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翻译研究的方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翻译研究的发展态势。选取《中国翻译》为调研对象,对其六年来的载文题目进行了深入对比和分析,尤其对译学研究、译技探讨和翻译教学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栏目所占的比重变化为分析点,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方式科学合理地阐释了近几年来国内翻译研究的方向和转变,总结了近年来国内翻译研究的融合转向及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本文借助现代计量学工具Cite Space对15年来中国知网上以"韦努蒂"为主题的研究论文统计分析,发现国内韦努蒂研究始终围绕"保留原文语言、文化差异"的"存异"翻译策略而展开。对比以"求异"为导向、"挪用"原文"挑战文化霸权"为旨归的实际韦努蒂译学,发现由于译学观、翻译研究语境差异、"异化翻译"概念"嫁接"等原因促发了韦努蒂译论在国内的"本土化"。探究韦努蒂译论在国内的"本土化",在于突破"忠实""文本中心"局限,以"为何译"引领"如何译"促进我国译学发展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3.
季成  李娜 《考试周刊》2012,(48):27-28
目的论认为实现了交际目的的翻译就是成功的翻译,而在国内译学界享有盛誉的功能对等理论却认为翻译的标准是实现与原文的等效。前者对翻译本质的把握和对翻译现象的解释都优于后者,而学界对该理论的关注却集中于特定文本的翻译上,仍视等效为普遍翻译原则,这种现象必然妨碍译学发展和翻译教学改革,应该引起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4.
当代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对国内的译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译者风格的研究成为译学研究的新方向。在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下,应当加强对翻译主体的研究,对译者的生活阅历,译文产生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考察成为翻译研究的必然。本文以张谷若译《苔丝》为例,从三个方面探讨了张谷若先生的翻译风格,即:四字格与译者的译学追求,文中注释与译者的科学精神,方言特色与译者的人生征途。  相似文献   

5.
翻译机构研究应归于应用翻译研究范畴,其旨在指导翻译机构内部的有效运行并保持其与外部联系的和谐性,进而有效发挥翻译机构的作用,推动译学发展.本文在综述我国译学研究的基础上,尝试论述了翻译机构研究的内容及其在译学研究体系中的定位,并分析了翻译机构在译学学科建设中的作用,以期借翻译机构的研究来丰富译学理论并推动译学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尤其是五四期间,我国译诗之风盛行且影响深远。针对目前国内对这一时期诗歌翻译缺乏系统探讨的现状。本文从译史、翻译实战、译论以及我国新诗运动影响等层面,就这一时期诗歌翻译研究的视城、基本架构问题进行了概速与分析。  相似文献   

7.
高雷 《英语辅导》2008,(1):99-102
中国传统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整体效果,长于概括,表述高度凝练、寓意朦胧,不讲求微观关照和定量分析。这恰和中国传统画论中的"气韵生动"、"谨毛失貌"、"雪里芭蕉"等创作原理十分相似。本文通过画论与译论的对比研究,从一个侧面来解读中国传统译论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8.
翻译模式一般分为两种:独自翻译与合作翻译。前者国内学界研究较多,后者却少有论及。然而,综观中西翻译史,合作翻译是一种常见的翻译现象,当下这种翻译模式更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选取中国传统合译模式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入探讨合作翻译模式。  相似文献   

9.
王自玲 《天中学刊》2007,22(6):101-103
后现代理论和文化研究给翻译理论研究注入了活力,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使得国内的译学研究从语文学范式的传统翻译研究和西方结构主义语言范式的翻译研究得以发展到现在的解构主义的多元化的翻译研究。翻译文化学的研究并不是从翻译文本或翻译过程等某种单一的翻译形式入手进行孤立的审察,而是要把翻译置于大文化研究系统之中,进行全面、多层而深入的理论性和综合性研究,以构建独特的翻译文化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林纾被誉为“中国翻译文学之父”,其对中国翻译文学所作的贡献有目共睹。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视角,从语言、写作方法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了林译小说中使用的归化翻译策略,发现长期以来一直遭评论家们口诛笔伐的林译小说的漏译、误译、增译等现象正是林纾为了达到自己的翻译目的所采用的归化翻译策略所致,因此应充分肯定这种翻译方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林纾的翻译观,即林纾翻译所遵循之宗旨。译者总是带有特殊的翻译目的和文化意识开始自己的翻译实践。透过《黑奴吁天录》的原著选择,及译者对文本删减、改写和增补,可以发现:林纾在政治上力图翻译救国,而文化上追求的是在翻译中不忘遵循中国传统纲常伦理规范。"翻译救国"和"以中化西"构成了林纾的翻译思想的核心,也造就了风格独特的"林译小说"。  相似文献   

