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卡夫卡是谁?什么是卡夫卡的问题?卡夫卡的问题何以成为我们今天的问题?谁能够理解卡夫卡?读罢《卡夫卡研究》,我们对这些问题或许会有一个答案,或许因此反而没有了答案。随着中国对卡夫卡的译介与研究越来越深入、成熟和系统,卡夫卡对中国当代作家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持久和全面。1999年新世纪出版社推出了一套丛书《影响我的10部短篇小说》,其中莫言、余华、皮皮均选了一篇卡夫卡的小说。卡夫卡不仅促使中国作家改变了文学创作的观念,扩展和丰富了中国小说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2.
2023年是布拉格犹太德语作家弗朗茨·卡夫卡诞辰140周年,2024年则是卡夫卡逝世100周年。全球卡夫卡学界和读者都在关注、思考、言说、书写卡夫卡,正在掀起一股重读卡夫卡作品的热浪。卡夫卡是20世纪文坛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卡夫卡属于全世界,全世界需要卡夫卡。当今这个面临诸多焦虑、困惑、恐惧、撕裂乃至战争的世界就更需要卡夫卡。卡夫卡似乎无处不在,乃至于不是我在说卡夫卡,而是卡夫卡在说我。卡夫卡的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卡夫卡式处境摆在我们面前,并且总是不期而遇。面对现实的诸多问题、困境、悖谬,我们除了以“卡夫卡式”来描述和表达,几乎很难找到其他更好的方式了。  相似文献   

3.
2010年新年伊始,我的一个学生给我发了一个邮件,询问卡夫卡一篇名为《掉到井里的人》的小说。我一时茫然,在我的印象里《卡夫卡全集》中似乎没有这篇小说。于是,我找出《卡夫卡全集》小说目录重新翻检一遍,果然没有见到这样一篇小说。难道是《卡夫卡全集》有所遗漏,而所遗漏的恰恰就包含这篇小说吗?记得数年前我曾就此问题请教过叶廷芳先生:他主编的《卡夫卡全集》是否收录了卡夫卡所有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新书·观点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曾艳兵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卡夫卡与中国文化》一书旨在探索和研究卡夫卡与中国文化的关系。该书的主要观点有:卡夫卡说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这与他作为一个出生在布拉格的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人的身份密切相关,他碰巧又  相似文献   

5.
曾艳兵的卡夫卡研究因为运用了“悟证”,从而打通了文学与哲学、文学与生活,打通了异域与本土、过去与当下,打通了卡夫卡与曾艳兵、卡夫卡与读者、曾艳兵与读者。推而广之,文学研究有“悟证”更容易展示思想的深度和文字的温度。  相似文献   

6.
苍老的爱情     
我相信爱情.历代以来与爱情有关的浓词艳篇读了不少,读到的大多是爱情的缠绵、爱情的疯狂、爱情的诞生和爱情的灭亡.我今天的话题与此无关,是关于爱情的平淡、老迈,说的是一种白发爱情,它不具备什么美感,也没有悬念和冲突,被惟恐天下不乱的文人墨客有意无意地疏漏了,但我肯定这么一种爱情随处可见,而且接近于人们说的永恒.  相似文献   

7.
非洲出了个卡夫卡,海边出了个卡夫卡,中国出了个卡夫卡,卡夫卡出现在世界各地,卡夫卡的形象在世界各地漫游。我们还期待着出现更多的卡夫卡……  相似文献   

8.
在诸多卡夫卡的传记里,马克斯·布罗德撰写的卡夫卡传记最为独特。这是因为,马克斯·布罗德不仅是卡夫卡最密切的朋友,两人自中学时代即认识,而且布罗德本人是著名作家,在批评领域也颇有建树,文字水准很高。  相似文献   

9.
《爱情不设房》是博采雅集和榕树下合作的一本书,是笔者经手策划的图书当中比较喜欢的一本书。在这部书中,作者四丫头将房子与爱情的关系写的很通透,这样还原人生状态的文字直逼人心。它揭示了我们这代人面对爱情和房子的尴尬与困境。有温暖也有绝望,有爱情也有冷冰冰的房子。我策划这本书“献给所有为爱和房子而挣扎的人们”。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视写作为“巨大的幸福”,却并不把当作家作为他追求的目的。因此,对于他,什么样的体裁是不大在乎的,只要能宣泄他那“庞大的内心世界”。无怪乎在《卡夫卡全集》中又出现一个奇观:社交圈子并不大的卡夫卡,其书信之多几达五分之二,其中给两位情人的情书又占一半以上。这里选译的自然只能是凤毛麟角。就人数论只有三人:他的终身至友 M·勃罗德和他先后相爱过的两位情人。三人中,收信最多的是第一个情人菲莉斯·鲍威尔,达527封之多,德文版共八百多页。但以感情投入之热烈、真挚看,当推他晚年致密伦娜·耶申斯卡的18万字情书,它们是卡夫卡爱情的最后绝唱,具有很高的文学、文献价值。故这里的选择以这部分书简为重点。卡夫卡书简除了感情投入这一主要特点外,一个次要特点是落款简略,一般都不写地点,署名常用一个缩写字母。尤其是致密伦娜的信,因属“偷情”性质,一般都不写日期和地名,也很少署名。  相似文献   

