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规定教师资格证需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方可申请。在此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要想求生存、求发展、求创新,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以教育部相关文件为指导依据,剖析幼儿教师国家资格考试的内容,建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应以重视师德教育;增加基本素养模块,补充通识性知识;加大培养幼儿教师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的比重;增加教育实践课程时间,完善实践教学体系为改革方向。  相似文献   

2.
国家统考背景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完成专业教育的同时也面临着教师资格国家统一考试。基于幼儿园教师资格国家统考背景,以"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为载体,通过增强学生的专业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置合理的学习目标,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尝试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形成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专业发展和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作为幼儿的启蒙老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本身的语文素养非常重要。本文在探讨提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作用,及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语文素养分析的同时,提出一些教学实践中使用的方式方法,以期能够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倾听、沟通、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素养。  相似文献   

4.
自国家实行全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后,师范院校的学生必须通过全国教师资格笔试、面试两次考试后方可获得教师资格证书。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还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理念与目标偏离实际应用、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过于单一等问题。这就迫切需要采取调整教学理念与目标、合理规划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内容、拓展多种教学方法、融合不同教学形式、精选教材、将“互联网+”运用于钢琴教学中、改革教学评价方式等一系列措施,精准对接高校学前专业教师资格证国考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育水平。  相似文献   

5.
从2016年下半年开始,广东省实行教师资格全国统考,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语文教学面临极大挑战,如何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成为中职语文老师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学生兴趣、职业意识、教学手段和评价标准四个方面,谈中职语文老师如何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使他们顺利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幼儿教师。  相似文献   

6.
李阳  闫静 《教育与职业》2022,(17):61-67
中职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培养以教师资格考试和教师专业标准中的专业教学能力相关内容为依据,需要通过职前培养与入职培训两个环节实现。中职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培养目前仍存在教师专业标准实践性不强、教师资格考试实践经验要求不高、理论类课程和教学实习安排不合理、入职培训缺乏针对性等问题。因此,需要制定具有专业指向性的专业大类教师能力标准,明确专业大类教师上岗要求,完善中职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强化专业教学能力核心课程开设,针对新进教师开展专业教学能力培训。  相似文献   

7.
2006年6月7 ̄8日,第三届全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术联谊会在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举行,来自全国各地近80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参加了会议。开幕式由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副院长周兢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俞启定教授在开幕式上作了“我国教师资格制度改进完善的热点问题”的报告。俞教授针对“我国没有教师持证上岗的强制性规定”“教师资格标准偏低,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笼统,缺乏严密的规格标准和考核办法”“教师资格认定与考核、培训粘连在一起,违背考教分离的原则”等问题,从教师资格…  相似文献   

8.
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自2016年全面实施以来,为了帮助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更好地迎接全国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将面临诸多新的问题与挑战。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在"国考"背景之下,以《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为纲,在教材的编排、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有必要对其进行调整与改革。  相似文献   

9.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质量保障体系:阐释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是考查教师资格申请者基本素养和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为保证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质量,必须有相应的质量管理体系作保障。对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内涵进行全面分析和阐释,从学理层面建构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质量保障体系的实现路径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标准(试行)》是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践行教师专业标准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而制定;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考查目标是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与基本能力;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内容包括职业道德与素养、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保教知识与能力)三部分,具有教育性、实践性、应用性和专业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7.
18.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19.
在秦朝之前"玺"和"印"是同义词,都是指印信、图章,没有尊卑的差别。秦朝以后,皇帝的印信专称"玺",臣民的印信、图章通称"印"。"秦印"和"秦玺",就战国时期来说所指称的内容是相同的,是同义词。就秦朝以后来说,"秦印"和"秦玺"的词义都缩小了,"秦玺"由通称变成了特称,专指皇帝的印章,"秦印"指称皇帝印章以外的印章,"秦印"和"秦玺"变成了在词义上互补的两个概念,成为类义词。  相似文献   

20.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