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传媒业正在朝内容融合、技术融合、终端融合的方向迈进,传媒业已进入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媒体传播时代、媒介化时代。单一纯粹的新闻业已不复存在。新闻教育转向为"传媒教育"或"传媒业教育"也就自然成为一种新趋势。  相似文献   

2.
宋雪 《传媒》2019,(15):85-87
基于AI时代传媒业对新闻人才职业技能素养提出的新要求,本文归纳总结了新闻教育变革的三条路径:知识体系范式转移、学科体系重构与教育模式转变。具体变革路径包括建立培育人机合作思维、具有前瞻性视野的知识体系;打通技术与人文学科壁垒,融合多学科内容体系;建设人工智能实践平台、实习基地,一线工作者进入课堂,以期为培养出掌握技术、主导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面对融媒时代,新闻教育自身的矛盾越发凸显.其表现有:新闻教育理念落后,未能适应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未能与国际很好地接轨.在新闻人才的培养上,没有与媒体实践很好地融合,使之脱离社会,而且在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上也是概念模糊不清.在新闻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基本上处在“一个新闻言新闻的、相对自我封闭、自我运作的课程构架”,不仅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而且与传媒业的需求相脱节.  相似文献   

4.
赵平喜 《现代视听》2012,(10):19-22
媒介融合在国内正成为传媒业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这种媒介融合的态势对我们国内传统新闻传播学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媒介融合下的新闻传播学教育必须进一步"融合"创新,以教育教学的大融合、大发展来策应和促进传媒业的媒介融合。  相似文献   

5.
吴闻莺 《新闻世界》2010,(11):223-224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要培养具有跨媒体的传播策划力、准精深的资讯整合力、多媒体的信息传播操作力的人才,就要走一条学校教育与传媒业界培养相融合、新闻教育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相融合、新闻教育与媒介教育相融合的"融合型"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新闻传媒趋向信息化、多元化、网络化、融合化。对新闻传媒从业人员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和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21世纪新闻传媒业至少需要专家学者型、媒介融合型、经营管理型、新闻(传媒)策划型、技能应用型等五类新闻传媒人才。然而,以系科单面化为主导的传统新闻传媒教育模式弊端凸显,所培养的单面化人才难以达到新媒体时代的新要求。在以“通识”为体,“专业”为用,“体”“用”融合的新闻传媒教育理念背景下,通过制定多层次、有级差的培养目标,建立多元化的师资队伍,优化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课程设置,增设“经典原著”课程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构筑互动化的教学实践平台等途径,有望培养出“体”(通识)“用”(专业)融合的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  相似文献   

7.
智媒时代,生态变革对传媒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该重新审视传媒行业的人才需求,尊重教育规律,牢牢把握教育发展的内涵:不忘本来,在学科坚守与融合发展中求实创新;吸收外来,在借鉴国外知名高校经验中丰富教育内涵;面向未来,变被动适应行业变化为主动引领行业发展,为传媒业输送高质量人才。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04,(2):21-21
人才,是新闻传媒业发展的基石,更是现代传媒竞争力构成中的一个核心要素,在新闻传媒业飞速发展和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如何培育适应现代新闻传播发展和传媒竞争需要的新型传媒人才是新闻传播教育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促进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新闻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在娇子品牌推广公司的大力支持下,由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新闻界》杂志社、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娇子品牌推广公司共同举办的“娇子”杯新闻教育论文大赛日前拉开帷幕。本次大赛为期一年,面向全国新闻教育工作者和新闻传媒人士征集有关新闻传播教育的论文,大赛…  相似文献   

9.
陈凯 《现代传播》2006,(4):133-136
本文追溯加拿大新闻教育的起源以及历史上的三次浪潮,介绍其新闻教育在美国影响下学术与技能并重的现状以及传媒业的发展给新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0.
数字化媒体时代下新闻实践的转变及新闻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星植 《东南传播》2011,(1):112-115
数字化媒体时代的新闻实践在新闻制作流程、新闻内容、新闻报道观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而促成一种"大新闻观"的转向。而当下中国新闻教育与新闻人才的培养处在整合与改革的关键期,如何使新闻教育适应数字媒体时代所带来的这种转向,必将是新闻教育界未来长期关注与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认为未来新闻教育应当重构通识教育体系,加强学生新闻策划、深度报道的训练以及培养学生一种"视野融合"的国际观等方法来实现新语境下创意、技术与内容的互动。这将是未来新闻思维转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我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现状及几点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邱沛篁 《新闻界》2004,(1):22-23
一、当前我国高等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一些特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新闻传播教育有了巨大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新闻传播人才,推动了国家新闻传媒业的繁荣和发展,就全国高校新闻传播教  相似文献   

