ,骄横、无理、任性。另外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孩子因缺少同龄伙伴 ,接触面较窄而产生了诸如自我中心、攻击性强、不合群等许多社会性方面的问题。如果忽视了对这些孩子的引导和教育 ,最终他们将难以被社会所接纳。因此 ,培养幼儿良好的交往能力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我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索 ,现在就简…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大学生自我和谐与人际关系满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和人际关系满意感问卷,对27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处于中等偏上水平(M=2.52),人际关系满意感处于中等水平(M=3.49);(2)自我和谐与交往屏障、差异冲突呈显著正相关(r=0.479、0.483),与互相支持、外向干练、相似相容、道德素质呈显著负相关(r=-0.410、-0.237、-0.208、-0.356);(3)差异冲突、交往屏障、互相支持与大学生自我和谐回归显著(β=0.285、0.243、-0.167)。最后得出结论: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总体较好;大学生人际关系满意感与自我和谐有关,其中差异冲突、交往屏障、互相支持对自我和谐回归显著,是大学生自我和谐的较好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6.
从主体间性到他者性:高等教育交往范式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交往范式强调自我主体化与对象客体化,主体间性交往范式重视自我与他者互动,这两种教育交往理论还原了教育研究本质。从主体性交往范式到主体间性交往范式转变并非教育交往逻辑的终点,基于主体与他者关系的他者教育交往范式有效破解了自我中心与交往理想化的局限,为我国高等教育范式转型提供了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表现出交往方式多样,交往范围开放,交往内容广泛,交往界限淡化等诸多新特征。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自我中心、功利化、消极闭塞、虚拟淡化等不良倾向。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要遵循正确的交往原则;积极参与交往,克服各种不正确的认知,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注重人际交往技巧、学会人际交往的艺术。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 据调查,我园许多孩子的那种众人为我的“自我中心”心理定势明显,尤其普遍存在人际交往的问题:自信心不足,不敢主动与教师和同伴交往的有21%;害怕与陌生人接触的占48%;对同伴缺乏积极、宽容和接纳态度占56%;  相似文献   

19.
马凌 《江苏高教》2006,(5):103-106
本文从大学生“团队学习”生命周期中社会心理和行为成熟度水平变化出发,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影响理论,分析了大学生“团队学习”生命周期中社会心理和行为平衡和不平衡所反映的社会助长、社会惰化以及“团队附加”效应等现象,指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发展水平与大学生的学习活动过程、学习效果之间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有效地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参与“团队学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把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个体内在的行为需要,在与他人交往的学习中不断完善自我。“团队学习”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学习和团队学习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0.
郭珣 《幼儿教育》2000,(11):11-11
首先,从主体性的生成机制看,活动是人的主体性生成的源泉,是主体存在和发展的方式。幼儿的活动包括对物的操作活动和与人的交往活动。在操作活动中,幼儿理所当然地处于主体地位,其主体性的发展就不言而喻了。幼儿的交往活动有同伴交往与非同伴交往两种形式。在同伴交往中,交往双方心智发展水平相近,身份、地位平等,气氛更为民主、活跃,更多地采取协商讨论的方式,双方在交流中构成平行的横向关系。在非同伴交往中,交往双方存在着较大的心理距离,语言交流较困难,身份有别,地位也并非完全平等,气氛更为严肃、凝重,幼儿更多地表现出对年长者的尊重与服从,交往双方建构成了垂直的纵向联系。可见,同伴交往更能促进幼儿主体性发展。其次,从主体性的发展阶段来看,儿童主体性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自我主体性、他我主体性和群体主体性)。最初,幼儿产生朦胧的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自我尊重感开始萌芽,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同伴间的合作,表现出狭隘的“自我主体性”。三岁幼儿开始对同龄伙伴感兴趣,进行同伴交往,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与需要,不将他人当作纯粹客体,而是视为平等主体,认识到自我与他人的依存与共生关系,通过自我调节,开始摆脱自我中心,进入“他我主体”状态。随着年龄的增大,幼儿的社交圈逐步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