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中有物质的导电性实验,采用小灯泡作为物质导电性的发光体,但实验现象不明显——小灯泡几乎不发光或者亮度极其微弱,根本看不到像教材上那样的“光芒四射”的现象。同时,在学生分组实验中,该实验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安全隐患。为此,运用实验室常用的电流计代替小灯泡,可在通电瞬间使电流计指针发生较大幅度的偏转,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操作既简单又安全,适合教师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  相似文献   

2.
从微观变化的角度解释宏观变化的现象,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特别是在溶液的导电性这一实验中,需要用一种操作方便、效果显著的仪器来检测溶液的导电性,同时检测溶液稀释过程中、化学反应过程中溶液导电性的变化,从而明确溶液导电的微观实质。我们设计制造了这种便于携带的溶液导电仪,有效地解决了溶液导电部分教学中的诸多难题,不仅使相关实验教学操作更为简便,效果更直观,而且对于化学实验中用宏观的变化现象揭示微观的变化本质起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仁福 《化学教学》2001,(11):46-46
贵刊在 2 0 0 0年第 6期刊登的《高温下玻璃的导电性实验》。我们认为实验现象明显 ,直观性强 ,但有些地方尚需改进。(1)“高温导电玻璃球”的制作 ,可直接用断了钨丝的灯泡代替高温导电玻璃球。把灯泡上外壳玻璃敲掉 ,保存好灯泡的玻璃芯。“玻璃芯”就能代替“高温导电玻璃棒”。(2 )玻璃的导电性的测定如图装置连接好后 ,酒精灯不加热灯泡的玻璃芯时 ,电灯泡不发光 ,证明常温时玻璃不导电。给灯泡的玻璃芯加热 ,发现灯泡由暗渐渐变亮 ,且加热灯泡的玻璃芯温度越高 ,灯泡的亮度越大 ,说明玻璃的导电性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改进后的装置…  相似文献   

4.
《化学教学》2 0 0 1年第 1 1期上刊登了《也谈高温下玻璃的导电性实验》一文。文中的方法 ,虽然避免了自制导电玻璃球的麻烦 ,但使用了废灯泡的玻璃芯后 ,由于玻璃芯中导线间的玻璃厚 ,加之玻璃纯度高 ,使用安全的低压电源无法演示成功 ,只能使用文中所说的照明电压做电源 ,这样在教师操作和学生心理上带来了不安全因素 ,更无法让学生自己操作。我们应用学生熟悉的贺年片中的音乐集成电路 ,构成一个微弱直流电检测装置 ,对该实验进行了“有声有色”的改进 ,效果较好 ,不妨一试。1 实验装置  如图所示 ,取一个带有发光二极管的音乐贺年片…  相似文献   

5.
借助干电池、音乐芯片、回形针、输液管和手机测声软件,对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进行了改进.通过测量音乐芯片发出声音大小的分贝值来判断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强弱,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对培养学生化学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起到提升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有些初中学校实验设备匮乏而不能开设“物质的导电性”实验,尝试利用实验室通常易得的材料,如小木板等绝缘板、铜片、铜丝、小弹簧、5号或7号小干电池、大号发光二极管等,制作了简易的“物质导电性发光检测仪”.实践表明,该仪器能够简便、安全、快速及高效地检测物质的导电性,可用于物理、化学的课堂教学或学生的课外实验探究活动.  相似文献   

7.
在讲到溶液的性质时,不同版本的初中化学教材均把溶液的导电性作为一条重要的性质来阐述。而在实验中为测定不同物质是否具有导电性,需逐一检验其导电性,不仅费时,而且实验现象很容易混淆。为此.笔者自制了一个让多种物质同时进行实验的溶液导电演示器,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8.
初中化学教材需要演示电解质溶液、非电解质溶液及小粒状固体的导电现象,高中化学选修本需要演示强、弱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可见,液体导电仪(对小粒状固体也适用)是教学中十分重要而不可缺少的。但目前课本仅用电极棒加烧杯这样简单的装置来做导电仪,有必要研制一个性能优良而又好用的液体导电仪。我认为研制该仪器必须解决好下列问题:(1)现象的可见度。试验一种液体的导电性,关键表现在灯泡的亮度上。用低压电源,灯泡小而可见度低,  相似文献   

