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死亡一直是千百年来文学家追逐与书写的一个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曹禺的戏剧无论是《雷雨》、《日出》,还是《原野》、《北京人》,都存在着大量诸如自杀抑或其他死亡形式的书写,并在其死亡的叙述中,渗透了作者对于死亡的认知与思考,浸润了他独特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2.
方方的最新长篇小说《软埋》讲述了在土改期间一段凄惨的死亡故事,方方用死亡叙事的笔法展示了小说中人物的三种死亡形态:自然死亡、无端祸事死亡和自杀。大量非理性状态下的特殊死亡形态进一步展示出人在内部、外部以及宿命上的生存困境,从而揭示了作者在死亡叙事背后真正的现实关怀,即对历史的"打捞"、对人的生存困境的突围以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3.
《活着》展示了一幅幅死亡全景图。余华根据他儿时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现实的理解,讲述了一个个死亡的事件。《活着》死亡的背后,超越了作者以暴力、血腥、恐惧渲染死亡的怪圈,寄托了作者对中国几千年来农民苦难命运的关注与思考。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精神原型给予人们面对死亡的勇气与信心。  相似文献   

4.
《老人与海》、《活着》分别是海明威、余华的代表作品,都蕴含着作者的生命意识,对生存命运的探索。本文从两位作家的生平经历、思想中死亡意识的形成入手,比较分析两部作品中作者对死亡的体悟。两部作品的主人公桑地亚哥、福贵在生存困境下分别选择了抗争、忍耐不同的生存方式,他们的人生充满了悲剧色彩,是作者对生存之重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死亡一直是千百年来文学艺术家追逐与书写的一个母题。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田汉早期的戏剧创作也不例外,无论是《湖上的悲剧》、《古潭的声音》、还是《名优之死》、《伏虎之夜》,都存在着大量诸如自杀抑或其他死亡形式的书写,并在其死亡的叙述中,渗透了田汉对于死亡的认知与思考,浸润了他独特的死亡意识。  相似文献   

6.
杰克·伦敦的北方小说与厄普代克的“兔子四部曲”在作品内容上有两个明显的共同点,都表现出作者的逃避倾向和对死亡的关注.同时,由于两位作者所处的时代不同,他们笔下的退避和死亡又呈现出不同的方式.通过对比两位作家笔下人物逃避现实的原因、方式和结局及分析两位作者对死亡的认识和书写,可以看出杰克·伦敦主要将死亡归因于对抗自然的结果,而厄普代克则认为现代社会中的死亡主要在于精神层面.连线厄普代克与杰克·伦敦对逃避和死亡的描写,可以勾勒出美国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有人说“死亡”是一个斯蒂芬克之谜,因为没有人能道清其中的奥秘。在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代表作——《五号屠场》中,“死亡”更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五号屠场》短小精悍,“死亡”却多达百余次被提及。库尔特·冯内古特对“死亡”的态度是什么,是恐惧,逃避还是向往?作者通过“死亡”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文中的“死亡”是一种虚无主义和宿命论吗?通过细读文本,结合后现代主义小说的特点不难证明库尔特·冯内古特是把“死亡”当做了一种主观选择,作者希望在“本体死亡”后能够得到“精神重生”,由此也体现出作者所怀有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8.
奥康纳的《好人难寻》是现代西方文学的经典短篇。作品中的"信仰"主题,揭示了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危机,本着对社会的责任感,作者通过对死亡与暴力的描述来提出解决之道,那就是重拾信仰,回归上帝,接受恩典,人们才能在社会中把握自己。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旨在把握奥康纳对这一人类精神危机所作的隐喻性阐释以及所作的危机求解,同时探讨了奥康纳本人自觉的批判意识和高尚的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9.
不确定性是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冯内古特在小说《加拉帕格斯群岛》中通过展现死亡的不确定性,包括死亡原因、方式以及时间的含混,死亡本身的动态性与随意性,颠覆了传统的死亡观,向读者展示了后现代社会盲目发展的后果。同时,也号召人类用乐观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来改变自身的命运,从容地超越死亡的不确定性,从而摆脱生之无奈死之荒诞的当下困境。  相似文献   

