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断电自感现象的实验,一般采用如图一电路所示的装置。这个实验有三点不足之处。其一,不能显示感生电流的方向,从而不能说明断电时,在线圈上产生了与原电流方向相同的自感电动势。其二,自感电流通过小灯泡时,原电流的热效应在小灯泡上还未消失,原电流与自感电流的热效应混在一起。这样,断电后小灯泡闪亮的亮度,并不单由自感电流决定,说理不充分。其三,若线圈L的自感系数不够大,则断电时线圈产生自感电动势与自感电流,就不会使小灯泡发出比原来更强的亮光,那么自感现象现就根本看不出来。  相似文献   

2.
关于断电自感实验的讨论山东汶上一中张协成,刘其宏在研究电磁感应现象时,现行高中教材介绍了两种自感现象: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图1为通电自感的实验电路:先合上电键H,调节变阻器R,使同样规格的两个灯泡A;和A。的明亮程度相同;再调节变阻器R;使两个灯泡都...  相似文献   

3.
自感是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又是一种特殊的电磁感应现象,按课本上的原理图,各校都配备有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的两块示教板,通电自感的实验效果较好,而断电自感却很不明显,即用6V的电源给如图小灯泡通电正常发光后,断电瞬间不易看到灯泡滞后熄灭的结果.这时,改用人体代替小灯,问学生:一节干电池电动势多高?用手触它的正负极可怕吗?谁都知道不可怕.“但现在我要让一节电池使你们触电,敢于亲身  相似文献   

4.
断电自感?     
高中物理“自感”一节中,对“断电自感”现象是这样叙述的:“现在再来做(图4—16)的实验,把灯泡A和带铁芯的电阻较小的线圈L并联,接在直流电路里,接通电路灯泡正常发光后,再断开电路,这时可以看到灯泡A‘过一会儿才熄灭’。”教参中对“断电自感现象”的实验只介绍了一种现象—“闪亮”一下后熄灭。笔者认为“过一会儿才熄灭”应该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闪亮”一下熄灭,另一种情况是“逐渐变暗”。出现这两种现象的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物理课本中关于自感现象的两个实验(见图1、图3),一般说来演示效果不好.演示通电自感现象时,灯泡A1亮度延迟时间太短.演示断电自感现象时,灯泡A 2的延迟时间更短,几乎是断电即灭,而且演示重复性差.学生从演示中不能获得比较鲜明直观的"自感阻碍电流变化"这一物理过程的感性认识.  相似文献   

6.
陈峰 《物理教师》2009,30(7):42-43
“断电自感”是高中物理常见的演示实验,其电路如图1所示.如果满足一定条件,当电键S突然断开时,小灯泡A并不是立即熄灭,而是更亮的一闪后才熄灭.这个实验现象能够有力地证明自感电流的存在,但如果选用器材不恰当,也可能观察不到小灯泡的闪亮现象.本文将对小灯泡的闪亮条件进行深度分析.  相似文献   

7.
路玉燕 《甘肃教育》2014,(19):119-119
正断电自感实验是高中物理重要的演示实验之一,也是电磁感应部分高考的热点之一.虽然教师在课堂上做了演示实验,又进行了理论分析,学生还是对断电自感的认识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断电自感实验中学生认识的几个误区.误区一:误认为断电自感实验现象是灯泡一定闪亮一下才熄灭。存在这样认识的原因是教材中为了使实验效果更明显,设计的实验是开关断开的瞬  相似文献   

8.
本刊2011年第9期刊登了《为何在"通电自感"实验中观察不到"断电自感"现象》一文.指出在使用"J2446自感现象演示器"左侧的器材做通电自感实验时,延时效果比较明显,但用它做断电自感实验时,却观察不到灯泡闪亮的现象,使得断电自感现象只能独立地使用示教板右侧的器材来演示.  相似文献   

9.
历届高二《物理》教材讲解自感现象时,都有如图1所示的演示实验(这里我们不妨称之为“断电自感”实验).学生们对开关S断开瞬间灯泡A发出“更亮的闪光”后才熄灭的现象都留有深刻的印象,记忆犹新,这“更亮的一闪”鲜明地表现了电路中线圈L所起的作用,然而不少青年教师在按图1所示的电路自制教具时,往往实验“不成功”,看不到灯泡A猛然一亮的现象,  相似文献   

