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媒介迷思     
媒介迷思在每一种新媒介诞生初期都会出现,常表现为两种认知取向:乌托邦式的乐观认识与批判性的悲观认识,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历史、空间以及政治的终结等相关论题的探讨上。如何理解这种具有历史循环性的媒介迷思化建构,如何正确对待这种媒介迷思现象呢?这便成为本文探讨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袁建 《传媒》2018,(15):78-81
媒介演化不仅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还是社会各种场域的激烈角逐和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媒介演化存在着媒介进步一定带来社会进步的迷思,本文从政治迷思、文化迷思和技术迷思三个角度对其进行了解读.同时,将媒介迷思放置在中国语境中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媒介迷思的现象置于工具主义的视域之内,探讨了媒介迷思的变迁路径、理解的关键要素及具体内涵。认为,公众媒介迷思的路径是随着媒介的变迁而不断行进,并将此类迷思现象归结为公众的一种目的性的存在,而这类目的也成为规定公众生命的一般法则、生产与生存的目的。最后,对具体超越路径进行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的热销表明,都市白领正以此为媒介形成群体认同.本文认为,<杜拉拉升职记>所建构的白领群体认同,不仅仅包括"我们是谁"的想象,而且还生动具体地展示了这些白领所处的微观场景--职场,因而建构了对于职场的想象与认同.具体而言,<杜拉拉升职记>呈现了三种主要的职场迷思:理性迷思、文化迷思和现代性迷思.以这些迷思为基础,杜拉拉们建构了有关都市白领的群体认同.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人类历史上的两种典型的符号崇拜现象,即符号巫术和符号迷思进行了研究。符号巫术主要盛行于原始社会,而符号迷思则主要流行于消费社会。本文的创新在于,提出符号巫术的概念,对符号巫术和符号迷思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尝试识别并界定一种"技术迷思"的概念来回应当下发展传播研究停滞不前的困境。具体而言,在回顾发展传播学术思想的过程中,将"技术迷思"视为理解发展背景下媒介角色及作用的研究透镜,通过它检视发展传播知识生产中被强调和被忽略的方向,以发展传播研究不同范式针对"技术迷思"的"对话"来厘清范式间的复杂关系,同时反思技术迷思对发展传播理论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透过美国“反恐”宣传的种种表现 ,论述了传统新闻理念所遇到的困惑 ,以及媒介与政府难解难分的关系 ,从而说明美国新闻事业并不是政府独立的“第四势力” ,媒体作为国家的一个部门或一种行业 ,在社会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它也无所谓“客观、公正、自由” ,人们数百年来所认定的传统新闻理念只是一种“迷思”。  相似文献   

8.
王健  郝静 《今传媒》2012,(10):22-23
现代社会的技术"迷思"使人们陷入无法游移的狂热,我们只能意识到技术的种种"美好",技术的逻辑成为社会运转和人类思考的准则。工具理性成为控制社会运行的根本规律,价值理性日见萎缩,传媒领域也逐渐出现一些"异化"现象。本文所要关注的即是我们该如何面对技术"迷思",并且着重探讨技术的入侵对传媒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经济新闻的话语迷思——以房产新闻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胡春阳  王昀 《新闻大学》2011,(1):99-105
新闻叙事话语本身存在着极大的"合理想象"空间,这种经过"合理想象"而形成、强化的迷思往往被人们当作常识接受.经济新闻以系统化、学科化的"客观"描述把资本的权力化装成科学规律的自然结果.房产新闻顺应了这种逻辑,暗含着发展与投资的迷思.对迷思进行分析、反思与还原虽然看来是不识时宜的但却又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新闻的叙事过程中,人们经常在合理的想象空间中将新闻进行合理的操控编程,但是由于表达出来的这种迷思概念常常与科学概念不一致,在合理想象的过程中将其进行系统的强化,从而使人们更容易接受这个以"客观"的态度描述出的资本概念。并且认为这就是自然规律的产物。本文作者以房地产新闻为例,对经济新闻的话语迷思进行深一步的分析和反思。  相似文献   

11.
技术的迷思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总是以相似的面貌反复出现,不断地给人类以希望。但是人们却很少看到这些顶着无限光晕的技术迷思背后关于技术进步真实的故事——技术的进步始终为政治经济力量所服务的。而随着Facebook为代表的社会化媒体登上技术历史的舞台,无数的梦想家、技术乌托邦论者纷纷参与到"社会化媒体改变世界,世界变得更平等,信息更加透明化"的迷思编撰中。本文将以Facebook作为个案分析社会化媒体中所蕴含的商品化关系,揭示迷思背后社会化媒体的政治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2.
杨慧 《新闻世界》2012,(6):59-60
新技术层出不穷,或催生出新媒介,或推动已有媒介的新变化,而这些变化的结果都会深切地影响我们的生活,电视媒介走到了数字互动电视这一站,那么数字互动电视,到底改变了我们的什么?是对以往推出式播放方式的改变,还是内容的更加变换多彩……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的电视媒介究竟能否继续整装前行,这就是本文将试图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江津 《东南传播》2020,(1):100-101
我们生活在一个愈发依赖媒介的世界中。古老的直接经历和与环境的物理性耳动正逐渐被间接的经历和网络环境所取代。自媒体加速了中间世界的发展。自媒体的创作主体是自媒体创作中的灵魂与主导。主体文化身份和创作中主体性的探讨是触及自媒体主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创作主体在创作中所秉持的独立精神,成为自媒体间区别于彼此的重要体认,在其成长和演化过程中引发了一系列迷思。随着自媒体创作者在网络活动中的种种反思,他们不断提炼并越来越重视审美对象的选择、创作以及审美的感受、评价等。  相似文献   