11.
2024年是卡夫卡逝世100周年,我国著名的卡夫卡研究专家曾艳兵教授从事卡夫卡研究也已超过30年。曾教授将卡夫卡作为自己终身的研究对象,既出于某种偶然,又是某种必然。作为既具经典性又极具前沿性的西方作家,研究卡夫卡既满足个人的精神需求,又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身处当前这样一个充满分裂和动荡的现代世界,阅读卡夫卡也显得更为紧迫和必要。当前国内学界的卡夫卡研究也蒸蒸日上,正当其时。作为中国学者,须始终以中国视野研究外国作家,这既是曾教授研究的出发点,也是其最后归宿。  相似文献   

12.
或许是因为人们过于专注卡夫卡世界的幽深意义,卡夫卡写作中的笑与滑稽问题经常被人们忽视或遗忘。在勃罗德为《城堡》撰写的出版说明中并未涉及,不管怎么说,这都是美中不足的一点。昆德拉的几部论著都在谈论这个问题,要把“卡夫卡学”从社会学与宗教阐释的罗网之中解救出来,矛头直指始作俑者勃罗德,语气也几乎等同于审判。  相似文献   

13.
今天,弗兰茨·卡夫卡的卡夫卡式的文学作品已经成为了现代文学中拥有读者最多、争议也最多的作品。一夜之间,全世界仿佛都把"卡夫卡"当做"商标",用来标识现代世界的恐惧和复杂性。"卡夫卡之后,似乎所有文学都变成卡夫卡式的了。"(桑德尔·L·吉尔曼:《卡夫卡》,陈永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P2)不仅如此,卡夫卡还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在他立志献身于写作之前,他甚至还在犹疑不决:是做一位画家,还是当一位作家?  相似文献   

14.
大凡见过卡夫卡肖像的人,不能不为他的眼睛所震撼.这双眼睛清澈纯净、明亮有神,却流露出十分复杂的信息,既有羞涩、忧伤、恬淡和迷惘,也有惊恐、焦虑、自信和犹疑……我国学者曾艳兵先生认为:"卡夫卡的眼睛里似乎什么都有,但你却无法准确说出是什么."正如卡夫卡作品一样,这双眼睛玄奥神秘、迷雾重重,着实令人捉摸不透.可这双眼睛却像子弹一样洞穿雾瘴,一下击中世界的悖谬和荒诞之处.  相似文献   

15.
正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  相似文献   

16.
杨阳 《大观周刊》2013,(2):25-25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卡夫卡有着与19世纪传统的文学创作截然不同的观察视角和艺术风格.在各种解读观点的背后我们不难发现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寓言化和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场景以及现实中小人物的悲剧命运相互交融.是荒诞性与真实性共存、追寻与失落共存的多重悖谬形式。以其长篇小说《审判》为例,读者能够从中解读出追寻与失落、恐惧与勇敢、荒诞与现实、罪与赎罪等多重悖论思想。  相似文献   

17.
就在笔者要动笔写作这篇文章的时候,传来了作家阎连科荣获2014年度卡夫卡奖的消息。虽然是从2001年度才开始设立的一个文学奖,但卡夫卡奖在国际文学界权威性与公信力的逐渐确立,已然是一种无法被否认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8.
每个人都渴望年轻的时候拥有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年老的时候有白头偕老的人在身旁。爱情和婚姻不同:两个人相爱,你爱我,我爱你,就OK;而婚姻则不然,明明相爱的夫妻,有时候谁都没错,而婚姻本身却错了。从爱情到婚姻,我们如何才能在漫长岁月里保持爱的恒久温度呢?这可真是个难题!  相似文献   

19.
戴蔚安 《新闻世界》2009,(10):167-168
夏目漱石的作品.最为人知的大约是《我是猫》了。幼时读此文,我也确将其当作一篇传奇文字,其中的乐趣,比卡夫卡的《变形记》要多得多了,以至于那只傲气的猫死去时也不觉得有甚悲伤。只觉得如此便好,而且疑惑作者是否也就此开悟了,日月陨落、天地粉齑,南无阿弥陀佛……  相似文献   

20.
正人生每一天都是一个篇章,都会有不同的故事发生。结识《档案与建设》,让我有遇到知音的感觉,给了我做人做事的信心和希望。更因与她的结缘,让我收获了生命中最美好的爱情,并有了幸福美满的家。在我的人生经历中,《档案与建设》已不仅仅是一本杂志,她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位挚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