10.
在“互感和自感”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们在做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的演示实验时,使用的教学示教板上两套实验器材并排固定于同一示教板的左右两边(如图1所示),左边的一套演示通电自感现象,右边的一套演示断电自感现象.  相似文献   

11.
在《互感与自感》一节教学中,做断电自感演示实验时,笔者碰到这样一个状况:由于课前准备不足,少带了一个电键,于是就用学生电源开关来控制电路,但无论怎样,再也观察不到小灯泡闪亮后再慢慢熄灭的实验现象。后来回到实验室与同事反复实验、讨论、研究,发现了问题所在,主要是用学生电源开关控制断电时,改变了原来实验的电路结构,从而使小灯泡不再产生闪亮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2.
丁秀梅 《物理教师》2010,31(1):23-24
实验启示我们,传统的自感现象实验对实验器材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不是任何一个线圈和任何一个小灯泡都能产生明显的实验现象.例如,在通电自感实验中,要求自感线圈L和灯泡A组成的RL电路的时间常数τ足够大,这样才能观察到明显的灯泡逐渐变亮的过程.除此,即使可以观察到灯泡亮度的变化的过程,但在通电断电的过程中,灯泡两端的电压或电流方向的变化现象也是传统的演示实验无法达到的.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实验系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高中物理第二册,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通电自感原理通电自感实验应该看到的物理现象是A,立即发光,但A,却是逐渐亮起来的。如图2是断电自感现象的原理图,断电自感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感到,用J2446型断电自感演示器演示断电自感现象效果不够理想:一是它只演示自感电动势的存在,不能演示自感是电动势的方向,即“极性”。二是灯泡原来就亮着,断电时瞬时更亮,在极短时间内从亮度的差异上观察,印象不深刻。三是自感电动  相似文献   

15.
高中物理<断电自感现象>是一个很重要的演示实验.但目前各中学还没有配备这一实验设备.教师要演示,只能将可拆变压器的线圈作电感,再和小灯泡并联临时组合成实验电路,如图1,该实验要求在电键S断开时,灯泡R发出明显的闪亮.  相似文献   

16.
普通高中《物理》教材通常用图1、图2两个电路分别演示通电和断电时发生的自感现象。这种演示方法存在如下缺点:用两个电路分别演示通电和断电自感现象:演示通电自感现象的图1电路对断电后出现的自感现象显示不出来;演示断电自感现象的图2电路对通电后出现的自感现象显示不出来。因而,这种演示方法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个电路只能出现一种自感现象的错觉,不能准确地表现客观事实。此外,显示器件灯泡的亮度不与电流的大小成正比,因而不能正确反映电流的大小和变化,当然也不能指示电流方向,学生所观察到的不是完整的自感现象。  相似文献   

17.
在高中物理必修教材第二册“自感”一节中有两个演示实验,如图1所示,其中甲和乙分别用来演示通电时的自感现象。在教学中经常有学生问这样的问题:“甲图中的电路断电时和乙图中电路通电时有无自感现象?”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对实验原理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实验线路进行了改进,可在同一电路中分别演示通、断电时的自感现象,而且能演示断电时自感电流的方向,增强了教学演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叶彬 《考试周刊》2013,(89):135-135
一、概要 传统的通断电自感演示实验能够形象地展示出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及发光时间的滞后现象。但是.电路中的电流大小及电流在通断电瞬间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却无从知晓。数字传感器通断电自感实验能把各支路的电流大小及通断电瞬间电流的大小和方向的变化以数据、波形的形式记录下来。但是,它是借助电脑演示小小的集成电路板的自感现象,中国缺乏一个形象、直观的电路和现象供学生观察,也不利于老师讲解说明。学生很难信服电脑上不明就里的实验结论。  相似文献   

19.
高二课本在研究自感现象这一节课时,必须做好“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现象的演示实验。做好这两个实验是讲好这节课的基础,也是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的关键。现行课本中是利用97页图4—15和图4—16来完成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现象演示实验的。我们认为按照现行课本中的演示实验,使学生容易产生模糊认识。  相似文献   

20.
0 引言 实验是教师施展教学艺术的独特方法. 物理·选修3-2<电磁感应>第六节"互感和自感现象"一节,推荐了断电自感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