12.
弹指间已走出校门10年了。10年间,新闻传媒业的发展不可同昔日而语,而与其一日千里的发展相比.一个明显韵感觉是,新闻教育落后了。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迅速发展背景下,新闻业正在面临新的变革.VR、无人机、人工智能等全新的媒介技术,正在悄然改变新闻生产、传播方式,也为新闻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面临迅速变迁的媒介技术,新闻教育应当如何进行实时调整,以跟上传媒业急剧变革的语境?本文以美国西北大学梅迪尔新闻学院和雪城大学纽豪斯公共传播学院为例,探讨西方新闻院校如何通过培养理念、课程设置、专业方向的调整,使新闻教育与迅速变迁的传媒业界实践接轨,以培养能适应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语境的新闻人才.  相似文献   

14.
媒介融合时代的来临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背景下新闻领域所面临的必然发展趋势,而在这一背景下,新闻教育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基于此,针对媒介融合的本质展开探究,发现新闻教育在此背景下面临着技术创新、个性化能力培养、多元知识结构等全新趋势,为了更好地培养新闻专业人才,提升人才综合能力表现,提出了转变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方式以及革新教育内容等建议,以期为新闻教育的新时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马玉宁 《新闻世界》2013,(12):127-128
受众观念研究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受到新闻传播学界和传媒业者的重视,当前媒介融合成为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大趋势,媒介融合时代受众研究是传媒业发展的前沿课题。本文通过对受众观念研究回顾,梳理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对受众研究的成果,通过对当前我国媒介融合进程及现状的再认识,对媒介融合时代受众观念研究进行学理上的探讨,试从媒介融合大背景下以受众观念研究的视角为当前传媒改革提供突破口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环境的变革和传媒业的迅速发展,使媒介素养研究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既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代变化的表现,同时也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新途径。媒介素养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和交叉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关注的一个热点。大多数文  相似文献   

17.
当代媒介融合的变革给传媒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广播电视新闻教育也带来了新问题。目前,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存在着教育模式单一不能满足人才新需求,专业数量膨胀,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实践技能不强,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师资短缺等困境与问题。为此,广播电视新闻教育必须及时更新教育理念,找准办学定位,强化办学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时调整教学内容,构建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尊重学生个性化需求,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界与传媒业界密切专业合作,从而拓宽广播电视新闻教育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8.
靳舍 《传媒》2018,(14):89-91
融媒体时代,传媒行业发展迅速,人才需求旺盛,但每年传媒专业的毕业生中都存在着找不到合适工作或者脱离原有专业的现状.这种现状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传媒行业发展过快,另一方面则是高校的新闻教育与业界需求存在明显的矛盾.我国的新闻教育中存在着高校与传媒业间的壁垒和高校在人才培养中的"精"与"全"两难的矛盾.本文对融媒体时代我国新闻教育改革的现状和困境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来"供给侧"思维下新闻教育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9.
肖娜 《新闻界》2012,(2):71-73
媒介融合时代对新闻专业人才在技术、知识结构以及沟通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挑战.新闻教育将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但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扎实的写作能力以及批判精神是新闻教育不变的内核.在此基础上,新闻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内容则应顺应时代要求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20.
周怡 《青年记者》2016,(35):96-97
当前,新媒体崛起、媒体深度融合,传统媒体转型,传媒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媒体融合时代.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新闻传播的分工结构和运行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媒体融合时代,需要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的新闻人才,这给我们的传媒人才培养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国外与国内一些院校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这些院校相比,我国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需要突破深层困局寻求变通之道,着力解决地方高校新闻教育与现实需求脱节的难题,改革传统传媒人才的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