12.
闽籍翻译家林纾、林语堂分别以文化及文明的“引入者”和“输出者”两种不同的角色,致力于他们所处年代的中外文化交流和文明互鉴。民族危难的时代背景催生了林纾的翻译救国思想动机,旅居国外的林语堂精通中西文化,形成向西方传播中国古代文明和古老智慧的译创思想。由于翻译思想迥异,他们在文化输入与输出、醒民救亡与性灵闲适选题、归化意译与异化美译策略方面存在差异,但林译小说和林语堂译创的英文作品所传递的思想内容不但与目的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契合,而且满足目标读者的期待,因而在译入语社会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目的语社会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产生构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林纾译本《黑奴吁天录》人物改写痕迹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奴吁天录》是林纾翻译的第二本小说。因为林纾不晓外语,也从未到过国外,所以他非常依赖于其口译合作者。作为《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第一个中文译本,译作中充满了改写的痕迹。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被认为是。不忠实”的译作却在当时中国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这是传统翻译理论无法解释的。本文将以翻译研究派的理论为基础,从文化的视角对林译小说《黑奴吁天录》进行个案分析,说明了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因素对翻译活动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璐璐 《鸡西大学学报》2011,11(5):77-78,152
伊兹拉.庞德是翻译史上备受争议的翻译家,但他英译的中国古典诗歌在读者中广受欢迎,并且在美国诗歌现代化运动中起了非凡的作用。试从创译性方面入手分析庞德对诗歌翻译的解读,通过译作分析其创译性在汉英诗歌翻译中的体现,尤其是意象的再现。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杰出的文学大师林语堂堪称中西文化交融与汇通的桥梁,其英语写作承载着文化传播的职能,在将其作品翻译成中文时,译者必定要考虑汉语固有的各种表达方式,努力将中国文化信息恢复原貌,这就涉及到了回译问题。文章通过对My Country and My People的两个中译本在还原中国文化元素方面的对比研究,分析译本的成功与不足,进而探讨了影响回译者译文质量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6.
在二十世纪诗歌发展史上,庞德所译汉诗有过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从不同侧面分析了这些译诗内各诗歌主体间的互动、东西文化元素的并存与交织、以及由庞译 引发的东西方诗学思想的融汇,指出庞译尽管瑕瑜互现,但体现了东西方诗歌与文化的主体间性关系,因而具备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庞德翻译的中国古诗一直以来都是争论的焦点,有些学者认为他的翻译不忠实于原文。但是从目的论的角度来审视庞德的翻译,其实有些所谓的误译恰恰是对原文的创造性翻译。通过对庞德英译李白名诗《长干行》的分析,以目的论为视角,探讨了庞德的翻译目的和为实现其翻译目的而采取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英译之<浮生六记>是体现其作为文学文化及语言大师的最见功力之译作.其中,林译本对原著"笑"的翻译处理,体现了性别韵味、简约意味和文化意蕴,很好地保留了原书的风韵,展现了林语堂高超的翻译技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9.
林语堂的审美观,不仅体现在其翻译标准上,还体现在他对原作的选择上;句译的倡导实际上是要求译者把句子作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在句层上实现原文与译文意义和结构的同时对应;关于原作的体裁,林语堂也有独到的见解,指出有外的体裁,有内的体裁;译者的三个责任与忠、顺、美的翻译原则前后呼应,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20.
我们从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视角来研究粱实秋、朱生豪及方平三位译者的《仲夏夜之梦》中译本,旨在探讨当翻译莎士比亚剧作时,面对戏剧语言特色和作品丰富文化内涵发生冲突该如何做出取舍以呈现出最理想的译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