9.
溶液导电性实验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实验,许多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的学习都离不开这个实验的支撑,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和原理需要做好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可是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苦于没有一套操作简便、反映灵敏、效果良好的演示仪。从已有的装置和资料看,有的使用直流电源,有的使用交流电源,电极基本上使用石墨电极,显示电流大小则用小电珠。  相似文献   

10.
创新性地应用智能手机的传感器,主要包括光学传感器和声音传感器,对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进行改进,设计并构建了可运用在课堂中的实验改进装置。该装置实现了低成本、易操作的数字化实验教学,使抽象的导电性变化“具象化”“可视化”,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初中化学一般用"溶液导电实验器"做溶液导电实验,虽然具有趣味性、直观性强的优点,但对导电能力较弱的溶液导电实验却效果不好。例如,在做弱导电溶液实验时,尽管有电流通过小灯泡,但因电流太小导致小灯泡不亮,使教具不能准确地呈现真实的实验效果。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对该教具作了以下改进:用小灯泡的"亮度"和微型数字电表"示数"同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第一册第二节的实验1—1内容为测试不同溶质的水溶液的导电性,并比较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的强弱。原实验装置(图1)存在机体笨重、安装复杂、操作不便、易相互碰撞以及交叉污染等缺点。为此,笔者制作了“灵便型电解质溶液导电演示器”,较好地克服了原实验装置的缺点。该演示器具有重量轻。操作灵活简便,演示效果明显等优点.深受师生欢迎。  相似文献   

13.
初中化学导电性实验中蒸馏水不导电的现象会误导学生,为后续高中化学学习带来隐患。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创新装置微型化,操作简单,液体使用量极少。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资源意识,形成科学认知。  相似文献   

14.
现代教学理念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学方式、教学情境都应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应由传授者转化为参与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的长者、智者转为平等中的首席。这些都要求教师要最大程度地接近学生,与学生一起探讨知识,使学生得到全面科学方法的训练,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如此才有助于学生关注和分析科学知识,发展他们的科技意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现就笔者对导电性实验的探究分述如下:一、有关导电性的主要内容1.电解质与非电解质;2.部分电离与完全电离;3.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4.导电性与导电能力。二、…  相似文献   

15.
人民教育出版社物理学科选修1-1教材“图5.2—1红蜡块的运动”实验,器材简单,操作方便,能给学生一个具体的情景,对教学能起到较好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为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拍摄“质点在平面内的运动”这节课时,对个这实验作了一些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1实验改进的目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八章[实验8-1]有关物质导电性的实验,现象虽然明显,可见度也大,但实际操作起来,有其本来的弱点。a.使用仪器较多,要用到学生电源、灯座、灯泡、导线、电极等。b.药品用量大,并且花费时间多,操作比较烦琐。c.弱电解质如水的导电性难以测出。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对此实验进行了大胆改进,自制了一种能测物质导电性的装置,该装置使用起来十分方便,药品用量也只有常规实验的几十分之一,并且现象也十分明显。2实验改进装置制作改进装置的材料有:发光二极管1只钮扣电池2枚,废旧圆珠笔外套1个,铝芯导根,铜芯导线2根…  相似文献   

17.
王锦化  付艳  史晶晶 《化学教与学》2012,(1):83+61-83,61
为解决新课程电解质导电性实验试剂用量大、废液排放量多的难题,文中展开了超微量化电解质导电性实验研究,成功地将试剂用量降低至常规实验的万分之一,即达到了微升级,且实验现象鲜明生动、仪器制作简易、操作方法简单,为基础化学实验提供了一种新颖的绿色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8.
“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实验是初中物理电学实验的重点之一,也是每年中考常考的内容之一,其实验原理为P额=U额I额但有时常会出现诸如电流表坏了或电压表坏了,如何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的问题,此时学生往往会想到由P额=U^2额/RL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认为只要测出小灯泡的电阻就行了.但小灯泡的电阻是随着功率的增大而增大,按实际方案测量时,没有保证小灯泡正常发光,  相似文献   

19.
北大版初中物理第二册有验证溶液导电性的实验。教材所叙述的方法是:将一条粗棉线接入电路中,分别用食盐水、碱水和稀酸将棉线浸湿,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该实验现象不明显,直观性差,为此,我们做了如下改进: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化学实验的演示效果,改进或自制实验教具就成为化学教师必然的选择,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笔者以"电解质溶液导电性"实验为例,介绍我们的具体作法,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