14.
技术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在实践层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并在认识论层面形成了技术进步主义立场与技术乌托邦主义等思想。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最新发展,一方面强化了技术领域的“人工智能迷思”,另一方面则隐含了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全球性的、全方位的竞争与霸权话语。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进行必要的伦理判断,是消解“技术迷思”的有效路径,也可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提供明确的价值立场与行动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少人将奥巴马称为互联网总统,强调其胜利归功于善用互联网。这种说法容易导致将社会变迁简单归因于某种媒介技术的采纳与应用。本文通过一系列实证数据的分析,破除有关的迷思(myth),说明互联网应用并非奥巴马取胜的决定因素。进而分析了奥巴马在选举过程中主要采纳了哪些互联网应用,以及从哪些方面来认识互联网给奥巴马带来的帮助,给美国总统选举带来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孙晓 《青年记者》2016,(13):63-64
媒体消费主义盛行的迷思 近年来,随着消费主义理念在我国社会的广泛蔓延和不断强化,在消费文化的裹挟包围之下,媒介文化呈现出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①消费主义从本质上来说是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媒介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同时放大了这种需求,进行了消费内容再生产再扩散.在受众强大的消费主义信息需求面前,媒体倾向于奉行消费主义,致使消费主义深度侵入媒介文化之中,形成合谋,导致媒体消费主义盛行.  相似文献   

17.
药琦  谢紫怡 《新闻记者》2023,(4):3-13+96
为了理解网民对媒体的非正式批评及其文化背景,本研究从世俗媒体批评概念入手,借助巴特的意指化序列概念,考察刘学州事件中涌现的批评。研究发现,批评言辞利用话题与审查的技术形式,运用“黑历史”的叙述形式,调用既往资源与道德标准,将人们对媒体的不满又一次凝结成“心惊暴”迷思。这种针对事件的道德判断,为《新京报》赋予了道德有罪的形象。世俗批评以恒定的道德观念替代争议焦点,简化包括媒体形象在内的现实,缺乏现实批判潜力。  相似文献   

18.
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与美国相比 ,英国有更长的媒介素养教育历史。在英国 ,媒介素养教育业已成为学校课程中的固有内容。就像教育领域中的许多问题一样 ,有关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方法一直是长期富有争议的问题。上一代媒介素养教育工作者大多坚守于一种保护主义的教育立场 ,力求通过媒介素养教育 ,使学生免受媒介所传播的不良文化、道德观念或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不过 ,这种保护主义的立场一直受到批评 ,因为它忽略了青年人在媒介环境中可能获得的各种应对经验 ,此外 ,这种保护主义的教育也未能教给学生如何适应急剧变化的媒介环境。近年来 ,一种超越早期保护…  相似文献   

19.
吴奕龙  马琳 《传媒》2024,(2):40-42
科幻电影是对未来科学想象的影像建构,它将人类对科技和未来的幻想投射到现实的荧幕上,以社会镜像为创作基础,以艺术想象寻求未来走向,对现实映射下未来世界的伦理道德和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提供反思。如今人工智能从科幻电影中的幻想逐渐步入现实,科幻电影的艺术想象中人工智能则达到了拥有情感及自我意识的水平,电影中人工智能身份觉醒所引发的道德危机和伦理迷思是对当前现实的一种反映和警示,本文将从人机对立、人机关系和人机平衡逐层对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在本土国际传播研究中,主流研究较多聚焦于文本、受众、效果,甚少关注国际传播的物质基底,这实则内藏着一种“非物质性迷思”。事实上,国际传播长期以来都与海底电缆、人造卫星、数据中心等媒介基础设施密切关联。尽管这些媒介基础设施甚少在日常生活得到关注,但若运行失常,人们惯常的网络交流都难以实现。有鉴于此,在近年来的“物质性转向”思潮影响下,海底电缆、人造卫星等媒介基础设施逐渐见诸于本土国际传播研究,但此类研究目前仍较为“碎片化”,在研究方法、理论概念等方面仍存在一系列迷思。对此,本文邀请媒介基础设施与全球传播相关研究的国际知名学者尼克尔·斯塔罗塞尔斯基,探讨媒介基础设施与国际传播研究的关联、相关研究方法、理论概念、分析路径,借此为在物质层面寻觅国际传播的“另类想象”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