10.
魏巍 《文教资料》2011,(36):86-88
本文在基督教思想的观照下对《日光流年》的死亡观、生存观、救赎观进行了分析。阎连科对土地、世俗和世界有无限的留恋,因此才对乡土的苦难有深刻的了解,并在现代主义文学观念的影响下才对这土地上的苦难有了更为深沉的思索和书写。然而虽然引入了异质精神资源,作家却没有提供超越苦楚的道路.也没有为自己找到超越死亡和忧伤的出路。  相似文献   

11.
苏童的新历史小说常常通过死亡书写关注平凡个体,呈现出碎片化和日常化的特征。苏童笔下的死亡书写主要表现为死亡符号的异质性、死亡图景的节制叙述以及文本内部的循环结构,传达了作家对"人"的存在的探索与肯定,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残雪作为先锋派作家之一,始终贯彻先锋文学的探索精神,以前卫的创作姿态,对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创造性的探索和实践。这主要表现在她运用大量的内心独白,消泯了小说的日常时空逻辑,在充满神秘与恐惧的心理意识流动中,建构起新的小说心理时空逻辑,并在这种新的心理时空中,对死亡做出新的文学释义。本文将围绕时间、空间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对死亡做出新的释义;在对残雪小说《苍老的浮云》作细致解读的同时,分析残雪的人性化书写方式,探讨残雪小说蕴含的深层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以众多人物的悲惨结局铸成了我国古典小说的精品,死亡在小说中挑起了无与伦比的脊梁支柱,《红楼梦》的评点家以死亡书写为基准,证实了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我们以《红楼梦》的评点为角度,力图从死亡在小说评点中的道德寄寓,死亡在人物性格塑造中的价值,死亡在小说叙事中的结构功能等方面,来探讨死亡在小说中的美学价值,启发人们对生命的认知以及人生价值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4.
从早期小说《在轮下》开始,黑塞在其绝大部分小说创作中都致力于对艺术家及普通小人物的生存状态进行刻画,描写他们的生存困境,以及他们想从困境中逃脱的抗争,但是他的人物都只能以死亡为结局,只有在死亡中才能解决冲突。  相似文献   

15.
崇尚武力与崇尚道义是《三国演义》死亡描写的两大聚焦点。前者表现为小说作者将武艺高强作为判断英雄的价值标准,以敌人的被杀反衬英雄本色,并将武装暴力视为消灭罪恶的有效手段;后者则集中体现于推崇为道义而献身的精神哒及直面死亡的无畏心态。小说尚力与尚义的价值取向反映了小说作者对于如何建立理想社会的思考以及对救世英雄的期待。  相似文献   

16.
波特中篇小说集《灰色马,灰色的骑手》中的三篇小说都蕴含着死亡主题。从作者采取的叙述技巧入手,通过依次分析这三篇小说,探讨其中体现出的波特矛盾的死亡态度,群体的死亡焦虑及面对死亡时艰难的选择。叙事艺术丰富了死亡书写的表现力,对艺术手法的分析为更好地理解波特的死亡主题小说,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生老病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再自然不过的现象。近代小说家李涵秋在其小说《广陵潮》中,以死亡叙事开始,又以死亡的完美落幕结束。小说中大量死亡事例的书写,既是李涵秋用来点指江山,激扬文字的工具,同时还暗含着作者对于社会变迁的观感,对于过渡人物的点评,更有对于生命意义的尊重。用包含情感的笔墨来点染情节的发展,小说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叙述了众多人物的死亡。对人物死亡的叙述可分为客观地叙述和抒情的叙述。这些死亡叙事不仅是作者在客观地叙述英雄们的命运,更是作者塑造英雄个性、承载自己伦理价值判断和情感的重要手段,而且这些死亡叙事也增加了小说情节的逻辑连贯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作为中国晚期封建社会的生活悲剧的百科全书,它无处不是死亡。由于作者家族的悲剧和他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曹雪芹只能借助“死亡”对封建末世发出强烈的控拆。他将这种死亡意识投射于《红楼梦》中,创造了以死为开端、以死为结局的死亡叙事结构,借助作品人物的死亡强烈地控拆着封建社会的罪恶。  相似文献   

20.
在迟子建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小说《原始风景》、《麦穗》、《逝川)中,作者对女性的生存困境进行了真实深刻地书写,并由此导入对形成性别差异的文化根源——父权制意识形态的反思,暴露了其对妇女生存的危害性与残酷性,以及女性对它由屈从、认同到捍卫、延续的荒谬性与可悲性,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