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培养“双师型”师资是由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根据职教“双师型”师资整体专业素养的特点和职教“双师型”师资个体专业素养的特点,探索培养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双师型”师资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浅谈中职学校"双师型"师资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其素质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教育的质量。本文着力于探讨在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必要性,并由此提出中职学校“双师型”师资培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培养与培训实施方案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健全“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与培训机制是解决“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措施和长远策略,学校是师资培养与培训方案的设计者和执行者。针对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学校可通过统筹规划培养方案、建立培训基地、“以老带新”制度化、完善评价和激励制度和加强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等完善“双师型”师资培养与培训实施方案,提高实施方案的可行性和操作性。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是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技能型人才,通过把"双师型"师资建设纳入学校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建立继续教育培训制度,产学结合,培养和引进学术、技术人才并举、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等措施来培养适应高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5.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应以高水平"双师型"专业为重点,逐步形成"专兼结合、动态组合、校企互通"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本文对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养模式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6.
怎样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道静 《农村教育》2005,(12):22-23
当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双师型”教师比例,是摆在中等职业学校面前的当务之急。这不仅关系到打破以理论教学为中心的学科型教学体系。构建以技能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结构,更关系到现代中等职业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宏伟目标实现。因此。抓好“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就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培养教师创新和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如何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7.
从国际比较角度看“双师型”职业教师资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我国虽已建设了一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并多次提出依托高等工科院校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但职教界对“双师型”的含义还十分模糊,对高等工科院校开展职教师资培养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基于中德两国政府合作在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开展的“职教师资培养项目”,提出“双师型”的内涵。研究“双师型”职教师资的素质结构。以确定其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
从国际比较角度看“双师型”职教师资培养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前,我国虽已建设了一批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并多次提出依托高等工科院校培养“双师型”职教师资,但职教界对“双师型”的含义还十分模糊,对高等工科院校开展职教师资培养缺乏深入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基于中德两国政府合作在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开展的“职教师资培养项目”,提出“双师型”的内涵,研究“双师型”职教师资的素质结构,以确定其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9.
张斌 《家教世界》2013,(12):192-193
我国文化教育事业进程的不断加深,促使中职教育也得到了良好、快速的发展。中职教育的出现进一步满足了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发展需要。而在当今教育逐渐国际化的情况下,对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模式就是当前中职学校中师资阵容的主要发展模式。基于此,本文从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概念定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重要载体几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双师型师资建设对当代教育来说至关重要。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我国教育事业也取得了飞速发展,双师型师资建设已然成为了教育界的普遍共识。但究其本质来说,仍旧存有诸多不足,对双师型师资建设产生了阻碍作用,使该项建设的重要作用难以得到发挥。本文以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促进双师型师资建设现状为出发点,详述了对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双师型师资建设的素质要求,着重探讨连锁经营与管理专业以校企合作促进双师型师资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1.
为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建设一支与大连市农业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高素质、专业化的农村职教师资队伍,培养大批合格的实用性人才,近期,大连教育学校职教部对大连市农村职教中心师资现状进行了综合调查,摸清了大连市农村职教中心师资底数。 一、师资现状分析 (一)双师型教师、专业带头人缺乏 大连市农村职教中心共有专职教师309人,其中专业课教师222人,文化课教师168人;双师型教师57人,  相似文献   

12.
中等职业学校师资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和关键,是实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根本保证.在中等职业学校师资日趋年轻化之际,从战略管理的视角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师资的管理与发展问题,在中等职业学校培育凸显职教内涵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师范教育同样属于职业教育,中师学前教育专业师资的现状,迫切要求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形成符合专业办学需要的双师结构是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加强五大领域教材教法老师的培养,全面深入开展学校与幼儿园的合作,对改善中师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双师结构、提高专业教师双师素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培养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引导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师资问题已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瓶颈’,最突出表现为“双师型”师资的缺乏。面对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困难,有必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拓宽“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5.
当前高职院校师资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双师型”教师;但从长期看来这只能是一种过渡,其最终导向应是造就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培训师。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行管职能部门应联手合作,共同建设多类型、多层次的高职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以完成对不同层次高职师资培养、培训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新时代产业结构的升级必然对人才结构提出新的要求,具备应用研究能力和应用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备受用人单位欢迎,扩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模是有效破解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两张皮的有效途径。在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应用型人才需求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培养是加强应用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意义重大。相关部门虽然对“双师型”师资培养提出了明确方向,但针对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内涵缺少具体的界定,标准没有具体细化,利益机制缺失。教育界对“双师型”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由“双证书”“双职称”向“双素质”“双能力”发展。现有“双师型”师资培养机制忽略了政府功能发挥,从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的内涵、现状、困境以及培养机制等方面进行分析,根据三螺旋理论,探索政府、企业、高校在“双师型”师资培养过程中的不同角色定位,构建应用型高校“双师型”师资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方略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关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无论是政策制度还是学校操作层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在于加快建立职教教师资格认证制度,逐步形成“双师型”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并在扎实推进高职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有效拉动“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各项举措的实质进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职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大发展使师资问题进一步凸显.师资队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双师型”教师偏少等问题在许多高职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而实践技能缺乏也成为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瓶颈”。科学地分析高职师资的专业化培养问题并适当借鉴国外成型的职教师资培养经验。构建富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师专业化培养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高职高专"双师型"师资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本文研究了高职高专院校“双师型”师资的内涵和外延,探讨了“双师型”师资的培养途径,并就“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的政策导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与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师资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现状却不容乐观。只有在辨析内涵基础上明确双师型教师培养意义之所在,挖掘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背后的深层问题,寻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才能真正提高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确保高职教育的教学水平和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